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0-19 23:56:41
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诚然,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对待这些问题。有些人讳疾忌医,尤其是领导,常常碍于面子,不愿意正视自己问题,更不愿让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感觉指出自己的弱点是很“掉架子”的事,所以导致缺点越来越大,问题越来越严重,最后往往影响到生活、影响到工作乃至事业前途,到那时就悔之晚矣!我们看看魏文侯,虽贵为一国之君,开始也很爱面子,有些虚荣心,但他很快意识到,虽然儿子和弟弟都是自家人,但性质不同,因为古代帝王都是世袭制,自己的位子迟早要传给儿子,为何现在这么“护犊子”?还这么明显?倘若把中山国奖给自己的弟弟,他弟弟必将会感恩戴德,为他拼命打江山,开创基业,万死不辞,不是更好吗?所以当他知道自己犯错后,便放下架子,去主动向臣子检讨,并加以改正,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更是值得我们领导和普通人深思的。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就是任座的说话方式,是不是太过强硬了?或者说太不给魏文王下台阶了?有句话说的好“扬善与公堂,归过于密室”,意思是表扬别人可以在大厅广众之下,而批评别人就要找个没人的地方,私下里说,不至于让第三者看见,而抹不开面子,要知道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爱面子的。而任座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皇帝不是仁德之君,跟骂皇帝没什么两样,虽然最后魏文侯主动认错,那也只能说魏文侯是个一代明君,却不能说任座是一代名臣,或者说任座的做法并不明智。虽然我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我想反问一句,良药为何必须苦口?忠言缘何非得逆耳?现在我们吃的西药,很多都是糖衣裹着的,吃着甜甜的,照样也能治病呀!同样,忠言如果委婉地说,照样也能“利于行”,而且取得的效果会好的多。所以任座的做法并不可取,只是庆幸碰上了好皇帝,要是碰到昏君或者一般的皇帝,估计不等说完人头早已落地,也不是没可能。
五、样样精通,未必就好。有一次,魏文侯与田子方一边喝着小酒,一边欣赏着乐师敲打编钟的音乐,文侯说:“我怎么听着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呀?左边有点高,右边有点低。”田子方一听就笑了,魏文侯疑惑地问道:“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听说,国君懂得如何任用乐官就行了,不需要懂得乐音的细节。而现在国君您对音乐这么精通,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说:“你说的很有道理”。
在古代,我们常常对文武双全的人极为赞赏,用现代话讲,就是样样精通的人,我们都会非常喜欢和崇拜,都觉着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然而作为一个领导者,是否需要对各行各业的事都要熟练掌握呢?当然如果都能掌握,那也不能否认。可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世界这么大,知识如海洋,各行各业各种技能更是浩瀚无垠,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能把人类所有知识学完,正所谓 “学海无涯”。因此最明智的是什么?就是有重点的学习和锻炼,说得准确些,就是要把主要精力用到与自己本岗位本部门本专业本行有关的内容进行学习。特别是领导,就要多学学如何知人善任、如何管理下属,如何激发下属工作的积极性或者说如何尽职尽责等等,而不是像文候那样,连编钟的乐声不协调都能听出来,就有点走偏了,有点“不务正业”了。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如果本职工作做得特别好了,多学习一下其他内容,多涉猎一下其他知识,也未尝不可,有益无害,但这个前提必须时刻牢记,一切都建立在立足和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
明朝洪应明《菜根谭》有段话说的很好:“地低为海,人低为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贵而不显,华而不炫;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韬光养晦,深藏不露;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说的就是做人要低调。我们看看,那些越有能力有本事位高权重的人越是那么低调。大家可曾记的?***总书记在上任后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先说的第一句是:“不好意思,让大家久等了”,看看,仅仅这十个字,足以看出一个国家领导人,一个有着13亿人口国家的首领,是多么谦虚、多么接地气、多么让人心暖!
魏文侯能在执政50年里,开创霸业,册立封侯,变法封建,联合三晋,灭亡中山,开辟西河,不仅靠他的雄才大略,更重要的是靠着他谦虚低调的做人风格,才招揽了那么多文臣武将为他建功立业。这其中有一员猛将,我们几乎家喻户晓,他叫吴起,就是爱兵如子亲自为士兵吸丨毒丨疮的那个将领,没错,就是他。下一节我们将来讲述他的精彩人生,请看下节《吴起为何哭泣》
日期:2016-10-23 19:15:01
吴起为何哭泣
———通鉴扶君上青云(七)
张玮
说起吴起,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关于他的杀妻求将、身先士卒、爱兵如子、强魏扶楚、吴起变法等事迹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为了深入了解他,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简历: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人,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一生爱兵如子,身先士卒,能征善战,历侍鲁、魏、楚三国,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他还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因此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文韬武略且在军事和内政上都有极高成就的名将,却在公元前381年被楚国贵族乱箭穿身而死,死后又受车裂肢解之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代名将最后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呢?这节我们将通过剖析他的性格来揭开这层谜团。
我们先来看看吴起身上的优点:
一是做人做事讲信用。吴起无论做人还是指挥打仗都是个很收信用的人,这从两个故事就能看出。第一件事是对待朋友信守诺言。有一次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邀请他来家里喝点小酒。这位老朋友也“来者不拒”,不过因有点私事需要处理,就让吴起先回家等他。结果吴起一直等到第二天早上,那个朋友也没来,吴起只能又派人去请这位老朋友,才一起吃饭。估计那位朋友一定有急事拖不了身,倘若放到现在打一个电话不就ok了,何必害得俺吴起大哥苦苦等了一夜呢?再说吴起,做好的饭放到第二天,当时又没冰箱,天热的话肯定也馊了,还能吃吗?算了,我这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吗?不过从中看出吴起确实很守信用。
第二件事是攻亭立信。据说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秦国有个岗亭靠近魏国边境,经常骚扰魏国的百姓,但是又不值得专门征调部队攻打它。后来吴起就想出了一个法子,在北门外放了一根车辕(古代战车前驾牲口的两根直木),然后下令说:“谁能把车辕搬到南门外,就赏赐他别墅一栋,外加良田十亩。”起初,并没有人敢去尝试,后来终于有个汉子喝了点小酒,壮了壮胆,把车辕搬到了南门,结果吴起立即给他别墅的钥匙和十亩良田的协议书。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麻袋红豆,下令说:“谁能把红豆搬到西门,赏赐还是和以前一样。”这下百姓们都争抢着去搬。最后吴起下令道:“明天要攻打岗亭,谁能冲锋陷阵并第一个把旗子插到岗亭上的,就让他当师长,另外赏赐别墅十栋加良田百亩。”百姓们便争先恐后参战,结果一个早上就把岗亭攻占了。读历史的都知道,这招后来被商鞅偷学去了,他也在咸阳城南门立起一根直木,规定谁能将这木头扛到北门,赏200两黄金,后来也取得了预期效果。我总觉得这也太照搬照抄了吧,你就不能换块石头呀或者花花草草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谁说成功的方法不可以复制?只要方法得当,照样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