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三百年:积贫积弱的铁血帝国!》
第40节

作者: 青埂1234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6-19 15:25:45
  更新67(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七章 陈桥兵变 5)( 每日更新)
  大年初二
  1 流言
  正月初二,殿前司副都点检慕容延钊,率领先锋大军赶赴河北真定。
  这时,京城流传了一个预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对于这个传言,大家的反应非常反常:大家都很害怕,纷纷打包行李,准备跑路。
  大家为什么这么怕?首都首善之区,户口那么难搞,为什么大家还要跑路?
  原因很简单,那个时候,全国的户口基本都一样,不管你在户口在哪里,你跟首都户口的人民的地位是平等的。只要你来首都,能够在汴京城维持生计,哪怕你只是一个乞丐,你都能解决户口。
  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户口制度。
  大宋是一个开明的天堂,公民有迁徙自由。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像现在这样,削减脑袋去搞北京户口。
  首都居民在各种待遇方面,跟其他地方的居民,没有任何特权和区别。
  户籍制度的始作俑者,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朱重八。
  大家想要逃跑,也是有原因的:他们害怕。害怕改朝换代,改朝换代通常跟老百姓是没有关系,老百姓害怕什么呢?跑到哪儿不一样?
  唐代以后,改朝换代跟老百姓已经有关系了。尤其是首都百姓。每次改朝换代,后朝推翻前朝。后朝的开创者,都会允许手下的士兵在开封城内公开抢劫,来作为对大兵们的感谢费。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大兵们干一票,几乎都会发财,抢劫毫无反抗能力的老百姓,太容易了。百姓辛辛苦苦攒了几辈子的金银财宝,可能一个时辰都会被大兵们洗劫一空。
  这样的噩梦,首都的百姓已经习以为常了。对于上次郭威纵兵抢劫的场景,百姓们历历在目;对于下次可能来临的抢劫,百姓们拭目以待。
  2 都下喧然,内廷宴然
  跟开封市民的恐慌情绪相比,朝廷内部的反应可以说是极其反常。这么一个全开封都在传播的流言,全开封都知道了,只有皇宫大内不知道(惟内廷宴然不知),皇宫内部一片平静。
  这一点特别奇怪,尽管大周没有东厂、西厂、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机构,但是眼线还是一定会有的。即便没有眼线那么大臣也会听说这个谣言。
  虽然,鞭炮声很大,但请相信,这么重要的街头巷议,皇宫还是可以听到的。
  日期:2016-06-19 15:27:19
  更新68(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七章 陈桥兵变 6)( 每日更新)
  为什么皇宫大内一片平静?有三种解释。

  第一,不管是皇宫还是大臣,大家都忙着过年,沉浸在春节的节日气氛中,难以自拔。所以大家对外界民意汹汹充耳不闻。
  或者说,炮声太响,皇宫听不到传言。
  大臣们虽然也知道,但是大臣们不相信。准确说,大臣们即便相信,也选择不相信。
  大臣们也想好好过年。大家觉得是我们让赵匡胤出去打仗,年都没能让赵匡胤同志好好过。如果这时,再拿这些飞短流长来让赵匡胤同志分心,是不应该的。
  如果把这些谣言报告上去,会有两种结果。

  其一,赵匡胤同志被撤职查办,可是撤掉赵匡胤,谁还敢再去带领大军打仗?顶替的那个人会不会也会遭遇这种流言?如果再度遭遇怎么办?
  况且,在大军中,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替代赵匡胤。可能人选如下:
  李重进?在淮南的侍卫司老大,让他过来指挥大军吗?显然不行,可能没等他赶到开封,契丹大军已经攻破开封城。
  张永德?更不行,先帝刚刚撤掉他都点检的职务,现在用他对先帝不敬。

  韩通?也不行,他虽然是侍卫司的二把手,但是这个人人缘太差,估计指挥不了禁军?况且先锋 跟他是同样的军衔,很难指挥。
  慕容彦钊?也不行,慕容彦钊同志已经当了先锋大将,带领大军出发了?
  殿前司的老三石守信,或者侍卫司司的老三韩令坤?都不行。
  先锋大将是殿前司的老二,殿前司和侍卫司是平级单位,让老三当主帅,老二当先锋,显然不合适。
  军队是个讲究论资排辈的地方,让下级指挥领导是不大现实的。
  其他人就更不行了。
  所以赵匡胤是不可替代的。如果可以替代,只能让小皇帝御驾亲征了。但是这个实在风险太大,小皇帝估计不会愿意去。
  其二,赵匡胤同志接着去打仗,如果还要接着打仗。大臣就不能胡说八道,让赵匡胤同志分心,本来就是大家让赵匡胤背的黑锅,现在打小报告,不厚道。
  如果打小报告,势必会影响到赵匡胤同志的战场水的发挥,给赵匡胤同志带来严重的心里障碍。
  赵匡胤接着打仗也有两种结果。

  如果因此打了败仗,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大家跟着赵匡胤同志一块完蛋,
  如果赵匡胤同志打赢了,以后大功臣赵匡胤肯定不会放过打小报告的人。
  大家都不想玩蛋,谁也不傻,这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也不会不懂。
  第二,大臣们和皇宫知道这个传言。但集体沉默,装不知道,希望不要这样。
  或许,有一些大臣知道了传言,把这个传言报告了宰相们,但是宰相从全局考略,感觉不能临阵换将,动摇军心,所以装作不知道。
  或许,宰相们和大臣们知道了,也决定报告皇帝,但是准备明天再(正月初三)报告皇帝,今天先过年。但是第二天,赵匡胤同志已经带领大军出发了。
  再或者,大臣们当天就报告了皇帝,但是皇帝和符姑娘表示不相信。除了赵匡胤,还有谁能去领兵打仗?
  或者他们相信了,但是没有能力撤换赵匡胤,希望赵匡胤同志不要造反。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军队在他手里,你能奈他何?
  日期:2016-06-19 21:30:09
  更新69(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七章 陈桥兵变 7)( 每日更新)
  3 舞台剧
  第三,这个流言的传播范围很小,或者根本就不存在。
  如果这个流言是广泛存在的,大内闭目塞听。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皇宫不是监狱,对于这么重大的头条新闻都不知道,实在是不可思议。所以,即便存在流言,也可能是很小的范围内传播,比如道士集团,比如一小撮看出苗头的百姓。
  更大的可能,是根本不存在流言。
  之所以会出现流言,是因为历史是依据大宋官方记载写的。
  流言代表民意,大家都知道赵匡胤要当天子,所以赵匡胤当天子顺天应民,理所应当。为了让赵匡胤顺利当天子,所以皇宫大内都是聋子和哑巴。
  换句话说,赵匡胤当了皇帝后,对于正月初二发生的事情,在太祖实录里面,编写了一个舞台剧,这个舞台剧里的所有角色都是安排好的,不能变化。

  在这个舞台剧里,百姓们只有一句话:将以出军之日,点检做天子。而隔壁的布景是皇宫大内,大家关着门好好过春节,一片祥和,谁也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后来,《宋史》依据《太祖实录》抄写了这个舞台剧。
  流言是存在的,但是流传的范围相当狭隘,绝对不会像史书上说的民意汹汹,绝对不像《长编》说的大家都知道了(都下喧然)。
  日期:2016-06-19 21:30:52

  更新70(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七章 陈桥兵变 8)( 每日更新)
  4 妹妹的擀面杖
  这个流言,据说赵匡胤同志也听说了。他很恐惧,惊慌失措。
  他的恐惧是真的。大周是柴家天下,不搞皇帝的民主选举,对于民意上呼声很高的人,在这个体制下,只有一种命运,就是被杀掉。
  赵匡胤很害怕,他想当皇帝,但是他不想当大家心目中的死皇帝。他想好好活着。
  民意这个东西,往往都是王气的表现形式,而王气是皇帝的专利,如果赵匡胤同志的王气显露出来。 小皇帝虽然小,但是还是会有宰相们要了他的命。
  心怀恐惧的赵匡胤,回到家里,把流言说给家人听。

  赵匡胤说:大家都说点检做天子,外间讻讻如此,将如之何?
  这时,赵匡胤的妹妹正在擀面条,听到大哥的这句话,顿时变脸(面如铁色),抡起擀面杖朝着赵匡胤打过来,说了句气概很强的话:男子汉大丈夫,碰到大事了,能不能自己做做定。你现在回家吓唬我们妇道人家,算什么呀(决定,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何为耶)?
  被骂了个狗血临头的赵匡胤,本来想回到家里找点安慰,没想到碰到这么个巾帼不让须眉的狠角色,只能默然离去离去。
  那一天,赵匡胤同志怕是辗转反侧,一夜无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