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微表情 从外在情绪解读三国人物》
第20节

作者: 陟云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1-03 17:51:53

  045
  姜维的另一次表情是在蜀汉灭亡之时,因邓艾杀败诸葛瞻所统的大军,成都势难把守,刘禅遂决意投降。当时前线谣言纷纷,有人说刘禅准备坚守成都,还有人说刘禅准备投奔东吴,更有人说他将南投建宁郡。姜维此时在剑阁关,正面面对的是钟会的十数万大军,本身兵力势难分割,因此索性彻底放弃剑阁东入于巴,钟会大军随之进入蜀中,到达涪城时令胡烈等人相追。姜维在郪(今四川省三台县郪口)遇到了太仆蒋显,于是命令士兵放下武器,送节传于胡烈,自己和廖化、张翼、董厥等人取东道同至钟会处请降。蜀汉将士为此愤怒,皆拔刀斫石。钟会见姜维到来,问道:“来何迟也?”姜维此时的表情是正色流涕,并说:“今日见此为速矣。”钟会甚奇,厚待姜维等人,并权还蜀汉将领印号节盖。

  钟会和姜维的这番对答出自干宝的《晋纪》,后来还被原封不动地写进了演义。钟会的意思是姜维你为什么不早点投降,省得我们花费力气,姜维则通过这句话表明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愿投降的态度,从此获得了钟会的尊重。姜维在这时的流泪一方面是出于对蜀汉国运的感伤,自己在蜀汉奋斗了三十六个年头,多半生的心血都耗在其中,在多年与魏国的交战中从少年到白头,其中的艰辛、屈辱、不甘也只有个人才知,而另一方面则是向钟会表明态度,自己的投降并非卑躬屈膝,而是在刘禅的命令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否则自己定然会率领全军奋战到底,绝不轻易言败。钟会器重姜维才干,出则同车,坐则同席,情好殊甚,以为蜀汉官属虽皆天下英俊,无出姜维之右者。钟会还对长史杜预说:“如果把姜维比作中土名士,即使是诸葛诞、夏侯玄也比不过他。”其时诸葛诞夏侯玄早已不在人世,但影响仍然十分巨大,钟会以他们作比姜维,一方面说明对姜维的推重,二来也是因为姜维在军中广得人心,钟会欲资之以为己用。姜维因此得知钟会之志,用言语试探钟会说:“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於扰攘,以见疑於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於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闇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硃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钟会回答说:“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於此也。”姜维说:“其他则君智力所能,无烦于老夫矣。”由是二人关系越加亲密。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因为邓艾立功在先,钟会有所不满,于是和卫瓘、胡烈等人上表密奏邓艾有反心。而司马昭早有将这二人一并除去的想法,因此命令钟会收治邓艾。同时司马昭还委派亲信贾充率兵进军斜谷,而司马昭自率大军同皇帝曹奂一起到长安为贾充后继。因诸王公都在邺城,为防止邺城出现变故司马昭以山涛为行军司马,改镇邺城。钟会得知情况后大惊失色,知道司马昭已经在怀疑自己,于是和姜维商量。两个人决定从速起兵,并拟定进军路线:姜维统领原蜀汉五万大军出斜谷为先锋,钟会自率大军随后。到达长安之后,令骑兵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渭河至黄河东下,这样五天可以到达孟津,然后步骑在洛阳会兵,一举而天下可定。

  姜维并非真心实意帮助钟会,他在看到了魏国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之后,决定上演惊天逆转。钟会在此次征伐之前从未有过独立带领大军的记录,又在行军途中斩杀元勋宿将许褚之子许仪立威,和军中将领关系紧张,所以姜维就和他说北来诸将尽皆不可靠,密劝钟会尽行诛戮,钟会犹豫未决。姜维准备在钟会杀掉诸将后再杀钟会并坑杀魏兵,复立刘禅为帝。时刘禅尚未动身赴京,姜维在给刘禅的密信中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然而因为消息走漏,姜维的计划没有实现,他和钟会都死于乱军之中,蜀汉最后的复国希望也落了空。成都城内军众钞略,死丧狼藉。监军卫瓘见时候差不多了,这才站出来稳定局势,他分派诸将安抚秩序,数日之后城内才渐渐安定下来。成都之乱后,刘禅及蜀汉高级官员皆被强行迁徙到内地,川蜀之地再无造反的上层力量。
  需要说明的是,姜维的计划是建立在钟会能够尽杀诸将之上的,因此即便钟会能按计划除掉诸将,姜维要拥立刘禅依然免不了一番搏杀,虽说有可能混水摸鱼乱中取胜,但要以五万汉军面对近二十万的魏军,希望毕竟不大。不过姜维为复兴汉室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经历,仍然准确无误地证明了这位六十三岁的老将一腔忠诚。干宝为此评价说:“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之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这是对姜维的肯定和最高褒扬。

  日期:2017-01-04 17:53:34
  046
  霍弋
  自刘备平定益州直至蜀汉灭亡,蜀汉在南**计有七位主管当地军政事务的长官,他们按照年代先后依次是邓方、李恢、张翼、马忠、张表、阎宇、霍弋。他们大多有庲降都督官号,少数还领交州刺史(如李恢)、加有将军名号(邓方为安远将军,马忠为奋威将军,后加镇南大将军,霍弋为安南将军)。因为南中在蜀汉具有的独特地缘位置,是蜀汉与曹魏对抗必须稳定的后方,所以历任长官皆是重臣。若按出身来划分,则李恢、张翼、马忠、张表四人都是益州本地人,而邓方、阎宇、霍弋却均出身荆州集团,并且同为南郡人,双方比例大致持平,可见在治理南中问题上,蜀汉朝廷充分考虑了益州土著的利益。

  在这七人之中,霍弋的个人经历非常特别。霍弋属于功臣之后,其父霍峻为刘备帐下智勇双全的名将。刘备入蜀之时,曾经命令霍峻留守葭萌城。此城地理形势险要,但城池不大,霍峻手下的兵力也不过几百人,而且此地北面邻近张鲁的辖区,南面又要面对刘璋的攻击,可以说防守还是有压力的。但霍峻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请看他的表现——刘备一走,张鲁就派遣部将杨帛前来,杨帛花言巧语企图诱骗霍峻共同守城,实则对这座城市暗怀不轨之心。但霍峻一眼就识破了杨帛的用意,他表示自己的人头你可以拿去,但此城却是万万不能丢失的。杨帛自讨没趣,后来也就引兵退还。不久刘璋派遣部将扶禁、向存等率领一万多人从阆水而上,围攻霍峻,前后长达一年不能攻克。若是只以为霍峻有守城之能就大错特错了,霍峻在如此恶劣的防守形势下不仅将城池守得密不透风,而且居然还有余裕实行反击,在城外的军队懈怠的时候,霍峻密选精兵出击,大破城外疲敝之师,还斩杀了敌军主将之一的向存。刘备因此对霍峻大为赏识,从广汉郡中分出梓潼郡,并以霍峻为梓潼太守。虽然三年后霍峻去世,但却给霍弋留下了入仕的台阶,霍弋在蜀汉初年出任太子刘禅的舍人,并且早年一直在中朝任职,先后任谒者、记室、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等职,这段时间约有二十余年。类似的经历是其他几位都督南中的将领所无的,而且因为霍弋先后侍奉两任太子,与后主的关系很熟,也是后主可以倚重的亲信。所以在南中军职出现空缺之时,刘禅即任命霍弋为参军庲降屯副贰都督,后转护军,在永昌郡出现少数民族反抗之时,更以他为永昌太守,平定叛乱后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阎宇调任巴东都督之后,霍弋成为南中最高长官,并在蜀汉灭亡的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进号安南将军。蜀汉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刘禅动员了多地的机动军力,包括右大将军阎宇在内的援军都赶赴成都,霍弋也准备带兵赴难,但却被刘禅止住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