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西游记』里如来佛、玉帝、太上老君等谁大谁小的问题》
第38节

作者: 而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1-12 09:17:49
  讲一讲禅宗
  前面讲过,佛教的禅宗初祖是摩诃迦叶尊者!
  禅的起源,据《大梵王问佛决疑经》记载,有次大梵天王将一枝金色波罗花献给释迦牟尼佛祖,请佛祖为众生说法。释迦面对众生,默然不语,只手拈花,环示大众。众人皆不解其意,祇有大弟子摩诃迦叶,会心地展颜一笑,于是释迦便当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禅宗的开始。
  禅宗的起源注定了禅宗的特点:“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1.教外别传。什么叫做教外别传?我们前面讲过,佛陀立佛教后,以戒(法令规矩)为本,组建成立僧团,有一套完整的组织生活,有严密的学习体系,有严明的清规戒律。僧侣们严格遵守各项戒律规章,按照程序一步一步规范言行,扎扎实实学习,稳步提高觉悟。他们的悟是逐渐提高的,谓之渐悟。这是佛陀立教执教的基本修行规范。

  但佛陀是大智慧的人,他深知总会有部分人,不需要或者不想要如此繁琐和严格的规矩。好吧,那就在佛教基本修行规范之外,再传一套学佛修行规范。这套修行规范,不太注重形式,不用苦行,不用专门坐禅念经,提倡“搬柴运水无非是道”。戒律执行也不严格,像济公一样酒肉穿肠过也能被接受。这要是律宗,至少被开除。 僧侣学习也不主张按步就班的学,他强调觉悟通过灵感来完成,就时间来说可能是瞬间,所以叫顿悟。

  总之,佛陀的佛教主体是以戒为本,凡事讲法令按规矩,学习要扎实,主张渐悟。教外别传的禅宗,不拘形式,对戒侓重心不重形,较为宽松自由。学习靠灵感,主张顿悟。
  日期:2017-01-12 12:40:38
  讲一讲禅宗
  2.不立文字
  大家不能把不立文字当作是不要文字,不要经书。事实上,要想掌握禅宗的思想及修行方法,《心经》、《金刚经》、《圆觉经》、《楞伽经》、《楞严经》、《维摩诘经》和《六祖坛经》等经书也是很有必要甚至必须读的。
  不立文字,主要含义就是不拘泥于经书。一是因为经书经过翻译、转述,与佛祖的原义或多或少有了偏移。二是时代的变化、风俗文化的不同,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
  不拘于经书,主要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而师徒传授也不依托经书进行讲解,而是师徒间互相提问与回答进行。或者是写偈子供他人赏评。牛津的教授带研究生也是这样带的,一周见学生一次,回答学生遇到的迷惑,再提几个问题来检验和启发学生。如果学生写了论文,就点评一下。
  这种不立文字的方法,对教学双方的水平都要求较高。苏东坡是古代一等一的天才人物。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与他相交莫逆,亦师亦友。一日,苏东坡静坐之后,若有所悟,便撰一偈子,遣书童送给佛印禅师印证:“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从书童手中接过诗作,莞尔一笑,拿笔批了两个大字,叫书童带了回去。苏东坡见书童归来,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的境界,急忙打开诗作,却赫然看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大字,不禁怒火中烧,立刻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船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已在岸边恭候多时。苏东坡见禅师,大声质问:“大和尚!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偈子,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么可以恶语中伤?”禅师若无其事地反问:“我骂你什么了?”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禅师看过,哈哈大笑:“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来了呢?”苏东坡呆立半晌,终于恍然大悟,惭愧不已。禅师是在心心传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事荣辱不惊,泰然处之。�6�7”

  以东坡先生千古人才,心心相传时,还难免误会,还难免动怒。由此可见,禅家不立文字修行一道需要的悟性和修养确实非同一般。
  日期:2017-01-12 15:58:37
  3.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达摩祖师提出来的。前面讲了印度禅宗第一祖是佛的弟子摩诃迦叶。传到第二十八代达摩。他老人家从西而来,把禅宗带来中国。所以禅宗在中国的初祖是达摩,被确认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不能看不起阿三,阿三里牛人也不少。
  嵩山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约3米,深约有5米。达摩祖师在洞里面壁9年,有一天突然顿悟了。去少林寺参观,这个洞还是应该看的,虽然极其普通毫无景观。顿悟的达摩祖师创了很多武功绝技,少林72绝技有多少他老人家亲创的不可考,但少林武功由他开创是不会错的。但对达摩来说,武功是末道,练武是为了强身健体,可以更好的修佛。他面壁9年一朝顿悟的主要成果是这8个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前面讲了,佛迦牟尼佛创立以后,在关于如何修行成佛的方式上,创造了很多成文成系统的实践方法。至今还流传的除禅宗以外的佛教其他宗派还保留着当时的宗教实践方法。 比如西藏密宗所主张的成佛方式是“身口意”的方法。就是说只要你做到你的身体、说话和思想和佛一样了,你就成佛了。
  达摩祖师认为,成佛的宗教实践根本不是那么复杂,甚至那些方法与成佛是有妨碍的。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佛关键在于他心中对人世之苦的认识 ,只要他认识了,就可以成佛。所以达摩提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成佛宗教实践方法,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心中明了人世之苦,见到了自己的佛性就可能立即成佛。而且这是成佛的唯一途径。
  比如,一个禅师下山买肉吃。他对屠夫说:“给我来块好肉。”屠夫回答:“请问哪一块不是好肉?”禅师立即顿悟了。这里说明一下,顿悟不是指直接觉悟成佛。那怎么可能。顿悟指的是一下子就觉悟一个道理。这个禅师直接顿悟了无分别心。不用读很多经书,不用苦苦打坐,去买块肉吃就能直指人心,就能见到佛性。禅宗的成佛之路比那些苦行的僧人,确实还是轻松愉快得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