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志:八百年老坛》
第36节

作者: 卢江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06 10:09:31
  据说当时朝歌城里的商民集体在城郊恭候大驾光临,没准手里挥着小彩旗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在这种情形下,在我们的想象里,姬发一定神采飞扬地站在车头,向围观的人群挥手致意(他挥手时,身边的甲士可以暂时代掌大旗),回应一两句吉祥话,比如“上天将赐福给你们!”。他确实说了这句话,但不是对列队迎候他的人群说的,而是让手下的大臣去跟人群如是说,(“于是武王使群臣商百姓曰‘上天降休’”)。这个场面很蹊跷,难道姬发激动得失声了?

  商民听了周朝大臣转达的、来自武王的良好祝愿,于是齐刷刷向姬发稽首,姬发还礼答谢。稽首念“起首”,是跪拜礼,手和头都要触地,九拜中级别最高的,稽首礼不是谁都做得了的,身体差的趴地上就起不来了。
  朝歌的百姓得知武王进城,纷纷涌到郊外去迎接武王?并一个个跪在地上向武王稽首?这是真的吗?殷商的臣民怎么就那么贱?在城里候着都等不及,非得急吼吼跑到郊外去献殷勤?或者换一种说法,商民不是贱,而是子受德先生实在太坏,坏得暗无天日,人民被压榨得已经到了临界点(不是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吗?他们为什么一直不闹革命?如果西土之人不来革命,他们是不是一直就忍受下去?),所以一听说受德垮台,姬发上台,一个个高兴得“说都不会话”了,只会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于是对解放他们的西土之人表达迫不及待的感激之情,千言万语都化成彩旗的海洋。

  帝辛在彩旗的海洋中沉没了,沉没在深深的海底,但他没有被人们遗忘,他经常被拿出来示众,多数时候是作为反面教材。但***认为帝辛“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因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一九五九年二月,毛在济南的一次座谈会上说:“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并且认为帝辛“能文能武,值得学习”。不过毛把帝辛的失败归于俘虏政策不好,既对又不对。(一百零六)

  日期:2016-12-08 09:42:16
  商朝是女权的黄金时代,除了比不上原始社会的母系社会,此前和此后的任何一个时代的女性地位都不能和商朝比。女性可以象诸侯一样拥有封地乃至私人军队,还可以担任祭司、大臣或将军。到了西周,女性地位一落千丈,女性的“封地”就是闺房和厨房,别说参与国事,家事上能插上嘴的就算是摩登女性了。
  帝辛并不特别重视家庭成份,王族成员除了“三仁”外不见其余亲属被委以重任,也就是说帝辛不愿意任人唯亲,这也许是他与“三仁”频发争执与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西周实行绝对的世袭制度,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为指导思想与方针政策,所以姬发才能理直气壮地批评帝辛“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大逆不道。
  帝辛任人唯贤的方针,在当时绝对是革命性的,可想而知,殷商那些游手好闲、养尊处优的贵族有多恨帝辛了;反之,也可想象平民阶层有多拥戴帝辛。
  孔圣人曾有一段名言,缅怀他想象中那么伟大、那么辉煌的尧舜禹时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在那个美好的大同世界里,国家选人才的标准是“贤与能”,而不是亲属关系。孔圣人想象的大同美景美如神话,事实上它就是个神话。圣人常见的一招是缅怀从不存在的东西与时代,然后一往情深地抒情、阐述,最后的重点是呼喊,站在一个高耸入云的制高点上指点江山与众生。

  帝辛的施政方略不正符合“选贤与能”吗?圣人们为啥跟着姬发把受德踩成一无是处的“纣王”呢?姬发一拥有天下,便给亲属狂封爵位与封地,这不正是大同的反面教材“独亲其亲,独子其子”吗?圣人的另一大招便是双重标准,基本就是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一零八)
  日期:2016-12-09 08:41:08
  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了句似是而非的公道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帝辛并没有那么不堪,为什么后人把他说得那般不堪呢?因为帝辛甘居下流,根据水往低处流的原理,恶名象水一样涌向帝辛。子贡貌似公道说来说去,仍然把帝辛定性为一个坏人,等于说帝辛的恶名实属罪有应得。
  自春秋以来,污水一盆接一盆地泼向帝辛,似乎不泼点污水,“良心”就过不去,就不能证明自己和坏人坏事划清了界线。帝辛越反面,那些”作家”就越正面。没什么好奇怪的,三千多年后,我们不是还有过父子、夫妻、兄弟反目的革命时代吗?
  顾颉刚先生写过一篇《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的考据文章,详实地证明“纣王”的七十大罪状都是各朝各代累加而成,所谓“千年积毁”是也。顾先生文中说

  战国的书生抹黑二十项,西汉更上层楼,再增二十一项,东晋再涨十三项,那些罪状越写越有想象力,充满变态的想象力,其中经典的“曲目”有“大三里”的鹿台和解剖学的诸多示范教学。其实顾先生还少算了,抹黑帝辛不是始于战国,春秋甚至西周伊始就如火如荼了。比干惨死于帝辛之手的“记载”始于春秋,可考古发现,现存的比干墓碑文显示,他在帝辛自焚之后还活了十来年。比干的碑文证明了“记载”的虚妄,足见那位杜撰“史实”的家伙想象力有多么变态。

  我拒绝称帝辛为“纣王”,我没兴趣为他歌功颂德,但我觉得应该把他身上的污水洗一洗,尽可能还原他本来的样子。
  至于帝辛不重祭祀云云,前文已有详述。帝辛在殷商人的眼里绝不是“纣王”,他名叫子受德,死后谥号“辛”。帝辛死后,远征在外的商军将领仍然忠于商朝,在东南一带给西周带来不少麻烦,直到姬发的儿子成王时代才被周公旦率兵剿灭。河南淇县现在还有帝辛墓,朝歌的后人以帝辛为荣。(一百零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