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变者》
第48节

作者: 第十维度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0-10 12:38:00
  继续:
  房门敞开,门口站着一男一女两名英国人。男士大约30岁左右,留着短寸发型,棱角分明的面部戴着浅褐色墨镜,一身休闲西装,未扎领带的黑衬衫敞着V型口,整个人显得潇洒精干。他身旁的女士20岁出头,披肩长发下是一张略带稚嫩的面孔,她先是报之一笑,道:“您好,请问您是杰森先生吗?”
  “你们是?”
  “哦,尼科?彼茨先生联系我们前来提取您的血液样本,不知道您现在方便吗?”女士问道。
  “哦,那进来吧。”
  二人走进房间,年轻女士将随身携带的手提箱放在茶几上,然后打开盖子,里面呈现出各种一次性真空包装的专业医务器具。而那位一直保持沉默的男士则看似随意地走近电脑,张崇斌随即跟了过去,一边将电脑合上,一边作出手势请男士坐到靠窗边的椅子上。
  男士看了眼张崇斌,并没有落座,而是站立着默默地看着女士做着抽血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张崇斌在确认这些医用设备是卫生干净的情况下,很配合地伸出胳膊让女士将针头插入自己的静脉血管中。
  抽血的过程中,男士用一个小型的便携式数码相机将这一过程做了实况录制。

  在女士将那管血液存放进手提箱的时候,张崇斌问道:“这血液样本要做什么化验用?”
  “对不起,我不清楚,我只是过来提取它。”女士宛然一笑回道。
  “你是在这附件的医院工作吧?”张崇斌探问道。
  “是的。”
  “是哪家医院?”
  “西部总医院。”

  “那我去这家医院查询就可以知道化验结果了,是吧?”
  “哦,先生,这血液并不在这医院化验。”
  “那看来是要送到DB俱乐部去喽。刚好,我正想去那边看看,一会儿完事,如果方便,我随你们同去好吗?”
  “哦,先生,不是的。我们一会儿要去罗斯林教堂……”
  女士的话还未说完,他身后的那位男士突然咳嗽起来,女士回头望向男士……
  “我想你的工作已经完成了,我们该走了。”男士冲女士并不温柔地说道,抬起头,他又冲张崇斌说道:“今天我们的事情比较多,回头尼科会与你联系的。”
  年轻女士垂下头来,一声不响地加快速度将箱内物品整理好,然后使劲合上手提箱就与男士一起告辞离去。

  这二人匆匆离开房间后,张崇斌立即打开电脑上网搜索“罗斯林教堂”。一番搜索后,他发现这座教堂就坐落在爱丁堡市以南七英里处的罗斯林镇。看介绍,这个教堂还有个“密码大教堂”的别名,它是圣殿骑士于1446年建造的,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最近2年,这个教堂突然热闹起来,是因为一个叫丹?布朗的美国作家写了一部《达?芬奇密码》小说,在这部畅销世界的小说里,罗斯林教堂被描写成是由圣殿骑士团的残余力量成立的共济会为了保存圣杯文献而修建的,这条资讯让张崇斌对DB俱乐部具有共济会背景的猜测基本得以确认。

  当张崇斌将“罗斯林”和“DNA”作为关键词组进行进一步搜索时,一条令他感到特别的资讯跳了出来。原来,世界上第一只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来的“多莉”小母羊是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搞出来的,而“多莉”就诞生在教堂所在的罗斯林村庄。这事在十年前曾轰动整个世界,因为在理论上,利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可以将人复制出“克隆人”。
  难道说,他们取走血液,不是用来收集高智商人士的血型样本,而是用以某种特殊的基因生化工程研究?也许,哪天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一个与自己完全一样的“我”出世了,那么那个“我”与现在的自己是否会出现比双胞胎更为敏感的心灵感应?如果控制了那个“我”的心智,是否就可以同时控制了千里之外的现在的我呢?!
  这个疑惑和担忧让张崇斌不由地感到一股寒意。他立即决定,要亲自去罗斯林教堂看看。
  于是,张崇斌将笔记本电脑装进挎包内,穿戴好后背上挎包就走出房间。下了楼,穿过酒店大堂,张崇斌乘坐上酒店专用的出租车,就直奔罗斯林教堂而去。
  日期:2016-10-10 12:40:00
  罗斯林教堂离住宿的酒店并不算远,30分钟不到,车子就开到了该教堂门口。在去来的路上,张崇斌有意观察了这一带的地势形貌,沿途所见,多是青山绿水的乡郊景色,随着地势不断升高,到达高坡顶点,罗斯林教堂就坐落在一处悬崖边上。虽然这个教堂的名气不小,但外观上,似乎与其名不太匹配,因为它看上去实在是有些矮小了。
  不过,张崇斌并没有因为它的貌不出众而心生轻视,这不仅仅是因为《达?芬奇密码》这本书暗示了它在欧洲隐秘社团眼中非同一般的江湖地位,而且,从中国的风水学上看,峦型地势,断崖绝壁红色砂地之上,此教堂所据之处必具强势场能,灵性定当非凡,这也是世界各地神圣建筑皆建立在高处的内因所在。

  张崇斌在教堂外观察一圈,并没有发现提取血液的那对男女。于是,他买上参观门票,随一队旅行团进入教堂之内。
  果然,一踏入教堂门内,里面的景观完全是别有洞天的感觉,在这个长仅21米,宽不到14米的歌德式教堂内,映入眼帘的尽是各种石雕和符号装饰图案。其中石雕有中世纪的骑士,还有代表共济会神性标志的堕落天使路西弗,此外还有很多玫瑰、梅花、羔羊、奇异的绿人等动植物图案,这些雕塑、图案基本上都是与宗教相关的各类象征符号。
  前来观瞻的游客有些人显然读过《达?芬奇密码》,他们围着一根雕刻装饰极为精美的柱子在说:“瞧这柱子,它不就是小说中的圣坛石柱吗!”
  还有的在追问导游:“《最后的晚餐》中,耶稣用的圣杯是不是就收藏在这里?”

  这个问题被一些人问了多次,导游最后有些无奈地回道:“无需多问,圣杯其实就在你的灵魂里。”
  张崇斌在观赏的过程中,格外留意了两条导游介绍的信息:
  第一条:这教堂原址是属于外来的圣卡莱尔家族的伯爵封地。传说,威廉?圣克莱尔曾是中世纪天主教著名的军事组织圣殿骑士团的首领,后来圣殿骑士团在法国国王的密令绝杀和教皇克莱门特五世下令解散后,一部分骑士就来到了苏格兰领地。在苏格兰与英格兰发生战争期间,这些外来的骁勇善战的圣殿骑士帮助苏格兰打赢了多场战役,于是圣卡莱尔家族就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当年,圣卡莱尔建造罗斯林教堂时,没有雇佣本地苏格兰工匠,而是从欧洲招雇前圣殿骑士教团的石匠建造的。于是,圣卡莱尔家族成为“苏格兰教礼自由工匠会”的世袭庇护者和大师。教堂里有一座石柱就是用来纪念威廉?圣克莱尔。不过,有意思的是,这石柱上雕刻的图案是玉米,而这种植物当时欧洲大陆根本没有,只有美洲“新大陆”才有,可这却比哥伦布于1492年才发现新大陆早了近50多年。正常情况下,建造教堂的工匠们应该没有见过玉米这种植物,那么这个图案怎么会出现了呢?所以,这个图案的寓意是个谜。

  第二条:这座教堂天顶上有213块立方体石雕,石雕的图案是小天使手里的风笛和小号,传说是乐曲和弦的提示符,而且可以组成一首完整的乐曲。如果有人能够完整演奏这一抽象乐谱,就能启发人们揭开这座教堂隐藏的秘密。
  在张崇斌看来,将哥伦布视为是这个星球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人,这根本就是人类史学界的一场闹剧。先不说把一直生活在美洲本土印第安人不当人地排除在外的语言逻辑上的问题,就从古地图的发现上说,中国有一副临摹绘制于1418年的《天下诸番识贡图》,在这张古图上,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包括美洲)和海域都被轮廓清晰地画出来,此外,在1513年绘制的《皮里.雷斯地图》上竟然还出现了南极部分的海岸线,这些明显不符合传统历史学说的现象恰恰说明对整个地球海陆疆界的认识和绘制,比哥伦布时代更为久远之前,就已经有人完成了,这也就意味着史前文明的影响曾是世界范围的。而据称掌握着远古智慧知识的共济会,其建筑图案上出现玉米之类的有悖于传统史学认知的图案也就不足为怪了。

  至于用音乐密码来掩饰隐藏的秘密这种做法,张崇斌认为这是一个极为巧妙的手段。因为音乐蕴含着宇宙的奥秘,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毕达哥拉斯就认为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单弦琴,弦的上半部连接绝对的灵性,弦的下半部连接着绝对的物质。他曾向学生们指出:学习单弦琴,你就会知道宇宙的秘密。所以,能以这个手法去掩饰秘密让张崇斌进一步相信这个教堂具有共济会的背景。而那213块立方体石雕的数字,以及它们之间的排序位置和间隔距离,张崇斌第一感觉那是破译这个密码的关键环节,不过,应该还会有隐藏的关联元素,这个需要从与共济会相关的秘符中寻找,比如那个字母‘G’……

  正当张崇斌习惯性地对这个教堂里的谜题进行破解思索时,他的手机发出了振动,接起来一听,原来是尼科到了酒店,发现他人不在就打来电话询问:“杰森,你去了哪里?”
  “我在罗斯林教堂。”
  “你怎么去那边了,方案纲要完成了?”
  “尼科,如果你想和我一起研究那个方案,现在就到这边来找我吧。”张崇斌的语气显得有些生硬。
  电话那边,尼科顿了下,回道:“好的,我马上过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