《纵横民国的山东牛人们》
第26节

作者: 鲁西狂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3-13 20:20:33
  张宗昌,1882年出生于山东掖县祝家庄(不是《水浒传》里的祝家庄)。
  张宗昌的母亲姓侯,胶东人氏,身高体壮,一只手就能轻松提一口袋粮食,是个不简单的女人。张宗昌肯定遗传了他妈优良的基因。侯氏有一双大脚,人称侯大脚,早年随前夫闯东北,遭土匪围攻,前夫受伤而死。侯大脚从营口坐船返回山东,行至祝家庄已身无分文,便落户在了祝家庄。后来侯大脚经人说合,嫁给了村里一个快三十岁还没找上对象的吹鼓手,名叫张文福,两人生下一个男孩。毕竟侯氏出过门见识多,侯氏给儿子起名宗昌,字效坤,意思是光宗耀祖,像他妈一样坚强。

  从张宗昌的父母职业就可以看出,张宗昌小时候家里真是穷的掉渣。附近的村子有个红白喜事,张文福才能挣上个三瓜俩枣,赶上淡季,附近人口都很健康,张家三口只能干瞪眼。侯大脚没有闲着,她见老百姓平日里省吃俭用,但搞迷信求神拜佛从不吝啬,索性干起了巫婆,跳个大神算个命,能赚个外快。说到这里,请大家注意,张宗昌他妈干过算命这个行当,总算积累了一点经验,日后韩复榘邀请张宗昌到济南,吴佩孚、孙传芳不建议去是从政治形势上考虑的,侯大脚坚决不同意则是心理暗示,她干过巫婆有经验积累。张宗昌没有听从母亲劝告,偷着去了济南,结果发生了不可想象的事情。

  即便家境困难,侯氏还是让张宗昌读了一年多的私塾,张宗昌脑子灵光,记忆力超强,如果家境可以,考个秀才不成问题的,只因为侯氏又生了个女儿,家境更加困难,张宗昌只好辍学回家。
  张宗昌从小能吃,而且长了个大高个子,比同龄孩子高出一头。这还是因为穷,经常吃不饱,若能吃饱吃好,多长半米也不是没可能。
  张宗昌人高马大,同村的孩子都怕他,不用上学的张宗昌逐渐成了祝家庄的孩子王,这个时候跟在张宗昌屁股后面的就有本村的祝祥本、祝仞千等小孩。祝祥本跟着张宗昌一直干到胶东防卫司令,祝仞千则干到直鲁联军军需总监。张宗昌带着这群孩子偷鸡摸狗打架斗殴,让村里人特别反感。
  村里人会说,看看张家那熊孩子,长大了肯定是个社会人渣。
  凡事不可一概而论,吴佩孚刻苦读书活学活用百战百胜,终成一世英雄,张宗昌历经坎坷为人慷慨人脉广泛,最终也成了气候,村子里那套只看眼前的哲学往往是行不通的。
  日期:2017-03-14 12:33:01
  张文福让儿子去干过跑堂的,也托人让儿子去作坊学酿酒,因为不服管,没几天就跑了回来。十几岁的张宗昌长得和小伙子一样,总不能老在家闲着吃干饭,他爹没办法,就带着他干自己的老本行——吹鼓手。白事还好说,没得看,赶上有结婚娶妻的,张宗昌就不老实了,滴溜溜两个眼珠子只看新娘子,心思根本不在工作上。张文福看见他那德性,寻思着给他找个媳妇成个家兴许能安分些,便托自己吹鼓队的朋友给张宗昌定了一门亲,这便是张宗昌的正房贾氏,此时尚未过门,日后张宗昌闯关东有了点积蓄,才回来正式娶进门。这个苦命女人基本守了一辈子活寡,未生育儿女,1916年张宗昌在南京遭仇人追杀,张宗昌腿长跑了,贾氏却中弹身亡。

  张宗昌准丈人的村子有个大集市,在准丈人的安排下,张宗昌改行干起了生意。掖县即今天的莱州,靠海近,张宗昌每天起大早到海边挑鱼虾海货,返回到丈人村里的集市上卖,来回要挑着担子走几十里的路。辛苦是很辛苦,出力也是很出力,一趟却赚不了几个钱,张宗昌又能吃,干活辛苦更能吃,一天下来基本没得赚。张宗昌还隔三差五去准丈人家借点吃的花的,一次两次还好说,三次四次就没好脸了。准丈人对张宗昌的态度越来越差,结婚的日子也绝口不提。

  张宗昌觉得在家待得没劲了。
  那些年山东灾祸不断,赤地千里,数以千万计的山东人奔赴关外谋生。据资料,解放前东三省人口四千多万,其中近一半的人口来自山东,无论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家族制度,东北与山东几乎相同,东北与山东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闯关东,闯一闯白山黑水,闯出一片广阔的新天地,这不仅仅是谋得一个生路,更是一个新的希望!
  1900年,十八岁的张宗昌带着同村的几个孩子,一起踏上了闯关东的路。

  至于张宗昌怎么阴差阳错参加了南方革命军,留待后文再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