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猛唐朝》
第48节

作者: 九月长林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8-16 10:41:23
  但是,我已经决定西天取经。只要这份信念在我心中,没有什么能阻挡我!
  贞观二年(628年),二十六岁的玄奘岁谋划已久,毅然坚定的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十六岁,像现在这个年龄的人,想着在京沪能买上套房。同样我相信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也会想着在长安、洛阳置多少房子。偏偏有些人不为长安、洛阳一套房,非要去探索某些理论。这些理论仅仅能解答自己内心的困惑,且在外人看来又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而玄奘不仅完全自费,而且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
  这个人到底想干什么!
  穷其一生,不计后果,仅仅去完成一件事。

  也许这就是理想。
  从长安到边境这段路,玄奘偷偷摸摸,昼伏夜行。也就是说,披星戴月,露宿风餐,夜听虎狼啸,旦卧荒草间,以用来躲避官军巡查。一路上像鬼魅一样,飘荡在无边无际的黑夜之中。不论初一的暗无天日,还是十五的明月挂天边,始终有一个人,独自行走旷野里,张扬他的意志,坚定他的理想。
  到了莫贺延碛,这里又称八百里瀚海(今哈顺戈壁),环境恶劣异常。有道是:
  日期:2017-08-16 10:41:56
  大沙漠,八百里。
  鸟飞绝,无人烟。
  热浪腾,灼伤肤。
  见白骨,埋沙间。

  如此情况下,没有沙漠行走经验的玄奘,未能计算好用水量,走进去没多久,水囊就见底了,口渴生疮,干巴巴的嘴唇结着这一层半透明的薄皮,参杂着一道道带血的裂口。嗓子像着火一样,却没有办法滋润,只能忍受这干涩疼痛。
  由理想启动的惯性,辅以求生的本能,使的玄奘推动着木讷的双腿,为了甘甜一口水,为了他的理想,看着一望无际的黄色世界,继续机械的行走着。
  幸运的他,他最终走出沙漠,这次沙漠之行,差点让他,与那些过客行商的白骨,相枕其间。
  经历困难的人,有的人会被吓倒,有的人却越战越勇,越发充满信心。
  玄奘从做出决定的时候,我相信他就做出了最坏的打算。

  就是死,也要死在前往理想的路上。
  离开唐境后,远离他那熟悉的祖国来到异乡,此后他的经历都要相对顺利一些,最起码,不用像个逃犯一样。
  日期:2017-08-16 10:42:21
  玄奘出境第一站高昌国,受到国主麴文泰的亲切接见,麴文泰属于纯正的佛教徒,要比因敬佛而亡国的梁武帝还要纯。麴文泰为了表示对佛的礼上,召集人听玄奘讲经书,自己趴在地上,让玄奘从自己的背上踩踏过去,表达自己在佛的面前的渺小,愿匍匐于佛的脚下,麴文泰一度想把玄奘留下来,但被玄奘拒绝。

  二人相视,麴文泰最终被他那坚定的眼神折服。
  一种自己做不到,但又有着强烈的成人之美的冲动。
  从高昌国出来,玄奘的身份多少得到改变,虽然此后他经过的都是小乘佛教为主的国家,与他的主修科目大乘佛教不对口,但他由于得到高昌国的认可,而高昌国在西域算的上大国,他拿着高昌国的介绍信,一路上受到礼遇。
  政治比宗教更好用。
  日期:2017-08-16 10:42:46
  此后玄奘经过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区,最终到达天竺。

  玄奘边学边行,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了五年。贞观十年(637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在印度的其他国家游历学习,并受到各个国家国王的邀请讲法。
  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四十二岁,天竺当时国王戒日王听闻玄奘大名,邀请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进行佛学辩论大会。当时在印度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会。
  在印度十几年,不知道玄奘的印度语是否顺溜,但辩论的后果,他“舌战千人”,任人问难,提问者都被玄奘说的服服帖帖。
  身为一个“老外”的玄奘,不远万里之外,用非母语的语言,将当地主流学术团体,说的心服口服,令当时天竺各国为之一惊。
  问题在脑子想清楚是一回事,能写出来是另一回事,能说出来则更难。更何况跟人辩驳一番,这要求对问题必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清晰的逻辑,机敏的反应。
  玄奘做到了。
  他满足了,心中的充满喜悦。

  困惑,都找到了答案,该回去了。
  公元643年,玄奘启程回国,随身携带657部佛经带回唐朝。这里要说一下,他所带的佛经,实际上是写在树叶上的,由于当时的造纸术还没有从中国传出去,而天竺也没有发明出来,只好就地取材,将贝树上的叶子摘下来,在上面写字,但这种树叶保存时间有限,过上些年头,树叶就会碎掉,那么所记的文字也就无所存在。
  所以,一直到造纸术传到印度之前,印度的历史记载很少传下来。
  日期:2017-08-16 10:43:17
  你能猜到印度中古时期历史是怎么记载下来吗?
  玄奘回大唐后,李世民下令,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将自己此行经历,写了本《大唐西域记》,里面记述了一部分印度中古时期的历史,这是世界上唯一的关于印度那个时期的详细记录。
  千年孤证。

  至今,全印度的人都对玄奘交口称赞,没办法,自己没保留住祖宗的光辉岁月,只能靠一个老外了。
  另外,我们也可以说,玄奘带了一堆树叶回来。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从印度出发,走了一年多才到达长安,时年四十三岁玄奘,一去一返,十七个年头过去,青年玄奘,变成了中年玄奘。风霜爬上脸庞,不管岁月的如何摩挲,都没有改变他的初心。
  我,玄奘,曾经对自己承诺,要西天取经而回,
  如今,我做到了。
  日期:2017-08-16 10:47:31
  玄奘声名远扬,别说那时候一个人走到印度,就是今天,电视台也要争相采访,再出个纪录片什么的,街头坊间,都会成为新闻。
  在那个时代,轰动不可能比现在小。更何况玄奘出国前,在佛道上小有成就。
  这等举国轰动的事情,传到了李世民耳中,他诏玄奘到洛阳觐见。
  这时的李世民正在准备讨伐高句丽,驻跸洛阳。玄奘来到东都,将一路的经历对着李世民缓缓而谈。对于李世民而言,像天方夜谭似的,西域的一切让李世民大感兴趣。
  李世民让玄奘将一路见闻写下来,好在将来讨伐这些国家,也能了解对方国力如何,以及能抢到哪些土特产之类等等。不仅如此,还一再教唆,乃至强迫玄奘还俗。
  李世民意在将玄奘,锻炼成唐代版本的张謇,当年张謇当年凿空西域后,回来后主要工作就是当军事向导,引导大军摸到人家门口一顿乱砍。
  没办法,去过的人太少,只有他认路。
  洛阳觐见的当口,李世民向玄奘发出邀请,要求他随驾到辽东战场,作为军事观察团的一员,熟悉下军旅生涯。
  玄奘看了看自己带回来的一堆树叶,一片树叶都还没有翻译,想着自己的工作还多着呐。
  拒绝了李世民。
  以前不怕你,现在依然不怕。
  世俗权力,对玄奘根本不起作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