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情歌:藏区黄金梦,淘金沙的故事》
第6节作者:
仁者山168
张建华的工作变得很悠闲了,两天去菜市买一次菜和肉,一周买一次米和面,其它零碎东西只是偶尔采购一下。那天去色达路上,听王柏涛开车时唱的《康定情歌》,感觉味道有点不对,总好像缺少了一点什么。这天,当他又去那家菜店买菜时,远远听到了老板娘无意识之间轻轻哼唱着的《康定情歌》,一下明白了王柏涛的歌缺少的是什么:自然、朴实。王柏涛为唱而唱,音似神不似。老板娘是真实的情感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是原汁原味的淳朴曲调,从小就会唱了,唱得熟练而且传神。看到客人来了,老板娘热情地招呼起来,歌声却像还在空中回响着。
张建华选完要买的蔬菜和牦牛肉,乘她称重、算账的时间,仔细打量了这个不大的铺子。所有的东西都摆放的整整齐齐,地面、货架和墙壁也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一看就是个能干的女人。他看到店外面靠墙放着的一辆摩托车和两个竹筐时,心里一动。“怎么没有看见过你家老公呢?他不来帮你啊?”张建华忽然随口问了一句。可是问完自己也吃了一惊,怎么会这样冒失地问人家呢?看她三十多岁的样子,应该结婚了吧。
老板娘也愣了一下,脸上有点不太自然,低下头的时候说了一句:“哦,他人不在了。”
“对不起,我随口问的,不要介意啊。”张建华感觉自己失言了,有点难为情。
“那没什么的。总共是一百一十二,你给一百一算了。”老板娘的汉话不是太流利,带着藏族特有的拖音,略微生硬一些,但比其他的族人好多了。“我的菜是自家地里种的,保证干净、新鲜,你放心吧。”说完她还看了一眼那辆摩托车。
回去的路上,张建华很后悔多嘴那么问人家,不注意按响了车喇叭,又吓了自己一跳,路边草地上的两头牦牛都转身望过来,估计也受惊不小。
日期:2016-06-03 20:45:00
快到工地时,山谷里升起了浓浓的雾气,张建华降低速度一头扎进雾里,小心地望前拱。小雨点慢慢洒在挡风玻璃上,他只好启动雨刷,又给车减了一档。高原的气候,真的是说变就变!
这个老板娘叫什么名字呢?张建华忽然很想弄明白,总不能老是白搭话啊。对,下次去先告诉她自己的名字,再问她的。叫她拉姆吧,就像成都人叫所有女性“美女”一样,叫藏族女孩拉姆不会错的。他又按了一下喇叭,《康定情歌》脱口而出,不由自主。
四天以后,张建华再次出现在菜市场的时候,又远远听到了熟悉的歌声。歌词刚刚开始,是看到他来了才开始唱的吗?他有点自作多情地想。
前两天他和老刘去了炉霍鲜水河那边谈淘金的事,王柏涛想在那里再搞一个沙场。走前委托老胡代他买菜,而且特别交代去那一家买。“你顺便问问老板娘的名字,一直不知道名字,不好打招呼。”晚上回到工地,老胡告诉他,那个老板娘叫央金拉姆,老公前年车祸受伤,最后死在了医院里。她没有孩子,现在一个人和父母在丹巴南郊住。而且有意无意问了一些工地的事情,而主要问的还是关于张建华的情况。“我可都说了,”老胡神秘兮兮地凑过来又说:“那个央金拉姆是不是对你有意思啊?这个连傻子都感觉的出来哦。”“老胡,别胡说!”张建华打断老胡的话,赶紧走开了。人性是很神秘的,缘份也是难以捉摸的。四十多岁,离异多年的张建华,在遥远的康巴之地,一直平静的内心世界忽然之间起了一丝波澜。
“张大哥,今天要点什么?”央金拉姆的话语把张建华的思想拉回现实。他看了一下所有的蔬菜,随意点了几种。
“听老胡说你叫央金拉姆?”他没话找话,拿出手机佯装翻看微信,实际什么都没看进去。
“是的,名字好听吗?”她的脸红扑扑的,两个小酒窝更增添了一股动人心魄的魅力。
“在藏语里是什么意思呢?”张建华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是妙音天女的意思。”拉姆大大方方地回答,两只眼睛一闪一闪,张建华的心也一跳一跳,胸膛里升起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
不能再呆下去了!他赶紧付了款,拿起买好的东西,逃跑似的跑向汽车。
回去路上,张建华想起他的表弟讲过的一件事情。表弟曾经在新疆伊宁的一个工地当过建筑工人,一段时间以后,认识了附近的一个维吾尔族姑娘。姑娘喜欢上了他,几乎每天到工地来看他,给他唱歌、跳舞、洗衣服。他却害怕了,很快辞职回到了老家。他当时认为汉族不能和维吾尔族结婚,因为风俗习惯和信仰差别太大了。十几年后,他后悔不已,放弃了那么好的一个女孩,伤了姑娘的心,也伤了自己的心。
日期:2016-06-03 21:34:00
金条银锭
每天买菜之前,或者没事的时候,张建华喜欢去丹巴城区转转。一条主要街道沿河岸展开,不长,很快就可以逛一圈。一次转街时,他发现有些店里还有古董出售,尤其是杂货店。收藏古玩是他的爱好之一,看见老物件,他就没有了免疫力。他在这里买到的第一件古董是一块十两的银锭,上面砸着两排字,每一排都是雷波县三个字,应该是清代的官银。在成都的话,现在价格在一万左右,这里给了两千就拿下来了。付了钱,老板告诉他,这是一个老乡来卖的,要价一千二,后来给了一千成交的。在一个毛衣店里,他买到了二十块银元,三百一个,是老板用毛衣换的。还看到不少黑色的陶罐、陶碗,带有很浓厚的藏羌风格,应该是上千年的东西了,因为不好保存、携带,张建华没有买。也有一些老的青花瓷器,大多残缺、破损了,收藏意义不大,他连价钱都没有问。
几天后,他又路过毛衣店时,老板神秘兮兮地向他招手示意,又过来拽着他进到里面套间,还关上了小门。老板坐在自己平时休息的小床上,伸手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红布包。他得意地挤了挤右眼皮,小心翼翼地打开小包裹,亮出一块长条形黄灿灿的东西。“认识吧?看看,好东西呀!”老板举着布包端到张建华面前。张建华拿起那个东西,手上感觉挺沉,再掂了掂,份量确实不轻。他明白了,是金条。上面打的字告诉他,这是一根民国时期中央造币厂铸造的十两金条,俗称大黄鱼。
“多少钱?”张建华心里清楚,这样的东西一般是难得见到的,拍卖公司几年前拍出的价格都是二十多万。
“人家放我这里代卖的,要十五万,你买的话给十六万吧。”老板低声说,就怕其他人听去了。
“我考虑考虑。”张建华不动声色,他知道按十六万买下来都不贵,能赚不少呢。可是,一方面手里没有那么多钱,二则他估计还可以让老板降些价。“我定下来要的话,再联系你。”
“你能出多少?”果然,价格还有商量的余地。
“我朋友去年买过一根差不多一样的,花了不到十万。他懂这个,我问问他要不要。”张建华边说边打开门,向外面走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