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二国,无论是那一个想要入住中原,参与中原事务,都必须摆平另外一个国家,这是两个国家的命运,谁也无法改变,相邻的地缘关系都注定了,他们只能成为敌人。
经过吴国两代君王,十年的努力,终于打败了越国,那么现在则可专心致力于中原事务了。夫差从他的老子阖闾那里所继承的,除了吴国大王这个位置外,还继承了阖闾那想要称霸中原的野心。
“根据我们安插在洛邑的探子回报,赵鞅那个老匹夫已经来到了洛邑。”
“是吗,想不到他的动作这么快,两位老师,以我们吴国现在的实力对上晋国,在这次和谈中,有几成胜算,还望两位老师如实相告!”
孙武微微起身,道:“禀告大王,这些年来我吴国东征西讨,在战场上频频得手,几乎无一败绩,吴国水师个个个骁勇善战,几乎可以说是勇不可挡。
而晋国虽然在明面上还维持着中原霸主的位置,但实际已经是强弩之末,王室权利被几大公卿家族所把持,内部派系斗争不断,分裂是迟早的事,如果真的在战场上相见,我们有八分把握可以完胜晋国。只是在战场上打败晋国是一回事,但是迫使晋国和中原诸侯屈服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说到这里,孙武的声音停了下来。
夫差和伍子胥也都陷入了沉思。
中原文明乃是这片天空下最为发达的一个文明,代表着中原文明的大周王朝曾经是这个天下间最为强大的一个王朝。强盛时期,分封其子孙后人于世界各地,从其都城所发布的命令,可以让天下各族为之震动。
到了现在,大周王朝虽然已经不复曾经的荣耀,只剩下一颗头颅还在艰难的运转,但是由大周王朝曾经所制定的那套周礼还在接着运转。对于那些接受了中原礼仪的九州贵族而言,无论是强盛了上百年的楚国,还是现在有资格问鼎中原的吴国,都不过是邦外蛮夷而已。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高傲,却又让强大的楚国、吴国等无可奈何。
楚国、吴国还有越国,近百年来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向中原文明靠拢,一百年前,吴国的先祖被大周天子封为大周王朝名下的诸侯,吴国王室也以姬氏子孙自居,认周太伯的儿子太伯、仲雍为先祖。
尽管那个时候的大周王朝已风光不在,而且这种册封也仅仅是属于一种名义上的归属,也不用像中原的其他诸侯一样需要向大周王朝朝贡。但能够成为大周王朝名义下的正式诸侯,对于居住在中原之外的各族而言,这不知道是一种多大的荣誉。
而吴国也正是靠着一百年前的这一个封号,才有了向中原靠拢的资格。
此次夫差前往洛邑不是来打仗的,但也是来打仗的,而且比起战场上明刀明枪的战争更为的凶险,所收获的也更为的丰厚。他可不认为单凭自己一国之力可以对抗整个中原各路诸侯,代替大周王朝取而代之,此次夫差来到洛邑,所谋求的就是一个伯爵的封位而已。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乃诸侯之父,而伯,乃诸侯之长,在其父衰微的时候,伯兄可以代替其父管理家族。尤其是在大周王朝已经衰落的今天,谁得到了这个伯爵的封号,谁就可以以周天子的名义,代替周天子来主宰中原事务,成为中原霸主。
这不知是多少诸侯为其一生所渴求的一个封号。
在周朝的几百年间,一共有四位诸侯获得过大周伯爵的封号,分别是齐恒公、晋文公、楚庄王和秦穆公。这是四位每一位都属于当世霸主,权势滔天,齐恒公九合诸侯,晋文公屈服强楚,楚庄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秦穆公称霸西戎。
吴国以一种后来居上的姿态,先后打败了楚国、齐国,现在又解决了身侧的越国,已经完全有了称霸中原的实力。于是,现在夫差来到了中原,他想要成为第五个可以获得此封号的人。
现在的局势是中原最为强大的三个诸侯,楚国和齐国已经被吴国给打败,仅剩一个晋国,吴国要想成为中原霸主,晋国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当然,他们之间的较量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此次的谈判桌上。
可是,以现在的情况看来,无论从那方面,吴国都处在弱势。论实力,晋国主宰中原事务达百年之久,而吴国近几年的表现虽然可圈可点,但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突然崛起的邦外小族而已。论地缘,晋国乃护卫京师安全的勤王四卫之一,紧邻大周王朝的王畿,而吴国则处在中原之外,如果两国交战,就算可以像当年攻打楚国一样劳师远征,险中获胜,也只能对晋国造成一些不痛不痒的骚扰。
而且要让中原诸侯认可一个中原之外的吴国为中原霸主,主宰中原事务谈何容易。
现在吴国想要战胜的并不是这个、那个某个特定的诸侯国,而是整个中原文化阶层,要想那些接受了周礼洗礼的中原贵族,认可中原之外的某个种族成为中原的伯爵,代替周天子主宰中原事务。难!实在是太难了。
强势如荆楚,还在周族未曾入主中原时,便站在周族一边,后来成为周朝册封的第一批诸侯,实力远超中原诸侯,唯有晋国能够与其相争。可是尽管如此,荆楚为了谋求那个伯爵之位,也花了好几代人的时间,于楚庄王时代实力达到顶峰,才被当时的周天子封为伯爵,可是此举任然遭到了好多中原贵族的一致反对。
由中原礼仪所教导出来的这么一批人,可以称之为腐儒,脑子僵化无比,僵化到总是高傲的瞧不起中原之外的任何种族。也可以说它软弱,软弱到中原诸侯拥有着那么富饶的一片土地,那么多的人口,却总是被一些贫瘠之地的一些小族欺负。
但是在这种软弱之中,却又带有一种让其他各族无法摸清的坚韧、高傲。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传闻楚庄王执政楚国日期,那时的楚国刚刚打败了晋国,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强国。一日楚庄王心血来潮,把军队直接开到洛邑附近,面对周天子派来的使者直接询问九鼎的大小。
在洛邑的大周王宫内,安放着九只神鼎,传闻是当年大夏帝禹所铸,大周王朝之所以能以大夏的后裔自居,那九只神鼎的存在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九鼎是大周至高无上的权威的象征,怎可随意询问。
而且楚庄王还很是轻蔑的说了一句:“那玩意也不过这样,凭借我们楚国人民身上的挂钩,就可以铸成九鼎。”
就在此时,一个中原的大儒站了出来,无视楚国雄兵,说了一句让当时的楚庄王无地自容的话——在德不在鼎!周朝的权威虽然已经衰败,但是气数未尽,天命也还没有更改,鼎的轻重,还不是你们这些粗俗之人可以询问的,大周的权威,也还不是你们这些邦外蛮夷的挑战的。
类似的事件实在是多不胜数,甚至是外族大军兵临城下之时,那些一根筋的中原士人仍然能临危不乱,反而对外族大军厉声指责。
这些就是中原人的底蕴,可以在战场上很轻易的打败,却难以使其屈服。纵然是夫差、伍子胥这等枭雄人物,在面对着中原人的这种底蕴时也无可奈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