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 挨打太轻》
第23节

作者: 火柔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8-08 15:41:54
  林则徐获罪,琦善则立即采取措施,纠正林则徐的错误。
  第一步就是解散林则徐组织招募的水勇。这些水勇曾劫过英船,琦善原本打算杀个副将做为惩罚,后来觉得杀人有点过分,就打消这个主意。琦善这么做,还有一个考虑,他认为和谈必成,这些水勇现在的开支是靠募捐的钱,以后怎么办,难道用政府财政养着?故此,裁掉他们,则可以省掉财政支出。这一点倒不能算琦善考虑的不对。
  林则徐被撤职,军费就没了着落,那些招募的水勇不解散也没法干下去了。打仗不靠正规军而是靠民兵,这其实是大清的耻辱。诚然广东水师腐败,缺少战斗力。林则徐高薪开出,自然也能招到不怕死的人,但问题在于,林没有维护好正规军的面子,这点做得不够圆满。
  琦善也做得不圆满,几千临时兵丁,说解散就解散,说下岗就下岗,没有缓冲的余地。下岗也没问题,可再就业,琦善就不理了。这些人本来有转正的希望,打算吃财政饭,没想到,新钦差一句话,没戏了,变成了失业大军。
  琦善不管善后事宜,这些人就抓住了英国人伸来的橄榄枝,给英国人打工了,就摇身而变成所谓的“汉奸”。后来英军进攻虎门,进攻广州,这些“汉奸”积极配合,传递信息,做向导,做先锋等等。
  但这些个“汉奸”的目的并不是卖国,前文说过,他们也没那个能力和资格,只不过是为了混一口饭吃。退一步说,就算卖国,那也只能是统治阶层才有这个资格,普通百姓则戴不起这顶高帽。正如后来做为八国联军与大清谈判的翻译龚橙,在谈判桌上与大清代表恭亲王奕訢往来周旋,奕訢就指责龚橙不爱国,反做汉奸,而龚橙反驳说,我等想爱国,可国家却被控制在尔等手中,上进之路都被尔等能阻塞,此国是尔之国,非我之国。你说我是汉奸,那么你就是国贼。

  解散水勇后。琦善的第二个措施就是撤掉林则徐安插在珠江河道里的暗桩,这些暗桩曾有效地阻挡了英船进入广州,但同时也影响了大清的水运,给老百姓的日常交通带来不便,并且给人感觉是向英人示弱。如果中英能达成和解,那自然太平无事,何必留着这些东西扰民呢!琦善这样做,也是认为中英之间无大事。
  日期:2017-08-08 15:45:27
  琦善的第三个措施就是排斥广东文武一众官员,什么事都不让地方官员插手,对于与英人的联系,单单委托了一个大鸦片贩子颠地的手下大清公民名字叫做鲍鹏的人。这个鲍鹏是广东本地香山人,小时候曾学过英语,长大后不知道怎么的就混在颠地身边,成了颠地的亲信。当初林则徐禁烟,颠地逃跑,鲍鹏害怕惹祸上身,也就溜之大吉,跑到北京躲难。正好琦善要跟英国人打交道,缺外交方面的人才,有人就把鲍鹏推荐过来。

  琦善这么做跟林则徐其实也没什么区别,前文说过,鸦片的最大阻挠势力并不在于英人,而是在于广东地方政府。林则徐触动不了地方利益,只能拿洋人开刀,这也是他禁烟结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琦善官比林则徐大,经常跟穆中堂在一起,自然深谙官场的做法。他不让广东地方插手,就怕那帮家伙捣乱。从这方面说,琦善的做法并不算错。
  琦善的第四个措施就是找钱,用以赔偿英人损失。因为有人告诉琦善,广州监督署即海关那里是个油水衙门,每年上缴国库外,都会留下大量盈余,故此资金应该充裕,从这里调拨部分就行。等琦善咨询了广州巡抚怡良后才得知,监督署每年所剩余资金除了给部门公务员发放津贴外,大部分都被地方政府抽走用到公务应酬上,账上根本没钱。
  这可把琦善给愁坏了。
  其实那部分钱哪去了,琦善很清楚。说白了那是广东政府小金库,有多少人的利益在里面,根本不好动。当初林则徐为钱发愁的时候,都不能从海关那里调拨一点出来。凭琦善自己一样,动那么多人的蛋糕可不容易。
  除此外,琦善为示好英人,还下令不给广东增兵,不准刺探英国等洋人事务,且云:我不似林总督,以天朝大吏,终日刺探外洋情事。
  琦善这么做无非是营造友好的气氛出来给英人看,以便双方迅速和解。琦善抛弃林则徐的急,代之以缓,抛弃林则徐的对抗,代之以对话,这又有何错可言。
  日期:2017-08-15 11:51:31
  琦善在天津跟英军副司令伯麦见过面,当时伯麦表现出来是态度非常诚恳。琦善就认为英人是小夷,其实很弱,应该是很好对付的,谈判也应该是很容易达成的。英人来到大清无非是想多赚点银子而已,只要弥补一下英人的损失,还让他们在大清做生意,问题自可圆满解决。

  琦善没想到,英人态度强硬,在天津提出的六点要求,丝毫不让步。这六点要求,琦善拼死力凑齐了白银七百万元给了英人做为货物损失,其它五点要求根本就无权无力做到。
  对于第二点要求即五处通商口岸,琦善就筹划了两处,一是香港,一是厦门。为此,他特地征询了前两广总督和闽浙总督邓廷桢的意见,邓明确指出不可许。邓认为:厦门乃是全闽门户,夷居厦门可以窥内地。且澎湖、台湾之在厦东者,声势为所隔绝,不得联络。其害至深,固万无许理。即香港亦在粤洋中路之中,外环尖沙嘴、裙带二屿,夷舶常藉以避风浪,垂涎久矣。今一朝给与,彼必筑建炮台,始犹自卫,继且入而窥伺。广东货船,鳞泊黄埔,辎重在焉,其白黑夷之居夷馆者以千百计,皆香港应也。与之良非所便。

  虽然邓已经被撤职,但琦善还是征求了邓的意见,足以表明,琦善办事也是小心谨慎,并非某些书中所谓跟林则徐势如水火。
  琦善把香港和厦门的利害上奏给皇帝,道光当然不同意划其为通商口岸。
  对于英人提出的第三点,即敌体平行,琦善更不敢答应。自古以来,蕞尔小邦只有称臣的份儿,哪有与天朝大国平等的权力。对于第四点犒军费,更是丢尽颜面,那是提也不能提的事。对于第五点即“不得以外洋贩烟船贻累岸商”及第六点“尽裁洋商浮费”,这都是涉及大清内政,洋人怎能干涉?对琦善来说,也是不能提的事。
  为何赔偿英人损失,就不算丢面子呢?这是因为,单单给点银子,最多算是经济纠纷,不涉及政治问题,不会让人认为是栽面,再者也能彰显出大清对夷人宽宏大量,并非是小肚鸡肠。
  琦善把问题想得简单,主要原因就是他自己甚至道光皇帝都不知道这个英吉利国家到底在哪里,国家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在他们眼里,只有大清才是天下的中心。这归根结底还是闭关锁国,闭门造车的的缘由。
  中国之闭关自认世界老大,由来已久,也不能单单怪到道光群臣身上。在《清代之竹头木屑》一书中曾记载一则故事,很能说明这一问题。故事是:前明某西儒绘地图,初依西人通行之本,中国在亚洲东郡,居全球中,不满一掌。华人见之大怒,谓中国不应如此。乃另绘地球,使中国适居中间,谤乃稍止。浅陋自大,诚为可恨。然近来英、法、德会议地球中线所在,辗转不决,英欲以英天文台为准,法德又欲以法德天文台为准,各不相下,意度不广,其去华人亦五十步之于百步。且又通商之初,万尚书青藜见人辄云:“天下那有如许国度?想来只是两三国,今日英吉利,明日又称意大利,后日又称瑞典,以欺中国而已。”又满人某谓人曰:“西人语多不实,即如英吉利应是三国,现在止有英国来,吉国、利国却从未来过,亦是一证。”按中国握权要之大臣,少既未闻各国名目,至登显位,应接宾客不暇,故视外事有如云雾,无怪有此扣盘扪烛之谈也。

  故此琦善并不了解英人重商,而重商的核心就是:守信用,守诺言,通俗说就是较真。在天津,英人一心想与大清谈判,故而提出那六点要求。大清要么跟人谈,要么关起和谈大门,倒也干脆。可千不该万不该,为了蒙英人离开天津,而含混其词。
  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易经蒙卦六四爻辞云:困蒙,吝。意思是蒙了别人,结果把自己陷进去。堂堂天朝大国,岂止笑话于人,还要为此付出代价!
  琦善别无良策,只能选择一个字:拖。但洋人不是中国百姓,根本不吃这一套。义律一看这位钦差大臣除了口头答应赔七百万元银子外,其它的就是拖延时间。故此义律就认为琦善耍诈,欺骗了自己。如此看来,和谈是假,敷衍是真!如此不守信用,义律如何向女王和内阁交差?因为之前看到林则徐被撤职,琦善尽情释放善意,义律乐观起来,认为成功指日可待。他还向外交大臣巴麦尊写信说,十天内一切搞定,而如今看来是遥遥无期。再加上定海的状况也让英人揪心,使得义律失去耐心。

  英人在定海资金不足,就封锁海面,四处扣押大清的船只,收缴船上的货物。这么干,大清民间就不待见英人了,老百姓拒绝向英人出售食品,并逃离舟山以防抢劫,有人还把水源污染了。英人缺少食物,干净的饮用水,加上潮湿的天气,导致疾病流行,有士兵死去。还有零散行动的英人时常遭到中国人的袭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