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猛唐朝》
第54节

作者: 九月长林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8-22 23:33:51
  隋末的全国八百九十万户,拜隋炀帝杨广所赐,战乱频仍,到了贞观年,剩下二百八十万户,人口近三分之二要么死于被斩首的部分,要么死于战乱时期物资匮乏的饥饿。那个动荡的时期,大部分人都“不得好死”。
  死了这么多人,幸存者擦干眼泪,站在死者的田头上,惊喜的发现,荒地增多了。
  所以,均田制以及附属于上的“租庸调”,贞观初执行的不错,全赖大量的荒地,可以分给剩下来的人。
  随着人口的增多,导致可分的地越来越少,新来到这个世界的“丁”,分不到田地,那怎么吃饭?
  天灾人祸也让普通大众,将永业田卖给了土豪求生,这样土地越来越集中,而土豪因为特权往往不用纳税。而李地主的消耗,不会减少,也需要将原来税,分摊到地更少的百姓身上。而老百姓能养活住自己就不错了,结果发现种地之后,在交租子后,却发现收成还不够交租子,收入成了负数,没有谁一直无偿做贡献,干脆地也不要,百姓也跑光了。
  这样的话,税变的越来越少,李地主家也快揭不开锅。
  所以,要改!
  管家杨炎(宰相),建议何必按人收租,租子来源于田地,而不是来源于人,不如按田地多少收吧。人可以跑,但田又没长腿。
  原来有大量田地的土豪,瞬间骂娘了。
  这意味着,土豪也要交税了,如果这些人不交税,老李家都快周转不下去了。
  杨炎新发明的纳税方法,因为在夏季、冬季分两次上交租税,又称“两税法”。
  最后,两税法代替名存实亡的均田制。不再以人为基础,而以田地资产为基础征税。
  到了唐德宗年间,均田制被抛弃了。改用“两税法”。此为后话。
  日期:2017-08-22 23:34:21
  二十、数学没学好
  1、心高气傲
  唐灭高昌,算不上什么荣耀,因为高昌比巴掌大一点。高昌被攻破后,李世民在其故地设置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两州,而攻破高昌的前一年,唐朝有358个州。
  相对于唐,确实不大。
  但这不能阻挡高昌的猖狂。

  高昌国位置在今天的吐鲁番一带,对于内地的同学来讲,也许你地理上的距离感不好,不知道吐鲁番在哪里,那么乌鲁木齐,你一定清楚大致位置,大部分人会笼统的感觉,乌鲁
  日期:2017-08-22 23:34:44
  木齐是个离内地很远的地方,那么吐鲁番也是个很远的地方。因为吐鲁番在乌鲁木齐东南的二百公里处。在那遥远的的地方,即使在今天,乘坐火车从北京出发,到吐鲁番要也要花掉30多个小时左右。
  高昌,地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南道、中道(北道有点偏),都要过高昌的地界,对于要来唐朝朝贡的、做生意,以及唐朝向西出口茶叶、布、绢的,高昌是必经之路。
  唐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高昌靠收过境税,就发大了。

  但偏偏有人来捣高昌的蛋。
  高昌南边的焉耆国,在贞观初年向唐朝请求,重开隋末大乱被废弃“大碛(qì)路”,如果开通,焉耆将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环。
  “大碛(qì)路”多是戈壁、沙漠组成的路,相比于通过高昌那条,要艰险一些。但是,如果按照大碛路,走丝绸之路的南道、中道,就不用向北通过高昌,绕九百里的冤枉路,当然,焉耆也可以顺便收点过境税。
  对于唐朝来说,能削弱高昌垄断性,增加一项保险,何乐而不为。
  日期:2017-08-22 23:35:10
  对于高昌来说,过境税,乃立国之本(国家实在没啥产业),对于这种动摇国本的竞争者,二话不说,抄家伙,怼他。
  今天中国想在泰国开凿克拉运河,此运河不仅缩短印度洋到东亚的距离,还省下一大笔运费。只不过,这会导致新加坡海运的王霸地位瞬间崩掉,甚至是经济的崩溃。

  有近道谁不抄!
  省时省力!那谁还绕远通过新加坡。
  新加坡不是一般的着急。
  同理,你也可以理解高昌国主麴文泰的心情。
  麴文泰对于唐朝的好感也消失了,贞观初年,他还千里迢迢的,朝见李世民,现在则换成了刀子,不停的侵扰内附的伊吾(今新疆哈密),还劫掠朝觐的使臣。
  当然,给麴文泰一万个胆子,也是不敢单独惹唐朝,关键麴文泰抱住了西突厥的大腿,气便也粗起来了。
  唐朝在630年灭亡东突厥,635年灭吐谷浑,
  看起来,每过五年左右,李世民总喜欢灭人国家玩,
  640年?
  对,就是高昌!
  日期:2017-08-22 23:36:00
  麴文泰之所以敢惹李世民,还因为当年他入朝时,看见沿途州县,满目疮痍,人烟稀少,觉的沿途不太可能供养军队。并且,唐与高昌路上相距七千里,其中两千里的沙碛,无水无草无人烟,时冷时热时蹉跎,能过来的都是都是爷们,过不来就成了枯骨。
  即使过来了,三万人以内,老麴认为都不成问题,只要坚守二十天,唐军粮食吃完,必然一击必溃。
  上述是经过鞠文泰精心计算之下,得出的结论。
  基本上都是错误结论。
  李世民对于高昌的猖狂,是不可能忍受的,朝觐的道路必须通畅,商道亦然。但要教训对方,也是要走程序的。
  唐朝作为曾经高昌的宗主国,一项最大的特权,可以随便召藩属国国王,入朝觐见。
  如果对方不来,宗主国可以大大方方的,没有心理压力的,肆无忌惮的,发兵进攻。
  这叫“讨不臣”或者“不服王化,阻断声教,特令其知之”

  这就是唐朝攻击任何一个不服的藩属国理由。
  简单、粗暴!
  李世民诏麴文泰入朝觐见,如预料中的一样,麴文泰称疾不来。
  程序走完了,明目张胆的点将吧。

  日期:2017-08-22 23:36:21
  此次的人选,可谓再适合不过。受命的侯君集,作为吏部尚书,此前还参与朝政,做过一阵子宰相,此次节度诸军,任命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选此人,除了官阶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此人在吐谷浑之战中,有过二千里的无人区生存经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豪情壮气,还需要他来体验一把。
  另外两位老冤家作为副手,但不知道是否握手言和。
  分别是契苾何力和薛万均。

  契苾何力本是契苾部落的酋长,曾经家在遥远的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后来跑到沙州(今敦煌)投降唐朝,所以从沙州前往高昌的路,他很熟。
  另外,此二人还有一项重要的经历,二人曾经合力在沙漠中追击伏允,在缺水的情况下,通过吸允马血的嗜血行为,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
  而此次最艰难的恰恰是沙漠、戈壁行军。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李世民派出了一只具有丰富的沙漠、戈壁、无人区作战经验的部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