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下之罪:顺治帝的情爱往事》
第1节

作者: 汉风HF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4-01 12:05:58
  顺治八年二月初二,立春已过。适日正午,天上突降大雪。
  鹅毛似的雪花从空中洋洋洒洒的飘落下来,不一会儿就在屋瓦飞檐之上积起了一层厚厚的冰雪。随着北风骤起,红墙黄瓦的紫禁城,就像是被罩进了水晶球一般,成了风雪的世界。
  正月刚过,整个帝都仍旧沉浸在年节的喜庆之中,没有回过神来。京城内外,皆是一派祥和喜瑞之气。大街小巷里,爆竹开花时留下的红纸,还残留在石板街上,尚未扫尽;大小胡同里,家家户户纸糊的窗子上,新剪的窗花,颜色尚且鲜活;就连元宵赏灯会上,贴着的灯谜彩灯,也还高悬在集市之上,随着北风摇曳……
  常言道:瑞雪兆丰年。冬天雪大,往往意味着来年能有个好收成,是个吉兆;可过了立春,再下雪,却又不是这么一回事了。春天雪大,会把刚出土的庄稼给冻死,对年老体弱者的身子也不好,故而,被看做是不祥之兆。
  日期:2017-04-01 12:07:04
  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是汉族的青龙节,俗称龙抬头。这是元宵节过后的第一个大节日。
  京城的百姓们习惯在这天吃春饼和豆面糕。还要点了艾蒿熏床炕,驱除害虫,用蜡烛照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毒虫。因为他们相信,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会丧命,全都从房梁上摔落下来。
  农耕在即,为了保证来年的收成,依照汉族的规矩,龙抬头这一天,是不可以随意动刀动枪。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各家各户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就怕“砸断了龙腰、龙尾”不吉利。大家驱完毒虫后,就按照习俗把已出嫁的女儿接回家,一家老小一起围坐在炕上吃饭祈福、闲话家常,享受春耕开始前最后的清闲。
  自清兵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采纳汉臣的建议,始终秉持着“满汉一家、天下大同”的原则,对汉族的习俗保持尊重。为了笼络人心,同时也为了讨个吉利,他当权时,朝廷还会依照汉族旧俗,在二月二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敬龙祈雨,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日期:2017-04-01 12:07:38
  然而今年,情况却是不同的。正午刚过,按理说正是家家户户吃饭午休的时候,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却突然反常的喧闹起来。沿街的商家们此时正守着铺子打盹儿,听见动静觉得奇怪,于是忙跑出来看,却见原来是刑部的兵丁着急忙慌地跑出来贴布告。再仔细一看,发现他们贴得竟是“出红差”的告示,顿时忍不住大骂“晦气”,对着布告指指点点、议论了起来。
  日期:2017-04-01 14:04:24
  “呸!这真他妈晦气嘿!龙抬头的日子还砍人,这也忒不吉利了!”一个三十出头,掌柜模样的男人,冲着告示就是一口唾沫。
  “哼!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就这么倒霉?这正月刚出,就等不及出了红差!唉!不吉利哟!”兜着手站在那男人身旁的老头看了,也跟着冷哼一声,接茬道。
  “就是啊!这多不吉利!这人到底是干了啥大恶事,非得要选在今天杀?万一龙王爷怪罪下来,可怎么好?”在街上卖帕子的老太听了老头的话,也凑了上来,皱着眉问道。
  “对啊!对啊!今儿是二月二,怎么能出红差呢?太晦气了!万一触怒了龙王爷,今年大家伙儿都得跟着喝西北风!”街坊们一听老太儿的话,深以为是,全都跟着起来附和,七嘴八舌地皱眉抱怨着,闹得贴告示的兵丁们心里也开始发毛。
  日期:2017-04-01 14:11:53

  为了平息民怨,他们只好停下手里的活儿,耐心地对着百姓们解释道:“今天出红差的这二位爷不一样,大家别跟着瞎起哄,自个儿干好自个儿的分内事就好啊,余下的,别多打听多问。知道的太多,对自己没好处……”
  “吵吵什么!”正当兵丁们认真解释着,却见一位兵长模样的士官走了过来,没好气地打断了他的话,冲着百姓们直截了当地嚷嚷道:“什么二月二!那都是汉人的旧俗!咱们万岁爷是满人,不时兴这一套!杀人这点小事,难道还要看你们的脸色,听你们的意见不成?闭上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事就够了!”
  街坊们见他凶神恶煞,如夜叉一般,也不敢再多说什么,当下互使了眼色,憋着嘴各自散了。
  日期:2017-04-01 16:17:16
  生意人一向是最迷信的。只要是对生意有益处的事,他们什么是都愿意去信一点的。他们什么都信,也什么都不信。佛教的信,道教的信,汉人的信,满人的也信……说到底,他们唯一信的,就是金钱与成功。
  他们回到店里,只能按照规矩在门口放上了条案,口中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往上头摆白酒、放酒壶。那些酒壶,全都照着旧时的规矩,统一壶嘴朝外,冲着大街,示意送人上路。有几家大讲究的铺店,为了积阴德,庇佑生意,还特意烧了几碗蒸菜摆上。
  这些酒菜,犯人可以不停不看,也可以不吃不喝,但送人上黄泉路,是不能没有酒没有菜的。若是犯人在谁家门口喝了酒、吃了菜,那谁家就是积了大德,会有福报。等处决过后,那家铺店前还要挂上红绸子、贴上红对子,就像办喜事一样。
  日期:2017-04-01 16:17:56
  那年月,菜市口的人气旺,“出红差”时,大街上的人气比戏院唱戏时还红火。

  午时过半,街口突然喧闹起来,远远地听见锣鼓声传来。各家各户听见声响,知道是犯人的来了,忙放下手头的活计,全都伸长了脖子,涌到了街两旁围观。
  这是开了年头一回“出红差”,阵仗似乎比往常更甚。先是两排高举回避牌兵卒鸣锣开道,紧接着便是监斩官骑着高头大马,戎装持刀而来,庄严肃穆,显得杀气腾腾。他的身后,跟着数百兵丁,排成两行,皆兵刀出鞘,搭箭上弦,煞是森严。
  百姓们见了这架势,都觉得好奇,不断猜测今天行刑那两位爷是个什么角色。只见他们纷纷踮起脚尖、探出脑袋,去看兵丁中央那两辆用骡马拉着的站笼刑车,想要一探究竟,看清笼车中所站何人。却不曾想,今次的情形果真与往日大不相同。那两名犯人的头上竟全都套着黑色的粗布袋子,遮得严严实实的,像木桩子似的挺立在囚车之中,透着一股子欲盖弥彰的诡异。
  日期:2017-04-02 07:41:36
  菜市口地方不大,很快,出红差的队伍就走到了一家名叫“鹤年堂”的药店门口。那家药店相传建于明代,店号的匾,还是明嘉靖年间的宰相严嵩写的。

  它的门前有片十五丈见方的开阔地,因此清代刑场监斩官的高座位,常设于鹤年堂店门口。
  因为“出红差”并不是什么喜事,因此监斩的台子搭得极为简单。只在店堂门前搭一席蓬,下放一张长方桌子,上摆朱墨、锡砚和锡制笔架,在笔架上搁放几支新笔,就算是好了。
  这并没有什么可看的,倒是行刑台前,立起的两根粗木杆,因为上头有分叉,引起了百姓们的好一阵议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