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志:八百年老坛》
第25节

作者: 卢江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9-30 08:28:54
  姬发遵父命承包营建的新都城叫镐,所谓“西伯使世子发营镐”。镐京在沣河东岸,和丰京隔河相望,合称“丰镐”。镐京建成之后,丰京便成为姬家宗庙所在地,相当于周室先烈博物馆。镐京作为西周的政治中心长达二百七十五年,又称宗周,皇甫谧说:“武王自丰居镐,诸侯宗之,是为宗周”,皇甫先生擅长夸张,不过这回他说的没错。从此宗周成为周朝的代名词,亦兼指丰、镐两个新旧都城。后来西周亡,周成王迁都洛阳,东周被称为“成周”,不过周天子仍叫洛阳为“宗周”,以此缅怀故都。郑玄说:“周既去镐京,犹名王城为宗周也。”,那个王城即洛邑,就是洛阳。

  姬昌自羑里归来后,在姜子牙的辅佐之下,接连“伐”了多国,体现了“与人斗,其乐无穷”的风范,而且战果显赫,周的声望与势力大增。姬昌没有败坏父亲季历打下的大好基业,还更上层楼,是个相当不错的官二代,公亶父地下有知,可以瞑目了,他当年相中的孙子对大周的建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随着地盘的扩大,姬昌觉得祖父公亶父当年在岐山小的就都城太小了,于是迁都至丰邑,马上又觉得丰邑也不如意,两年后再建新都镐京。姬昌在镐京住了仅四年就去世了,否则说不定又要迁都,最好一下子迁到朝歌去。
  姬昌生命的最后几年都在搞市政建设,说得好听点叫文治,没有再“伐”谁。这是聪明的做法,打下来的地盘要巩固、消化,否则很可能变成烫手的山芋。过度的征伐,对国力消耗很大,就像武丁和汉武帝在世时威风八面,死后却留给他们的儿子一个烂摊子。(七十七)
  日期:2016-10-03 10:40:23
  新都镐京建成之后,“三十七年,周作辟雍”。“辟雍”这个词后来一直被保留下来,成为皇家国立大学的代名词,一直被延用至清朝,国子监内就有辟雍。《礼记�6�1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天子的国立大学才能叫做“辟雍”,诸侯的“民办大学”只能叫做“泮宫”,等级差异无处不在。《五经通义》:“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 辟雍”字面上是开启淤塞之意,引申为启蒙,故而成为古代大学的代名词。现在国内大搞复古,什么书院搞了不少,“书院”不够古,叫“辟雍”才好。

  不过如果你以为姬昌是原始大学的创办人那就错了。姬昌的“辟雍”跟大学毫不相干,那只是他狩猎的行宫而已,园林式建筑,圆形建筑物,风景秀美,四面环水(这是“雍”的另外一个意思)。夏商周的很多建筑都呈圆形,连监狱都是圆形,所以叫“圜土”。姬昌死后,到他儿子周公旦辅政其孙周平王时,“辟雍”才进化为学院,换句话说,姬昌只是贡献了“辟雍”这个名词而已。
  晚年的姬昌对建筑有种病态的嗜好,几年时间,先后建了两个都城,一个辟雍。接下来,他又玩新花样,《竹书》载:“四十年,周作灵台”。《诗经》证实了这点,《大雅》里有首诗就叫《灵台》,可见其知名度。
  灵台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御花园。上海豫园有个“三穗堂”,里面悬挂着的一块匾额,上书“灵台经始”,那四个字是《灵台》的第一句,指的就是姬昌开始建造灵台。姬昌不但建了台,还有池塘,谓之灵沼。其实就是老百姓建了一个御花园,里面有亭台楼榭池塘,园中有鸟兽鱼鳖,供姬昌和他的后妃们游乐。孟子说:“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的话前半部分正确,结论“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却是他自己臆想的。(七十八)

  日期:2016-10-05 08:43:04
  《灵台》里描述了灵台里美景、美乐以及姬昌自个儿美美的享受,只字未提“与民偕乐”,但孟子却敢于把臆想当做论据提出来。众所周知,编造论据最起码属于学术不端,如果以假论据教导别人真善美,实在太搞笑了。
  当时被孟子教导的是梁惠王。当时梁惠王站在池塘边兴致盎然地观赏池塘边的飞禽走兽,见亚圣来,有点不好意思,怕圣人笑话他不务正业,赶忙自我解嘲:“贤德的人也像俺酱紫喜欢这些东东吗?”(“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的回答和煦如三月的春风,温暖着梁惠王的心房,如果你情商低,不知道如何讨领导喜欢,那么学着点,孟子如是说:“正是贤者才能享受其中乐趣,不贤的人有这一切也不会欣赏。”(“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言下之意不言自明,然后齐哩喀嚓、呜哩哇啦讲起周文王建灵台、灵沼的往事。在圣人眼里,周文王做啥都是真真极好的,纣王无论做啥都真真极不好。
  作为读者,我可以弱弱地问一声:为啥姬昌能建辟雍、灵台、灵沼,帝辛却不能建鹿台吗?
  姬昌在灵台自嗨的那一年,《竹书》上有句话耐人寻味:“王使胶鬲求玉于周”。王是指帝辛,玉是什么玉?得到没有?均不得而知。这事看来动静不小,韩非子也知道了,他在《韩非子�6�1喻老》里说:“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与。”

  我们只要知道玉版是个好东西就行了,它比奇珍异宝还要珍还要异。那么帝辛有没有得到玉版?韩非子说话有点大喘气(据说他口吃),“费仲来求,因予之”。姬昌还是交出了玉版,说明他当时还是不敢跟帝辛翻脸。那么姬昌为何不把玉版交给胶鬲,而是给了费仲?据说胶鬲是商朝忠臣,姬昌希望他不被帝辛重用;费仲是奸臣,姬昌希望他越被重用越好,因此便把玉版交给他,让费奸臣圆满完成任务。姬昌确实工于心计,在一块不能不送的玉版上都能做出文章来。(七十九)

  日期:2016-10-06 10:07:14
  韩非子不知道的是姬昌跟胶鬲其实在唱双簧。据孟子说胶鬲本是个卖鱼卖盐的小贩(姜子牙也曾做过小贩),姬昌把他推荐给了纣王,所谓“举于鱼盐之中”即指此事。姬昌不把玉版交给胶鬲不是因为其贤,而是为了避嫌,胶鬲这个棋子姬昌使用得高明之极,这说明了姬昌游乐、治国两不误,身在灵台,心怀社稷,必须要给他点赞。
  姬昌未能看见胶鬲这枚小卒是如何过河的,四十一年春三月,姬昌突然无疾而终,终年九十六岁,那一年是公元前一零五六年。
  姬昌的武功文治里,姜子牙的戏份相当重,奇怪的是《君奭》里的“文王五臣”没有姜子牙:“亦惟有若虢叔 ,有若閎夭 ,有若散宜生 ,有若泰颠 ,有若南宫括 ”,及“四友”加虢叔(姬昌的三弟)。泰颠(太颠)是个和姜子牙同一级别的大人物,但可以肯定他不是姜子牙,因为姜先生列“武王五臣”:“周公旦 、 召公奭 、 太公望 、 毕公高 、 苏公忿生也。”如果太颠就是姜子牙,那就说明姜先生爱玩文字游戏,故意让后人认不出他来。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呢?总不会为了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吧?

  姬昌去世一年之后,姬发成为新一任西伯,即“西伯发”。帝辛拖了一年之久才给姬发颁发爵位证书,也许他压根就不想让姬发做西伯,只是他没有别的选择,他必须要找个人帮他应付蠢蠢欲动的夷族,而西伯是不二人选。帝辛四十二年,被称成为周武王元年,那一年“西伯发受丹书于吕尚。”
  丹书,又见丹书。想当年姬昌被他爷爷公亶父隔代指定为接班人,就是因为“丹书”,火凤凰从天帝那里携来的天书。
  既然是天书,我们地球人自然理解不了。有意思的是这句话“西伯发受丹书于吕尚”,丹书怎么到了姜先生手上呢?对此可以有两种解释。其一,当年火凤凰快递给姬昌的丹书被保存了下来,姬昌临终前,把丹书交给托孤大臣姜子牙,嘱托他把丹书交给下一任西伯,就是自己的二儿子姬发;其二,姜子牙就是火凤凰,所以他可以把丹书授予姬发。如果你觉得第一种解释合理,那么你肯定喜欢动漫;如果你觉得第二种解释合理,那么你就是画动漫的。(八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