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扶君上青云》
第19节

作者: 正行天下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1-22 12:47:47
  会干又会说,你将如虎添翼。
  照上面说来,有人就得出了一个结论,既然“拍马屁”是把双刃剑,而且名声也不好听,我们以后就闭上嘴巴,埋头苦干得了!我说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可否认,实实在在地干工作是我们任何时代任何岗位任何职场都必不可少的,书记也曾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就是教育我们不要不务正业、弄虚作假和做表面文章,要放下架子、弯下身子、甩开膀子脚踏实地地干事创业;然而我们在实干的前提下也不能忽视了人际关系,因为人际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你工作的进展和成效,而这其中就包含着一个重要因素——说话技巧,可以说“会说话”、“练就一副好口才”或“有一副伶牙俐齿”正是处好人际关系的桥梁或纽带。从人性的层面讲,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我们无不喜欢听好话,无不喜欢别人夸奖自己、表扬自己,却大都不喜欢甚至讨厌别人说不好听的话或批评自己贬低自己的言语,这无不是人之常情。试举一例,大家都知道宰相刘罗锅和大奸臣和珅的故事,可以说刘墉能斗过和珅不仅仅是靠着他对皇帝对朝廷忠贞不二的品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白了他比和珅更“会说”更“会拍”,这在电视上有个场景足以说明:刘罗锅在“跳湖”后回来对乾隆说:“皇上啊,我可是奉了您的旨意投湖的,可我这一去啊,没想到碰上一个人”,乾隆就笑着问“谁啊?”,罗锅子说“是屈原,楚国的大夫,屈原就对我说啊,‘你怎么也投河自尽了呢?我是碰到了昏庸的楚怀王不得志才死的,你不会也碰到昏君了吧?’”这时乾隆开始紧张了起来,罗锅瞄了他一眼接着又说到“我赶紧对屈原说,‘那可不对,我们的皇上可是万世的明主啊!’这时我忽然转念一想,‘不对啊,我这一死不要紧,皇上的名声可受损啊!’我就挣扎着爬了回来,这才又回到了皇上您的身边”,接着罗锅子开始了历史上最肉麻的表白:“皇上啊,我这一去啊,思念皇上如隔三秋......”

  ,说到动情之处,乾隆的眼睛都开始湿润了,他转身喝斥及时而来的和绅:“和珅,你真是一派胡言,你看看人家刘爱卿是到死还念着联的名声啊!这话我爱听”,就这样和绅不但没有害死刘墉,反倒让刘墉又得到了‘黄金百两和黄马褂一个’的赏赐。由此看来,我们不仅要练就“埋头苦干”的能力而且更要学会“张嘴会说”的技巧,要练就一副“铁齿铜牙”,虽然我们极力反对那种庸俗的“拍马屁”伎俩,但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也要把握说话口气和技巧,与领导接触时虽然不需要低三下四但也应谦卑有礼,对组织或领导该服从时就要令行禁止,该遵守时就要言听计从,当然如果感到上级有错也不可盲从,要选择好的时机好的场合委婉向领导提出自己看法或见解,相信多数领导会接纳或考虑,诸如此类方法还有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感悟、多总结、多磨练。总而言之,我们只有练就既会“干”又会“说”的本领,我们在职场中才能游刃有余,如虎添翼。(待续)

  日期:2016-11-23 12:30:32
  三、中庸的智慧。
  孔伋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他爷爷孔子的中庸思想发扬光大并总结出一部书《中庸》,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此书宣传的主要思想就是主张凡事要讲求“合理与适度”,即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合理的尺度,做到不偏不倚、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正如原文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大意是说人们的喜怒哀乐在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称作“中”;等到这些情绪表现出来以后又符合节度把握分寸了,我们就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正如“人之初,性本善”一样;“和”,是大家要遵循的原则,人要是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主其位,万物便可以正常生长繁育了。 然而在现实社会里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干事时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也有些人处事慢慢悠悠、优柔寡断;与人相处时,有些人性格过于外向,口快心直、有啥说啥,也有些人性格过于内向,羞于表达、不善言辞;在抓管理时,有些人奉行“严师出高徒”的理念,不近人情、过于苛刻,也有些人一味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纪律松弛、放任自流;在对待战争上,有些国家为了一己之利动不动就挑起战端,致使生灵涂炭、尸横遍野,而也有的国家面对他国的挑衅和蹂躏,再三忍让、委曲求全等等,这些现象无不是各走向了一个极端,而孔伋就想通过中庸之道的法则来教导我们如何把握住这其中的分寸,掌握住火候,真正达到恰到好处、最佳效果。所以说中庸之道这种智慧小到可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干事创业和管理单位及部属,大到可以用于整治社会、治理国家乃至平息战乱等,是真正实用的“葵花宝典”。虽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庸思想最初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道德说教,具有很强的愚民色彩,是不足取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不仅是一种伦理学说,更重要的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它始终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腾飞,信息瞬息万变,国际关系日趋复杂,局部争端此起彼伏,人们的内心也日益狂躁,沉不下心、急功近利甚至凡事冲动不计后果的思想逐渐吞噬了人们的灵魂,让我们渐渐迷失了方向和自我,这时的中庸的思想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它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像和谐的春风一样驱散了我们内心的狂热,温暖了这个世态的炎凉,不仅让我们找到了方向、回归了自然,更让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和平与和谐的氛围中渐渐崛起,不断成长壮大,最终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说中庸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话,那么在下一节将要出场的一位国君身上所折射出的思想也同样值得我们赞叹和学习,请继续欣赏下一节《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