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微表情 从外在情绪解读三国人物》
第9节

作者: 陟云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杨颙在这里还举了两个例子来辅助说明。第一个说的是西汉时的丞相邴吉。邴吉有一次出门碰见路上有人斗殴,死伤之人横路,邴吉一无所问,而又往前走看到有人赶牛前行,牛喘气吐舌,邴吉这时停下来问牛走了几里路。跟从他的掾史认为丞相前后所问有贵牛贱人之嫌,所以就问邴吉原因。邴吉的回答是,百姓互相争斗杀伤,这是长安令和京兆尹主管的事务,他们自然会捕捉凶犯,我只负责每年年终考核他们政绩优劣,上奏皇帝或赏或罚而已。但现在天气还未炎热,牛却喘气吐舌,恐怕是季节失调,这是三公职责所在,必须提前做好预防。掾史以此佩服邴吉识得大体。另外一件是有关汉初名相陈平的,文帝曾问陈平和周勃每年粮食收成和案件发生次数,周勃汗流浃背不能作答,陈平却说粮食收成可问治粟内史,案件可问廷尉。文帝就问陈平是做什么的,陈平表示自己调和百官,协助皇帝管理天下。文帝因而大悦,周勃知道自己才能远不及陈平,没多久就辞职让陈平担任独相了。杨颙引用这两个例子,不外乎重申上述观点,即丞相有其自身职责所在,对某些细枝末节的工作应当放手让属下去做,而腾出精力和时间来主抓那些更重要的事务。

  日期:2016-12-10 17:32:15
  021
  杨颙所言句句在理,诸葛亮因而向他谢过。后来诸葛亮任命杨颙担任丞相府东曹属,主持选举事宜。在诸葛亮驻军汉中时杨颙去世,当时蜀汉开国首任太常赖恭之子赖厷为丞相西曹令史,也早夭身故,诸葛亮因此给留府长史参军张裔、蒋琬写信说:“令史失赖厷,掾属丧杨颙,为朝中损益多矣。”在习凿齿所著的《校补襄阳耆旧记》中,这番话略有不同,说的是诸葛亮给蒋琬写信,称“天夺吾杨颙,则朝中多损益矣。”不管是哪种说法,都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杨颙去世的痛心。而且在他去世后,诸葛亮曾经垂泣三日,这个时间长度也是非常罕见的。试想,诸葛亮当时是支撑蜀汉的擎天巨擘,每天有多少大小事务等待他分派处理,而且当时他也到了知天命之年,并非可以随意感伤的年纪(古人所称的“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等都不符合诸葛亮此时的心境),居然能为一名下属如此感伤,的确不同寻常。

  诸葛亮因何而哭?第一点当然是因为杨颙是个人才,而且是与诸葛亮同出荆州的人才,在朝中可为诸葛亮辅弼,在军中也可襄赞军务,为蜀汉损失这样的人才而痛心也不足为奇。但是在诸葛亮执政期间蜀汉的元老重臣去世的多了去了,官职比杨颙高的、地位比杨颙重要的也比比皆是,看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列出的一长串人名就知道了,而诸葛亮偏偏为杨颙而哭,为什么?这恐怕就是第二点我们要说的:诸葛亮认为杨颙是一个可以懂自己的人。最近在相声圈里有句话很流行,叫“人生难得一知己”,就是说想找一个懂自己心事的人是不大容易的。诸葛亮志决身歼,精神十分可贵,但这种不要命的工作狂劲头却并不值得推崇。据《魏氏春秋》记载,诸葛亮晚年与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大军对峙,司马懿曾问诸葛亮的使者诸葛亮的日常生活状态,使者就说诸葛亮夙兴夜寐,军法二十以上都要亲自裁决,而每天的饮食不过数升。一听到这个言论,司马懿就判断诸葛亮肯定寿不长久,因为这不是一个处于中枢的重臣正确的打开方式。而杨颙早在数年之前就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并给诸葛亮做了分析,诸葛亮囿于事必躬亲的性格虽然未能实行,但在内心中却将杨颙引为同道。前面我们曾分析过诸葛亮的性格,了解到他所对应的性格较难与人达成亲密关系,或者说达成亲密关系的阈值很高,事实也的确如此,诸葛亮虽然同僚和下属很多,但真正能走进他内心的恐怕寥寥可数。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诸葛亮才会以特别的方式对杨颙的去世表示哀悼。

  诸葛亮有一次很忧伤的表情,不过这条记述的可信度不高,它来自郭冲四事中的记载,说的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兵北伐时,攻拔州郡,收降姜维,并拔西县千余家返回蜀汉。这时众人前来恭贺诸葛亮,诸葛亮愀然有戚容,说了这样一番话:“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郭冲还在这句话加了一句,说蜀汉之人从此之后都知道诸葛亮有吞魏之志,并非只是开疆拓土。关于这则史料的谬误裴松之已经驳斥过,这里再补充几点。蜀汉第一次北伐前刘禅曾经下诏,内中对出军目标定的很明确,就是要恢复大汉河山,蜀汉士人何至于此时才知道诸葛亮的用兵目标?而且这里说诸葛亮北伐时陇西、南安二郡应时而降,可当时陇西郡的的太守是游楚,游楚对前来攻打的蜀汉将领明确表示,如不能切断陇西郡与东方的联系他将不会归降,最后游楚也的确坚持到了援军到来,并以军功被封为列侯,何来投降一说?可见这里关于诸葛亮表情的记载并不能当成真事,这里稍录一笔聊备考证。

  日期:2016-12-11 18:32:25
  022
  诸葛亮另有一次叹息的记载,是关于法正的。在《法正传》中提到二人的关系是,虽然二人所好颇有不同,但相交以公义。也就是说因为个人喜好原因,两人的私人往来虽然不多,但在公事上还是能相互配合的。对于擅长内政管理而以奇谋为短的诸葛亮来说,多次对法正的智术表示钦佩。陈寿在记述庞统和法正时,曾经把二人与魏国群臣相拟,因为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和荀彧有相似之处,而法正洞察力奇强,常为刘备提出奇谋良策,但是因为睚眦必报,而不以德行著称,所以就被陈寿比成了程昱和郭嘉。这二位当然也是奇谋频出,但也都稍嫌无德:程昱性情刚戾,早年为给曹操筹集军粮甚至以人肉充数,魏国建立后他和中尉邢贞相争威仪,而这时他都是年近八十的老人了。而郭嘉治行不检,甚至引来陈群廷诉。按笔者的看法,法正的这一性格特质有些类似汉初奇士陈平,都是既善谋国又善谋身,并且屡经风浪而不倒。然而法正去世太早,寿命只有爷爷法真的一半,刘备尚未称帝就去世了。这一点也影响了蜀汉的政治架构:按照当时发展的大趋势,尚书令的权重是逐渐增加的,魏吴两国莫不如是,然而因为担任此职的法正去世,蜀汉丞相成为了头号权臣,并且一直维持到诸葛亮去世。由此我们甚至可以臆测,若法正在刘备驾崩时仍然在世,则必定进入辅政序列,诸葛亮想要独决大事怕是很难。所以法正的去世也等于为诸葛亮腾出了施展的空间。但是在刘备东征失败后,诸葛亮还是忍不住感叹,说法正若是活着的话,一定有办法阻止刘备不让东征,就算是东征出军,也必定不会让刘备陷入危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