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志:八百年老坛》
第18节

作者: 卢江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8-05 10:04:32
  鄂侯真的是因为仗义执言而死吗?那时各方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固然可以暂时结盟,本质上都是勾心斗角,刺刀见红,尤其是九侯、鄂侯和西伯三个大腕,谁都不服谁,帝乙父子让他们同为三公,其实是一手妙祺,他们互相牵制,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平面,帝辛才有精力去征伐东夷、淮夷、徐夷等夷族(不包括夏威夷),以实现东南的稳定。九侯身死,鄂侯如果没有偷着乐就算是有良心了,指望鄂侯为九侯“讨还公道”,实在很傻很天真。

  不管鄂侯究竟因何而死,他和九侯的悲惨遭遇都非司马迁虚构,《吕氏春秋》载:“昔者纣为无道,杀梅伯而醢之,杀鬼侯而脯之,以礼诸侯于庙”,梅伯即鄂侯,就像周侯姬昌是西伯。
  姬昌惊闻九侯父女及鬼侯噩耗,仁慈的他暗地里一声叹息,眼角挂着两颗晶莹的泪珠。他那声叹息不知道怎么就被崇侯虎听见了,如果崇侯虎没有在姬昌家装了窃听器,那就说明姬昌身边有人并不忠于他。那位奸细向崇侯虎打小报告,崇侯虎向帝辛打大报告。大老粗虎(崇侯是其爵位)文绉绉地上纲上线,说姬昌的叹息不是生理性的,而是严重的意识形态问题。一声叹息充分说明了西伯没有认识到九侯和鬼侯的政治错误,没有认识到帝辛决策的英明果断及必要性,是对当前的大好形势不满,充满负能量,如果不及时制止叹息,殷商大地将会响起一片唉声叹气。于是乎,姬昌被打成“右派”关进羑里进行劳动改造。据《竹书》载那一年是“(帝辛)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

  以上是《殷本纪》的说法,《周本纪》里姬昌入狱的原因是太过招摇,这个说法比《殷本纪》所言要靠谱得多。
  告发姬昌的仍是崇侯虎,他对帝辛劝谏到:“姬昌那小子在崎周那疙瘩大搞五讲四美三热爱,诸侯们都组团前往观摩学习,他这么干对您可大大不利啊!”(“西伯积德行善,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崇侯虎反映的情况与《竹书》吻合“二十一年春正月,诸侯朝周”。不知道为什么司马迁分别在《殷本纪》和《周本纪》里采取两种不同的说法。
  这里插播一下两大著名贤人伯夷和叔齐投奔崎周的著名事件,虽然他们与周朝毫无关系,但他们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是圣人里的圣人。伯夷是孤竹国君的长子,叔齐是三子。叔齐招父亲喜欢,于是被父亲定为接班人,就像帝辛取代哥哥微子被帝乙指定为商王一样。叔齐比帝辛的觉悟高,父亲死后,他把君位让给大哥伯夷,因为他觉得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大统。伯夷觉悟也同样高,认为父亲既然指定了三弟为接班人,那么自己万万不可违抗父亲遗愿。(五十八)

  日期:2016-08-08 09:16:00
  这两个觉悟都特别高的兄弟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于是双双放弃孤竹国的高薪和君位,结果本来与君位无份的老二亚凭登上了国君之位。孤竹国是商朝属国,据《括地志》:“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姓墨胎氏。”
  ,平州卢龙即现在的河北庐龙县,墨胎氏后来改为墨氏。
  按照《竹书》的说法伯夷哥俩是在帝辛二十一年。《周本纪》也提到他们来投奔姬昌,但是没有写明年份。
  司马迁专门为这哥俩做了《史记》里的第一个列传,即《伯夷列传》。在这篇传记里,乌龙又出现了:伯夷兄弟经过长途跋涉河北到达陕西,可是他们要投靠的人姬昌已经死了。《殷本纪》里伯夷、叔齐来到崎周应该是在姬昌被双规之前,这也与《竹书》及《吕氏春秋》等记载相符,司马迁再次自摆乌龙。
  《吕氏春秋�6�1诚廉》里说伯夷、叔齐来到歧周考察其深灰风尚是否真的好得像“周办”的新闻稿一样。他们是来“观周德”,而不是冲着崎周的养老福利。以这哥俩的身份和待遇,何至于老无所养?
  他们在崎周的考察过程中,很不幸,没有观到“周德”,而是无意中窥见阴谋。姬昌让他两个流芳千古的弟弟旦(即孔子的偶像周公)和召分别暗中勾结胶鬲和微子。旦给胶鬲的许诺是“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召给微子开出的条件就更诱人了“世为长侯,守殷常祀”。“长侯”就是诸侯之长,革命成功之后,微子便是一人之下的大人物,取帝辛而代之。伯夷叔齐听说此事,相视而笑:“此非吾所谓道也。”,他俩觉得世道太黑暗了,就跑到首阳山隐居起来。至于说武王要“禅让”让这两贤人兄弟做王,不是编书的人脑子进水,就是周武王作秀做过头了,正常人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姬发让出王位,就让他的曾祖父公亶父、爷爷季历、父亲姬昌所有的努力都成了笑话,敢情这三代先人所做的一切是为区区孤竹国的两位世子热身?武王倘若真有此意,他的两个弟弟周公和召公一定会杀了他,免得哥哥为难。(五十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