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 挨打太轻》
第25节

作者: 火柔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1-16 19:27:25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三,义律与琦善相见于虎门狮子洋的莲花山,陪同琦善的有广州知府余保纯和广州副将赵承德。琦善做为东道主,盛情款待了义律。做为回报,义律请琦善等人参观了英军的战斗操演。然后双方商议和约条款,琦善回复说要等道光皇帝批准,义律认可,因为这是惯例,即便义律同意,也需要将和约经大英议会同意,女王签字方可算真。
  其实琦善的真实意思就是摸底,看看英人的实力和态度。他这一瞧英人军演,看到人家的先进火炮和武器,看到人家的士兵的作战力,更生怯意和失望,认为大清军队的战斗力实在难以比拟。琦善这心里就认定了“战”不可行,非“和”不可。为此,他向北京上奏:粤中地势无要可握,军械无利可恃,兵力不固,民情不坚。那意思是大清还是以“和”为贵吧。
  其实在天津,琦善就已经见识过英人的高科技,此次不过再次印证而已。
  英人也不傻,趁着和谈,暗中派出小船,由“汉奸”带路,四处测量入海口及珠江内各处水势。义律对大清的“和谈”,并不相信,都被忽悠好几回了,故此他也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琦善回到广州,就开始上愁该怎么给皇帝上奏“讲和”这事。他这一拖,英人又不高兴了,向琦善发话,威胁说,如若琦善不签字,英人则杀向广州。
  琦善无奈,只好在广东巡抚怡良、广州知府余保纯的陪同下,于道光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五日,在珠江口的穿鼻洋第二次会见义律。
  这次英人态度强硬无比,显然是厌烦了琦善的拖延。英人提出几条主要要求:1是赔偿英国军费和英商损失白银各六百万两,合计一千二百万两;2是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3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4是英军撤出大角、沙角炮台;5是英人归还定海。
  琦善逼于压力,就在草约上签了字,这就是历史称之为《穿鼻草约》的条约。
  日期:2017-11-16 19:28:32

  第二十二章 不听话的孩子就需要武力惩罚
  这个草约中的五条要求对比先前英人在天津所提的六点要求,除了割让香港岛那条,除了明确货价和犒军费数字外,其它条款的要求均比先前降低,这说明英人也想早日达成和议,不愿长时期兵戎相见。所谓知己知彼,能明白英人的真实意图,然后就此草约,道光皇帝再找一个高智商官员处理,能把割让香港岛一条废除,再和英人定约,也未必会搞成丧权辱国。这又是个转机,可惜被道光浪费。

  琦善面临英人和道光两方面的压力,不得已,他这才想了这么个办法,先与英人签订草约,就是草稿,先把英人糊弄过去。当然给道光的奏折中就需要玩点文字游戏,他把向英国赔款,诡说“商欠”;把割让香港,说成是允许英人在外洋一个小岛寄居。
  这是官场对付皇帝的惯例,很多官员都这么干,不单单是琦善自己。
  琦善认为道光已经厌烦了纷争,不愿意在纠缠下去,故此他选择稍微给英人点好处,以便早日了了这事,皇帝一定会答应的。琦善心里都想好了,赔偿的钱不劳皇帝费心,做臣子的自己搞定。他的算盘打在了广州十三行,单单伍秉元就被敲了八十二万两白银的竹杠…
  除了翻译官鲍鹏外,琦善私下与义律签订草约,都是瞒着广东官员的。但是那帮家伙不会对琦善掉以轻心的,世界上也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份草约的事还是流传出来。
  琦善的奏折刚到了北京,广东巡抚怡良的奏折也几乎同时到达。怡良的奏折里就讲述了虎门两个炮台丢失的经过,琦善与英人签订《穿鼻草约》的详细内容,并且浙江来的折子说伊里布误听琦善之词,不肯用兵收复定海。
  这些人把矛头对准了琦善,一如之前对付林则徐一般。
  道光自然大怒,定海尚未收复,又要割让香港,让琦善办理和谈居然办成奇耻大辱!是可忍孰不可忍,道光皇帝的面子何在。于是道光下诏:烟价一毫不许,土地一寸不给。《穿鼻草约》形同卖国,大清绝不承认。
  大怒之下,道光决定付诸武力解决。
  日期:2017-11-21 18:08:50
  于是朝廷下诏,两广总督琦善下部严议,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摘去顶戴,任命宗室奕山为靖逆将军,湖南提督杨芳、户部尚书隆文为参赞大臣,督办广东海防,讨伐英夷。钦差大臣伊里布调回两江总督之职,改任裕谦为钦差大臣,办理浙江军务。
  这个奕山不是别人,姓爱新觉罗氏,字静轩,现年三十五岁,满洲镶蓝旗人,是道光皇帝的侄儿。侍卫出身,现任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道光皇帝认为这个侄子能文能武,是个人才,再想到林则徐和琦善都没办好差,汉人不可信,外人不可信,还是自家人可靠。
  奕山贵为皇帝的侄子,架子比较大,路上走得也慢,二月才赶到岭外,碰上前来迎接的广州知府余保纯。这余保纯就把广州的状况向奕山做了汇报,奕山开会商量怎么办。有人就建议说,先驻兵三水,不急于前进,让英人摸不准来意。奕山认为此计不妥,有损大清国威。于是最后决定让余保纯先回广州,向英人传达朝廷仍然允许通商之意,先把形势缓和下来再做打算,然后部队直接开到广州,对洋人进行武力威慑。

  日期:2017-11-21 18:10:07
  这奕山不愧为文武双全,既向英人表示“可和”,也向英人表示“可战”,不同于林则徐的只是“战”、琦善的只有“和”。
  对于与大清的和谈,即便签订了一个《穿鼻草约》,英人也并不完全相信大清皇帝会在上面签字盖章。并且英国外交大臣对这个条约严重不满,认为拥有最强大海军的大英帝国本来应该索取更多的赔偿,让中国开放更多的口岸。最终英国政府拒绝接受这个条约。
  义律很快得知,琦善被撤职,大清皇帝不认《穿鼻草约》,宗室奕山挂帅南来。乔治、义律和伯麦就商议该如何应付,现实问题是,本国内阁和女王那里到现在都不好交差,大清态度不够明确,和谈时常断绝。这样下去,很是左右为难。
  义律乔治等商议的结果是,光提和谈一点用都没有,大清亮剑,大英帝国也不能含糊,必须提高武力压力来迫使大清同意和谈。
  为此,乔治从印度那里调来援军,增加军事实力,又收买所谓的华人“汉奸”,替英人刺探消息。
  奕山走到韶关,停止不前。英人打探到的消息是奕山在等援兵和武器。
  英人认为琦善软弱,于是抓住时机,趁着广州守备空虚,先拿下广州,给奕山一个下马威。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五,虎门外洋面上风大浪高,英人趁机突袭横档炮台和虎门炮台。英人知道关天培是老将,故此没用强攻方式,而是采用前方兵船轮番进攻的车轮战,另派船只驶入横档后面的小河中,从背后进攻。之前,林则徐派人把守这条小河,但是平时河水太浅,大船根本进不去,所以后来就撤掉了这里的防守,没成想,这一天涨潮,海水灌入,河水顿然变深和变宽,英船自然顺利进去。

  这下关天培防守不住,炮台失陷,他自己也殉国于战场。冲上炮台的英人发现关天培虽死而依然屹立不倒,非常佩服,就给他披上官服,安置在炮台。
  《清史稿关天培传》的记载是:天培度众寡不敌,乃决以死守,出私财饷将士,率游击麦廷章昼夜督战。敌入三门口,冲断椿练,奋击甫退,南风大作,敌船大队围横档、永安两砲台,遂陷。进攻虎门,自巳至酉,杀伤相当,而砲门透水不得发,敌自台后攒击,身被数十创。事急,以印投仆孙长庆,令去,行未远,回顾天培已殒绝於地,廷章亦同死,砲台遂陷。长庆縋崖出,缴印於总督,复往寻天培尸,半体焦焉,负以出。优恤,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谥忠节,入祀昭忠祠,建立专祠。母吴年逾八十,命地方官存问,给银米以养馀年。子从龙袭世职,官安徽候补同知。

  虎门所有炮台丢失,总共有五百多门大炮落入英人手里,其中有林则徐用十三行商人所捐之款购买的二百门西洋先进大炮。
  虎门失守,广州第一防滑链被突破,沿虎门下黄埔,顺流而下过猎德、二沙岛,直接进到广州市。这样广州形势危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