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情歌:藏区黄金梦,淘金沙的故事》
第11节

作者: 仁者山168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听了这话,张建华来了兴趣。挖掘机正在对那里开挖,他急忙跑了过去,想看看矿长的话是不是真的。
  挖掘机向下挖了有四米多深,断面上不同颜色的沙子一层一层清清楚楚,像树的年轮,显示出一年一年沉积下来的淤泥层理,有的厚点,有的薄些。
  忽然,他发现断层上露出一个黑色的薄片,像是铁片,还有尖。他向司机摆手让他停机,拿起一把铁锨跳了下去。沙子很容易清理,他几下就刨出来了,是一把刀,一把生锈了的钢刀。也许是一直在水下的缘故,钢刀锈的不是很严重,只是刀柄上的木头把没有了,只有平平的铁片了。忽然,他看到刀刃的根部,有什么图案,用石头刮了几下铁锈,他看清楚了,是镰刀和斧头的标记,是红军的那种特有标志:这是一把红军的大刀啊。他兴奋起来,高高举着刀爬出大坑,给围过来的工人们看。大家一个个传递着刀,都觉得很新奇。这里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出现大刀一点也不奇怪嘛。张建华收回大刀,高兴地跑回自己的房间里,用抹布轻轻擦着整个刀体,上面的锈迹慢慢淡了,镰刀斧头的图案更清晰了。

  日期:2016-06-05 14:13:00
  那里会不会还有别的东西呢?想到这,他放下大刀,锁好房门,又赶快跑到挖机旁边。挖掘机继续在工作,张建华站在一边扫视着坑里,希望能有新的发现。几个小时过去了,再没有其它东西出现。他看看天,快到中午吃饭时间了,他有些失望地低下头,准备回去了。就在要转身的时候,他看见一个亮晶晶的东西从断层里掉下来,落在了坑底。他给司机打了招呼,挖斗离开大坑后,他立刻跳进坑里,捡起刚刚看见的东西。东西沉甸甸的,没有泥沙包裹,金灿灿的亮光告诉他,是天然金块,一块鸡蛋大小的“狗头金”。

  工地又热闹起来。和刚才发现大刀一样,大伙又围拢在一起,争相来看这个金块。而且正如杨矿长所料,河道转弯的地方果然金沙储量丰富,这天出的沙金达到了开工以来的最高峰值。
  今天真是双喜临门啊,张建华的心情非常激动,感受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喜悦。
  "狗头金"之所以名贵,只是在于它非常难以得到。而红军的战刀则要比所有的黄金更珍贵,因为它是前辈留下来的最有价值的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珍藏。
  日期:2016-06-05 17:32:00
  大雪山
  流沙河上游,据说有几个大金矿,再往上走,就到大雪山了,张建华一直想过去看看。最后,他选择了一个下午,处理完手头的事情,驱车向流沙河的源头开去。
  现在修公路的技术、设备好多了,资金也比较充裕,路段尽可能建成平直的,所以部分老路就作废不用了。注意看的话,可以发现不同时代的一条一条老路。张建华边走边判断:哪一条是长征时红军走过的路呢?回头问问扎西,或许他们村子里有老人知道吧。
  开了大概二十公里后,他看到了一个金矿。在一座山的半山腰处,有一个圆形的洞口,黑色的矿石从洞口倾倒下来,一条传送带把矿石运进一栋简易厂房里。一道围墙,把矿区包围着,只有一个大门通向公路,有人在门口的小房子旁边守着,这里就是一个岩金矿,隶属于中国黄金公司。听谢工说,要把含金的矿石粉碎之后,用化工药剂浸泡溶解石头里面的黄金,再分离开药剂与黄金,金子就提炼出来了。以前也有私人开采岩金矿的,一般用氰化物等药剂来处理矿石,成本低,但是,氰化物有毒,会严重污染环境,所以后来不允许使用了。

  继续向前,张建华又看到了三、四个岩金矿。看来,这里确实是流沙河沙金的来源。千百万年来,雨水、雪水把岩石、土壤中慢慢分离出来的金沙,从这边冲进流沙河,又流进牦牛河、大渡河,最后汇入了金沙江。
  再向流沙河上游看去,几座高大的雪山巍峨屹立,是它们孕育了流沙河。山上的积雪融化,涓涓细流汇集起来,才形成了流沙河、牦牛河乃至金沙江。

  雪山是神奇的、壮美的。站在山下,张建华被雪山深深迷住了。藏民族把很多雪山称作神山,转山消灾、顶礼膜拜。
  正在想的入神,他发现公路远处,出现了几个人影。他们移动的很慢,在做什么呢?张建华慢慢把车开过去,近了以后才看清,是几位藏族老人,大概都六、七十岁了,男女都有。他们每走几步,就俯下身体,然后整个人完全爬在地上,双手合十,虔诚地埋头祷告,再起身走几步又拜。张建华知道,这是扎西告诉过他的“磕长头”。老人们会向着选定的目的地一路拜过去,也许是一座寺庙,也许是一座神山,也许是圣地拉萨。

  张建华慢慢经过几位老人的身边,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风烛残年,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旅程,很有可能是人生最后的一段旅程。或许哪一次倒下去会不再起来,但他们觉得那是自己最圆满的归宿。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张建华眼前仿佛出现了一队衣衫褴褛却精神饱满的红军战士,他们也带着自己的信仰,在这条路上艰难而又坚定地走着。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当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之后,不就是越过了那些巍巍雪峰,又穿越了茫茫草地,走向了陕北,走向了北京,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吗?
  日期:2016-06-05 21:54:00

  藏地风情
  张建华以前只习惯喝绿茶或者红茶,喝过几次沈如玉送的藏茶之后,他慢慢喜欢上了这种口感香醇,能增强体能的饮品了。这天,他特意联系沈如玉,说想给工地采购一批藏茶。在她的提议下,张建华选择了传统工艺和口感的一种藏茶。下午,一辆面包车停在了工地。
  “张总,我们沈经理让我送茶叶来了。”来的是安达藏茶公司在丹巴县的销售部经理洛桑。他交给张建华两箱茶叶,还有一张名片和一份发票。张建华按发票金额付了货款,向洛桑表示感谢。洛桑连忙说:“该我们感谢你啊,能够选用我们公司的产品。以后要茶随时打电话,有空的话到我们店里来坐。”
  送走洛桑,张建华让小李过来,一起把茶叶搬到了厨房。喝藏茶最好的方式是熬煮,把藏茶的精华完全提取出来,才能获取到它最高的营养价值。这样,小李增添了一项新任务:每天抽空煮一锅藏茶,盛在不锈钢保温桶里,让大家随时都可以喝到热乎乎的藏茶。
  通过藏茶,张建华进一步想到,藏民族能够适应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氧浓度低,紫外线强烈,海拔高的环境,他们的食品和生活习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扎西、洛桑、央金拉姆这些认识的藏族朋友身体都非常健康,这里的医院是全国生意最差的地方,医生几乎没什么事情可做。而内地的医院恰恰相反:挂号排长队,门诊排长队,住院也排长队,交钱都得排长队……而听扎西讲,他们每天吃的食物,是天然无污染的青稞,喝的牦牛奶、酥油茶是干净清纯的,用的银碗、银勺、银壶,佩戴的银饰都有杀菌保健的作用。加上生活简单,不追求奢华享受,心情愉快,想唱歌就唱,想跳舞就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