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原创长篇、每日更新)》
第11节

作者: 千成葫芦
收藏本书TXT下载
  此一时,彼一时。在明成祖朱棣之后,明朝京师军队经过裁军和改编,还有军队里的有空头名额、无实际兵员的情况严重。因此,在庚戌之变时,明朝官员经过核实名额,查清了当时的京师及其周边地区一共只有五万左右兵马,而且其中有不少是老弱残兵。不得已之下,朝廷只得临时招募了民间义勇,并且把那一年的武举(科举考试中的武举考试)士子集中起来应对战事。

  这样看下来,徐阶的分析和建议真的是很符合实际。只有按照徐阶所说的去做,才能让俺答退兵,争取各地勤王军队的集结时间,所以说,这是一条缓兵之计。
  庚戌之变的结果,也确实如同徐阶所料。俺答中计后,明朝勤王军队集结而来,给俺答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于是,俺答丧失了与明朝军队决战的热情和勇气,他率军在北京周围劫掠一通而全面撤军,战事结束。
  通过庚戌之变,徐阶运用他的权术谋略,既促使了俺答的撤兵,又使得嘉靖皇帝对自己更加信任,真是一箭双雕。了解到庚戌之变详情的张居正,从老师徐阶身上学到了难得的权谋之术,也使得他更加敬重老师徐阶。
  日期:2017-02-09 13:45:09

  第八节:镇定与狂乱
  下半部分
  日本战国:狂乱的儿子
  在中国明朝的庚戌之变发生后,过了大约半年,日本的尾张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动荡与风波。
  尾张国的强势诸侯、被称为尾张之虎的织田信秀猝(cù)死(由于疾病引起的突然死亡),终年42岁(此时为日本天文二十年,即1551年)。织田信秀在春秋鼎盛、年富力强之时突然去世,这对于织田家族来说,犹如一道晴天霹雳。
  织田家丧主的消息一经公布,当地人们就纷纷感到尾张国前途未卜。特别是织田家的继承人问题,更让织田家众人们感到揪(jiū)心(指焦虑)。
  作为织田家继承人的织田信长,是父亲的嫡子,但他此时仅有18岁,而且还是虚岁。如果按现代的眼光来看,织田信长作为织田家的继承人,此刻还只是一个未成年人。年轻的织田信长一向被众人视为难当大任,由于他的种种怪异举动,所以他更被时人称呼为尾张第一大傻瓜,这样的继承人如何服众?
  织田信长的兄弟众多(有11个左右),在他的兄弟之中,本书已经介绍过一位:品行端正、严守礼仪的织田信长的弟弟织田信行。织田信行在父亲去世之时,已经拥有了不少织田家的家臣的支持,对织田信长统摄织田家产生了威胁。

  接下来的一件事,使织田家众人更加厌恶织田信长。
  织田信秀死后,要按照当时的丧葬习俗进行祭奠,织田信秀的祭奠仪式就在一所寺庙里举行。举行葬礼这天,织田家相关人员、数百个僧人以及大批围观的民众齐聚丧礼举行地,寺庙内外熙熙攘攘(xī xī rǎng rǎng)、人头攒(cuán)动(形容人多而拥挤)。织田家众人的沉重表情,使葬礼笼上了沉重的气氛,而众多僧人一起诵经的声音,则把葬礼烘托得更加庄严肃穆。
  大家扫视到场的织田家的成员,发现只有织田信长没有到来。织田信长是织田家的继承人,也是织田信秀的嫡子,这个时候迟迟不到,是何道理?过了好长时间,围观的人群之中发出了一阵阵惊呼,下面的一幕情景是:织田信长大大咧咧、旁若无人地闯进了父亲的灵堂,他的头发乱糟糟,还穿着脏兮兮的衣衫,手中提着一把武士刀,腰上系着一根草绳,他的那双眼睛却散发着骇人的锋芒!众目睽睽(kuí kuí)之下,织田信长走到父亲的灵牌之前,目光炯炯(jiǒng jiǒng)地盯着这块牌位,猛地抓起了一把牌位前的香灰,奋力向父亲的灵牌上掷过去,随即大步流星地离开了……

  丧礼上,大家面面相觑(qù)、无可奈何。织田信长的妻子浓姬和信长的老师平手政秀都感到悲痛莫名,而拥护信长之弟织田信行的诸人则越发认为织田信长面目可憎(zèng)。此后,更多的人反对织田信长,并将后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织田信长这次的古怪举动,既表达了他与旧制度、旧事物的彻底告别,也向全族中的反对派表明了寸步不让的态度。织田信长不喜欢按照世间常理和人类智识来行动,也因此被众人视为织田家中的狂乱的逆子。无论如何,织田信长在他父亲葬礼上的古怪举动是前所未闻的,而且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
  织田信秀的葬礼结束后,一时之间,促使织田信长下台、谋划织田信行上位的人越来越多,而相关的风声也是甚嚣(xiāo)尘上(形容消息普遍流传,议论纷纷)。织田家的命运在家族分裂的潜在危机之中沉沉浮浮……
  日期:2017-02-10 15:09:02
  第九节:杀身成仁
  上半部分
  中国明朝:杀身成仁杨继盛

  杨继盛,他是明朝著名谏(jiàn)臣。谏臣就是中国古代对皇帝或上级官员提出意见、直言规劝的官员,杨继盛就是因为谏言而著称于世的刚直官员。
  杨继盛的事迹,可见于史料记载和明朝的戏曲作品《鸣凤记》,也正是史料记载和曾经的《鸣凤记》的上演,让杨继盛的直言不屈的思想主张深入人心。
  杨继盛出生于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他比张居正早出生了9年。巧合的是,杨继盛、张居正两人是同一年(1547年)考中进士。两人考中进士的这一年,杨继盛32岁,张居正23岁。不过,杨继盛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张居正初入官场就处事圆通,而杨继盛在进入官场的头几年就给嘉靖皇帝上疏,控告当时的一员大将。当初,杨继盛控告那员大将时,并不管那员大将和权奸严嵩有着很密切的合作关系。杨继盛的初次控告导致了他自己被贬谪(biǎn zhé,指官吏降职并调往远方就任)到边区去做官了。

  后来,杨继盛时来运转,之前控告的那员大将与严嵩的合作关系破裂。不久,嘉靖皇帝和严嵩一起对那员大将实行了严厉处置。由于在此之前,杨继盛控告过那员大将,所以,此时的杨继盛被嘉靖皇帝和严嵩一致看好。在严嵩的运作下,一年之内,杨继盛的官职连升四级。

  在杨继盛的连续升职之后,严嵩自以为杨继盛会对自己感恩图报,而杨继盛偏偏看清了严嵩是一个误国害民的权奸。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继盛上疏控告严嵩,在奏疏里,杨继盛列举了严嵩的十项大罪、五种奸相,主要内容是说了严嵩的掌控朝廷、收取贿赂(huì lù)、打击异己、误国害民等等。
  杨继盛在上疏控告严嵩之前,斋戒三日,准备为国除害;严嵩在得知杨继盛控告的详细情况后,恼羞成怒:自己提拔上杨继盛,而杨继盛却来控告严嵩自己,简直就是被自家养的鹰啄了眼!
  很快,严嵩对杨继盛进行了打击报复,他暗中向嘉靖皇帝进谗(chán)言,还命人罗织杨继盛罪名。杨继盛被廷杖一百,还被抓进了监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