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三百年:积贫积弱的铁血帝国!》
第35节

作者: 青埂12345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三,大奸人。苏洵曾在《辨奸论》里面分析过这个问题,苏洵表示:脸脏了要洗脸,衣服脏了要换洗,这是人的本能。如果故意穿脏衣服,吃猪食物,过分不近人情,没几个不是大奸臣(凡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匿)。

  苏洵这里指的是王安石,王安石同志曾经在陪宋仁宗钓鱼的时候把仁宗的鱼饵吃光了。仁宗很厌恶,觉得吃一个有可能是误食,全部吃了肯定是奸人。
  不管哪一种情形,不守礼法(尤其是不收君臣之礼),都不是好东西。所以李涛不适合做大周的宰相。
  李涛是柴荣主动不用为宰相的,而另外一个人,这是宰相班子排斥不用为宰相的。
  3 清醒的酒鬼
  王著,一个著名、清醒而痛苦的酒鬼。
  柴荣在临时的时候,对范质说:王著番邸故人,朕若不起,当相之。范质等几个人商量道:王著终日游醉乡,怎么能当宰相?
  几个没有不良嗜好(嗜酒)的宰相(范质等)和将军们(赵匡胤为代表)一合计,就把皇帝任命的宰相给否决了。
  王著最终没有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喝酒误事儿啊。
  而事实证明,王著是最忠心的那个人。
  王著是柴荣的番邸故人。所谓番邸故人,就是柴荣幕府时候的部下。
  皇帝对自己幕府里的人一般都很信任,因为皇帝还不是皇帝的时候,他们就跟着了。这群人,跟皇帝一起患难,感情非常深厚。
  历代统治者对自己的番邸旧臣都特别重视,宋太宗时期,连幕府里的伙夫都做到了节度使,大家表示很震惊。
  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深厚感情的基础上。

  有人说,一辈子有四种关系最铁: 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分过赃,一起嫖过娼。
  对于帝王柴荣而言,他不需要嫖娼和分赃。
  但是他的番邸故人,跟别人一起同窗,却把学来的东西为他出谋划策;搞来的好东西,先给他挑选;打仗的时候会保护保护他,甚至不顾惜自己的性命。
  最铁的关系,番邸故人们都给了柴荣。所以,他们是柴荣可以依赖的亲人。
  先主公之忧而忧,后主公之乐而乐。对于这样的人,柴荣实在没有办法不信任。而王著就是这种人的杰出代表。
  赵匡胤当皇帝后,一次开酒席。王著怀念起柴荣的好处,大声喧哗哭泣,搞得大家心理很紧张。

  赵匡胤让人把他拉出去,王著不肯退,即趋近屏风,掩袂恸哭。
  恸哭,是比痛哭更痛的哭。
  侍卫们最后还是把把他拽了出去。第二天,有人向赵匡胤举报王著犯了思念世宗的重罪,请求法办。
  这是很严重的罪行。就像在新中国刚刚成立,还在家里挂着蒋中正的画像,属于典型的***,下场一般不会好。
  而赵匡胤很有雅量,没有给王著治罪。他表示:王著,是一个酒鬼,在幕府的时候我就很了解他。况一书生,虽哭世宗,何能为也。
  王著的痛苦就在这里,况一书生,何能为也?

  大周完了,作为一个书生,他的忠诚失去了依附的对象;一代英主柴荣死了,作为前朝遗民,对于老主公,他也只能洒下素泪,然后在纸灰里抒发着亡国之痛。
  除了哭,他什么也做不了,他无法化解自己的道德困境,只能用恸哭来抒发自己的痛苦和不满,来做最为苍白无力的抵抗。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书生,他无能为力。
  这一点,赵匡胤是懂的,所以他会把王著的清醒话当成酒后胡话,放他一命。
  在托孤集团里,宰相的阵容还是相当不错的,除了把最忠诚的王著排除之外,文官集团基本都是大周的忠臣,但是只有王著是死忠。
  世宗在武将集团上面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过于相信制度和人性。周世宗以为自己的班底可以应对危机,互相制衡,谁也不能做大。
  可是,这个集团的平衡性太差,随时可能被打破。
  日期:2016-06-17 20:12:54

  更新61(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六章 托孤5)( 每日更新
  四 柴荣的平衡术
  武将方面,在地方,主要是拉拢符彦卿。 在中央,主要是平衡禁军。
  柴荣免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务,由赵匡胤顶替,李重进留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韩通为副都指挥使。

  这时,中央禁军两个系统的前五名最高指挥官分别是
  殿前司:赵匡胤 慕容延钊 石守信,不知道,王审琪
  侍卫司:李重进,韩通,韩令坤,高怀德,张令铎
  如果保持这个队形,大周王朝应该还是可以大致保持平衡的。 而这个托孤集团却隐含了很多不平衡因素,他虽然是三方势力相互制衡,但是这三方却不是三足鼎立,不不具有三角形的稳定性。

  在这个托孤集团里,宰相内部首先也出现了裂痕,最忠诚的王著被排挤出中央领导核心,王溥很快跟赵匡胤暗通款曲,宰相班子实力大为削弱。
  宰相权力很大,但是巨大的权力却没有军事力量做依托,这种权力很可能变成空头支票。如果军队闹事,宰相很难使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弹压。
  符彦卿集团倒是实力强大,到世宗死前,符彦卿的职位一大串,文官武将都是顶了天的高官。
  但是符彦卿毕竟只在地方上做官,中央的官做得再大都是虚衔,如果中央发生变故,地方实力派符彦卿很难拱卫中央。
  中央禁军集团,也分裂成三个阵营,赵匡胤集团,李重进集团,和韩通集团。其中赵匡胤集团势力最强大,韩通最弱小。
  如果三个人都在中央,武将阵营还是可以会保持平衡。
  也就是基于对制衡的考虑,柴荣让韩通掌握了调兵权。这个最大的权力,柴荣没有给殿前司的最高长官赵匡胤,也没有给侍卫司的最高长官李重进。

  韩通是一个脾气火爆的人,脾气不好的人怎么能够掌握调兵权?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柴荣用人的最大败笔。但是柴荣看待问题的不一样,柴荣看中韩通的恰恰就是他的坏脾气。
  柴荣可能不会把人的性格和命运之间的关系形成理论:性格决定命运。但是柴荣却十分谙熟把这一理论用在用人方面。
  调兵权重要,所以要给韩通。韩通是个著名的坏脾气,他有个外号,叫韩瞪眼。你只要跟他说话不对头,他就会瞪着你。
  这个人在军队里面滥施淫威,人缘很差。他自然不会搞好人际关系,搞不好人际关系,自然不会结党,不会结党,自然就不会形成强有力的势力集团,也就不会危机柴家的江山。
  这就是柴荣同志的逻辑。
  柴荣对于调兵权的制度设计,可以说是相当完美。
  之所以说是相当完美,是因为还不够完美。

  韩通不同意,就没有办法调兵;韩通有个糟糕的朋友圈,就算他能够调兵,也不可能造反成功。
  所以有调兵权的人没有造反的能力,有造反能力的人没有造反的途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