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历史人物—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名人》
第18节

作者: caniforget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谓“做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人。”桓温的这位非常之人就是袁乔。袁乔,字彦叔,应该是袁耽的叔伯兄弟,在桓温还是徐州刺史的时候就是桓温的手下了,时任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相。桓温调任荆州刺史后,又跟随桓温来到了荆州,当时的职务是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相。
  《晋书》记载了袁乔劝说桓温的一番话,总结起来说了四点:首先指明了成汉政权比石赵政权弱小,是优先打击的对象;其次说明了打击的方式,以轻兵速进,直捣成都,沿途的敌人仗着蜀地险要,一定不会预计我们敢来进攻,不会有防备,等李势反应过来,我们已经兵临成都城下,一战可擒李势;第三分析了进攻成汉的时候,石赵政权不会来进攻荆州,即使来,留下的兵力也足以应付;第四说明了伐蜀的意义,蜀地地产丰富,人口众多,拿下后对国家有大利益。

  袁乔的这番话坚定了桓温伐蜀的决心,于是就向朝廷上奏表,不等朝廷的批复下来,于当年的十一月,以安西将军长史范汪留守荆州,袁乔领兵两千为先锋,自己带领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谯王司马无忌,率军出发了。
  朝廷接到桓温的奏表,全都吓了一跳,都认为桓温这么做简直就是在作死。唯独刘惔认为桓温一定会成功,他对大家说:“我通过观察桓温赌钱,就知道他一定能行!桓温很善于赌钱,没有把握赢是不会赌的,况且这次还赌得这么大!但是这次桓温成功了以后,最终整个朝廷都会被他控制了。”
  再来说桓温。这次伐蜀是桓温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这时的桓温三十四、五岁,正值壮年。桓温率军乘船沿长江而上,站在船头的桓温,望着两岸的悬崖峭壁,江水水流湍急,感慨万分的桓温忍不住说到:“既然要做忠臣,就不能再做孝子了,咋的?”这句话反映出桓温为了建功立业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多少反映出桓温对于这次的行动心里也有点没底,但是这一步既然迈出来了,已经没有了退路。

  桓温全军来到了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看到了当年诸葛亮在鱼腹浦上布的八阵图,用石头垒砌了八行,每行间距两丈。全军上下没人能看出是什么意思,而桓温却看出来了,说:“这是常山逶迤的走势!”说白了就是诸葛亮做了一个表示地形的大沙盘。
  我没去过奉节,不知道诸葛亮的八阵图还在不在了。

  果然如袁乔说的那样,桓温一路上根本没遇到抵抗,所过成汉的州县全部望风而降,桓温几乎兵不血刃,轻松地于公元347年二月,抵达了青衣江江口(在今四川省乐山市)。
  这时候的李势才反应过来,急忙做出了军事部署:派出他的叔叔李福,堂兄李权和将领昝坚一起领兵抵抗桓温。《晋书》上记载,这三个人一共才率领了几千人的军队,从袁乔劝说桓温的话来看,桓温的总兵力应该也就一万多,很奇怪为什么当时双方的兵力都那么少。
  整个《晋书》对于桓温伐蜀记载得都非常简单,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详细记录了很多细节。只是有一点,无论《晋书》还是《资治通鉴》记载的双方行军的路线上的地名,我实在无从查考,只能根据字面的意思加以猜测。
  《资治通鉴》和《晋书》上都记载,李福、李权和昝坚率军从“山阳”向“合水”进发,这个“山阳”是一个地名?还是是某一座大山的南面?不知道。这个“合水”又是哪里呢?是另一个地名,还是桓温二月抵达的青衣江和岷江的交汇处?也不知道。
  这时候,李福、李权和昝坚在如何作战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李福和李权认为应该在岷江的西岸设下埋伏,坐等桓温钻进口袋后来个关门打狗。这无疑是个好方法,毕竟桓温远道而来,对蜀地的地形很陌生,利用有利的地形打一场伏击战,这就是兵法上说的“地利”。而昝坚似乎类似于韩信一节里的陈狳,鄙视这种偷鸡摸狗的行为,打算光明正大地和桓温对撕,于是就撇下李福和李权,带领自己的部队从岷江东岸的鸳鸯碕向“犍为”进军,计划迎头痛击桓温。这个“犍为”应该是指犍为郡,当时的郡治是僰道(今四川省宜宾市)。昝坚的这条行军路线估计是当时从犍为到成都的大路,昝坚认为桓温对地形不熟,只能沿着大路向成都进军。

  结果昝坚为他的自大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桓温根本没有按照他的设想,走大路沿岷江东岸北上。而是出“山阳”,走岷江西岸的小路北上,于三月抵达了“彭模”。这个“彭模”是哪里?我也没查出来。不过迅发兄在《细说两晋南北朝》里说是今成都市彭山区。我看了看地图,似乎有道理,姑且采用他的说法吧。(不过对于昝坚的行军方向,我的理解和他的不同。)
  到达了彭模的桓温,内部也对下一步的行动产生了分歧。有人提议说,兵分两路向成都进攻,这样成汉军也要兵分两路来对付我们,就能削弱成汉军的军力。(这是什么理论啊?自己兵分两路,军力不也是被削弱了吗?)
  这次袁乔又一次坚定地站出来反对,他说:“我们现在孤军深入敌后,胜了就能立下大功,败了则大家都要死,没人能活着回去。所以只能集中兵力,一战而胜。如果兵分两路,大家就不能齐心,万一一路失败,大事就玩完了!因此只能全军前进,把烧饭用的锅碗全扔掉,只带三天的粮草,抱着必死的决心,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的!”

  桓温则又一次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听从了袁乔的建议,把辎重留在彭模,留下参军孙盛和周楚(周抚的儿子)和一些老弱残兵镇守,自己带领步兵直向成都杀来!
  日期:2016-12-30 00:40:05
  南郡公桓温——有贼心没贼胆还死要面子的一代枭雄——之六
  昝坚虽然带兵走了,李福和李权还在啊,这二人怎么也没按照最初的计划在岷江西岸设伏呢?史书在这里交待得一点都不清楚。不过发现桓温的主力出现在眼前,李福和李权迅速做出了反应,李福带兵绕到桓温的后方偷袭留在彭模的孙盛,李权则率军在正面狙击桓温。
  这一部署表面上看无懈可击。桓温远道而来,根本没有后方,只要击败孙盛攻占彭模,烧掉桓温的辎重补给,桓温没了粮食根本支撑不了几天,同时还掐断了桓温的退路,这是一条“关门打狗”之计。然而李福和李权有一个最致命的弱点,就是兵力太少!本来三个人一共才率军几千人,昝坚又带走了一部分部队,李福和李权手头上的人马,估计最多也就三、四千人。所以李福前来偷袭彭模的部队,我估计能有一千五百人就不错了。结果这只人数少得可怜的部队,连孙盛那里留守的老弱残兵都没打过,反而被孙盛击溃。正面狙击桓温的李权,面对桓温的主力,人数处于下风不说,士气肯定也没桓温高。结果虽然李权力战到底,被桓温击败一次,又聚拢人马继续跟桓温死磕。一天之内被桓温三次击败,这一下李权也傻了眼,看着溃散的部队无能为力,和李福逃归成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