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志:八百年老坛》
第4节

作者: 卢江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公刘离开甘肃肯定不是因为思乡,而是因为和义渠之戎闹矛盾了,否则很难想象他抛下历经三世(以上)经营的家族企业,除非他有创业强迫症。(十)
  日期:2016-06-12 12:13:12
  义渠在甘肃庆阳西南(今甘肃宁县),属于西戎的一支,所以又被称为“义渠之戎”。季历的先人从不窋到公刘一直生活在庆阳,他们个个都是袁隆平式的农业专家,到公刘这辈,姬家这个外来户已经成了庆阳的头号大富户。人人都愿意做大富豪,可是在弱肉强食的乱世,大富豪并不是那么好当的。富豪如果不想被劫富,就必须有足够强的武装力量,否则富豪便是肉票的同义词。
  公刘很富有,也有看家护院的,可那些家丁在患了红眼病而且非常彪悍的义渠戎人面前形同肉丁,公刘不想被撕票,只得丢下辛辛苦苦攒下的产业,从甘肃逃亡到他们祖先的故乡陕西。只是当时旧梦已破,回到故乡的公刘双手空空,面对一片荒芜的土地,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那时公刘默默地叹息:“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
  有意思的是,公刘的那次逃亡,对于姬家是个重要的转折点:被打痛的公刘开始组建军队,从挨宰的土豪变成宰人的军阀。这证明了圣人们所说的“以德服人”纯属扯淡,否则公刘需要的不是军队,而是留在庆阳给戎人上德育课。
  姬家从公刘时开始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公刘是后稷的四代孙(不考虑断代层),商代子姓从契到上甲微历经八代才有军队,后稷的后人因为“匪居匪康”的忧患意识才建立起私家军队。草创军队的公刘只是力求自保,还没有能力杀回庆阳报仇,不过他不用遗憾,多年之后他的后人将连本带利替他讨回公道。
  公刘之后,《周本纪》一语带过此后的八代,除了“死”和“立”以外没有记录,照录如下备格:“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世本》作”伪榆“)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这八个人里有两个“公”字头的人物,按《尚书大传》的说法公非叫“非”,公叔祖类叫“叔祖类”,他们都是公爵,“公爵”“非”去世了,儿子高圉“降格”成了侯爵;侯爵亚圉死了,他儿子“叔祖类”“升格”成了“公爵”?

  历代商王在考验后稷后人的心理承受力吗?(十一)

  日期:2016-06-13 09:03:44
  在这只闻其名的八人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圉。他不是个默默无名的人,祖乙十五年他便因为其农业上的成就受到祖乙的特别表彰。虽然史册里没有多少高圉的事迹记载,但显然他是个特别的人。周成王七年冬,特别为高圉建了祠庙,并不是每个祖先都能享受如此殊荣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特别。
  公叔祖类的儿子便是鼎鼎大名的“古公亶(dǎn)父“,不过《周本纪》称“公亶父”为“古公亶父”颇有疑问,“古”有“想当年的”意思,与古文里常见的一个字“初”接近。 《诗经•大雅•绵》里的“古公亶父”被司马迁当成了一个名字,“古公亶父”翻译成白话文应当是“话说公亶父当年”。公亶父被周武王追尊为周太王。姬发认为大周“王气”始于公亶父,所以加封其为太王。姬发做了王,想封谁封谁,想怎么封就怎么封,只是他说“王气始于公亶父”让人不免产生疑问。“周老王”

  鞠陶于“王气”无关吗?“三王”都没有聚起“王气”吗?特别是公刘,建军队,立豳州都城,“王气”难道不是始于公刘吗?
  姬发封公亶父为太王其实有是根据的。据《竹书纪年》载,商王武乙在位第三年,“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岐邑地处周原,所以有叫“歧周”或者“周”,于是乎“定国号为周,粗皆国家雏形”。故此姬发认为公亶父乃王气肇始,并非心血来潮的随口一说,这也说明了《竹书》在史料方面的可靠。

  接下来我们要问公亶父为什么从豳州迁往崎周?公刘费了那么大劲营建豳州,此后八代均在此修生养息,酝酿“王气”,公亶父搬家必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公亶父做邠侯时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复修后稷、公刘之业”,后稷之业是农业,公刘之业则是军事,公亶父生产和武装两手抓,对待人民像春天般温暖,所谓“积德行义”,豳地人民都无限爱戴公亶父(“国人皆戴之”),可公亶父却一点高兴不起来,因为国际形势很严峻:“薰育戎狄攻之”。(十二)
  日期:2016-06-14 09:16:37
  薰育就是当年被黄帝北逐的荤粥(字形看着像皮蛋瘦肉粥,其实念“薰育”,记不住就念“熏鱼”吧),也即匈奴;戎狄分西戎、北狄,他们和匈奴混迹在一起,很难分得清他们谁是谁。他们进攻豳地的动机很单纯,没有任何政治因素,没有哪支黑手在背后煽风点火—就算有黑手也是他们自己的,纯粹是为财而来,“欲得财物”而已。

  可见当时公亶父领导的豳州相当富裕,引得匈奴戎狄等“国际敌人”双眼通红地前来打秋风。公亶父有军队在手,但他没有选择应战,也没有像武丁那样牺牲自己去和亲(公亶父如果没有一个如胶似漆的亲密爱人太姜,也许他会考虑的),他采取的方式是破财消灾。你不是要财物吗?给你好了,我给你财物,你给我清净。对于公亶父来说,适度的消极示弱也许是明智的,因为豳州在当时匈奴戎狄的触角以内,为了点财物拼个鱼死网破不值得。当年强悍如商王武丁大帝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击败匈奴中的鬼方,何况彼时的公亶父?公亶父也不可能向宗主国商求援,那时是庚丁朝,“商业熊市”期,商王自顾不暇,哪里管得了一个小小的邠侯家事?

  公亶父的办法很奏效,匈奴人拿了财物果然就很礼貌地撤军了,公亶父长长地松了口气,环顾左右说“你们看,破点小财,消了大灾,值得吧?”众人拜手曰:“您老英明”。
  公亶父没想到的是,匈奴戎狄纯粹是个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他给他们的财物没有被用于生产投资上,而是被胡吃海塞吃进了肚子,所以老话说“救急不救穷”是有道理的。匈奴人吃完上次的秋风,尝到甜头,觉得骑马溜一圈就能搞到粮食和牛羊,比耕地、放牧轻松得太多,于是他们又熟门熟路摸上门来,动机还是很单纯:“欲得财物”,只是他们的胃口明显被撑大了,还要加上土地和人民。(十三)

  日期:2016-06-15 09:22:11
  从匈奴戎狄所要“地与民”来看,他们还是挺有“上进心”的,确实想到了搞生产,只是劳力不是他们,而是豳州人;地也不是他们的,也是豳州的。见过欺负人的,没见过这么欺负的,公亶父的手下简直出离愤怒了。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豳州的军人一个个操起长矛、石斧,向公亶父请战,表示要捍卫国土,和贪得无厌的敌人战斗到底,一寸山河一寸血,一粒粮食一粒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