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三百年:积贫积弱的铁血帝国!》
第20节

作者: 青埂12345
收藏本书TXT下载
  奇货可居,出自吕不韦。吕不韦觉得投资秦国公子子楚收益很大,就大肆帮助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谋取王位,据说还把自己怀孕的女人赵姬送给子楚。后来子楚当了秦王,吕不韦当了宰相,秦王和赵姬的儿子嬴政当了始皇帝(据说是吕不韦的儿子)。
  这次执行军法,震撼相当大,骄将堕兵,无不知惧。皇帝的权威被树立起来。
  大家害怕也是有理由的,这些兵油子,几十年来都在打仗,朝代换了,替新朝打仗;皇帝换了,接着替新皇打仗。可是这一次他们的确害怕了。
  皇帝一下手,就干掉70多人,从低级军官军使,到禁军高级将领,血啦啦一大片,砍掉的人头让士兵们很害怕。
  几十年来,没加过这么下狠手的,大家出来当兵,无非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四十多年来,大家打仗基本上很友好,就像川军混战一样,打得过就打,打不赢就跑。

  也没见哪个皇帝杀人,当然,皇帝亲征也比较少见。更没见过杀了这么高级别的军官。碰上柴荣这样狠角色,混日子是不大可能了。
  樊爱能和何徽分别是侍卫亲军系统的马军和步军指挥使,在中央禁军的侍卫司排名第四和第五。属于大周中央禁军高级军官。
  大周中央禁军分为两个系统,侍卫司和殿前司。侍卫司比殿前司要强大的多。
  侍卫司的前五军职是: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对号入座,高平之战执法前,第三到第五分别是李重进,樊爱能,何徽。

  殿前司的前五军职是: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对号入座,这时的第三名是张永德,第五名是韩令坤。
  就是说,出征的几个禁军高级将领,有两个被干掉了。
  战后,除了杀人,还要论功行赏。赵匡胤做到了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
  后进的赵弘殷切终于提拔到了龙捷右廂都指挥使
  日期:2016-06-06 02:51:33

  更新34(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三章周世宗时代 6 冯道之死 每日更新。因楼主最近几日不便上网,预先连续更新3天的内容 为别为更新 33 34 35)
  三 冯道之死
  大战结束后,周世宗班师。回到开封给郭威举行国葬。郭威一月份就咽气了,死前特别交代,不要停灵太久,可是还是停了3个月,四月份才入土为安。
  也就是在显德元年4月,另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死掉了。
  他就是冯道,前任宰相。冯道这时是山陵使,负责郭威国葬事宜,他还没有来的及把郭威的排位放到太庙,使命还没有完成,就撒手人寰了。
  听说冯道死了,很多人很多人痛哭流涕,如丧考妣,天下缟素。
  1 生前身后名

  冯道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争议。
  生前(其实是死前),评价很高:士大夫们不管贤明的,还是愚蠢的,都一致认定冯道高风亮节,为当世楷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家都希望获得冯道的赞美,那是无上的光荣(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
  连皇帝们也都认为冯道是个好大臣,李嗣源说他是真士大夫,石敬瑭说他是人臣之刀尺,造化之丹青。
  冯道身后,主要是进入大宋之后,一片骂声,毁誉参半,争议很大。
  薛居正在他的五代史里,以一女不是二夫来讽刺冯道事四朝,相六帝的无耻行径;欧阳修说他不知廉耻;司马光说他是奸臣之尤。
  但是,苏辙认为以上三位对冯道的评价太苛刻,不够宽容;吴处厚和富弼都认为冯道是孟子所说的大人(道迹浊心清,俗人徒见道之迹,不知道之心)。
  赵翼表示五代乱世,也就是冯道能够解民于倒悬,以拯时拯物为念。
  最违和的评价莫过于范文澜:冯道构成统治阶级的文官部分,丑恶不亚于武夫们,是官僚的最高典型。

  这个评价完全就是拿着革命的标准来苛责古人,就像要求古代的妇女们有性解放的前卫意识一样,刻薄而无聊。
  可问题是,冯道是丑恶的吗?
  2 迹浊心清?
  冯道这个人,先后效力于唐庄宗到周世宗的历代皇帝,历仕四朝,10帝,如果算上耶律德光,就是11个皇帝。
  冯道是个好人,他为人宽厚。后晋时期,有个人牵着一头驴入市,驴脸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冯道,亲信向其报告。冯道说,这可能是为驴子寻找失主,天下那么多人叫冯道,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这个高官的宽容是罕见的,不要说国家级,如果现代谁在驴脸上挂一个某省部级官员的名字,看他不跨省通缉你;不要说挂牌子,你要是敢说市长的儿子公务员考第一名存在作弊嫌疑,看他爹妈不跨省通缉你。
  而正国级干部冯道没有,他只是一句无足轻重的话,把一件大事儿化解了。
  冯道一辈子,与人为善,奖掖后进,为当时称道。

  当然,从忠君角度看,冯道绝不是一个好臣子。他忠心的对象不是君主个人,而是国家和百姓。在五代乱世里,也只有冯道救民于倒悬,以拯时拯物为念。
  诚如李贽所说:君不能安养斯民,而冯道之责始尽。五代相禅,纵有兵革,不闻争城,五十年虽历四朝,事十二君,而百姓卒锋镝之苦,道务安养之力也。
  司马光欧阳修片面地从忠君的角度辱骂风道,显得有些刻薄。
  冯道不忠君,确实不假。但是冯道循大道也是真的。
  社稷为重,君为轻。孟子是这么说的,冯道也是这么做的。在五代乱世,朝代更替之际,冯道首先考虑的是百姓安全,在前后朝代之间全力斡旋,避免百姓生灵涂炭,避免流血冲突,是在践行孔孟之道,没有什么可苛责的。
  再者,冯道不忠于君主个人,也是君主的原因。冯道很忠诚,但绝对不愚忠,
  对于五代第一明君唐明宗,他多次劝谏实行仁政(虽然明宗是文盲,听不懂)。
  对于五代第一英主柴荣,他敢触怒龙颜,坚持己见,主张皇帝不能亲征,甚至因此奚落皇帝。
  冯道是个很坚持原则的人,他的原则基于对天下苍生的责任。往大了说,在王朝主权跟百姓人权之间,风道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人权,就是放在现在,跟普世价值观也是一致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公道自在人心。
  对于一些人,公道在当代人的人心,比如冯道,五代变乱保全苍生,天下人交口称赞,士无贤愚,皆仰为元老;
  对于另外一些人,公道在于后代人的人心,比如袁崇焕,后来冤情大白时,大家都觉得他是蒙难的英雄。但是当他蒙冤而死的时候,人们争着吃他的肉。

  冯道也想做个忠臣,可是没有那个君主可以值得效忠啊?
  其实对于冯道的评价,我们可以比照狄仁杰,狄仁杰也是侍奉了大唐武周两个朝代。性质跟风到没什么区别,只是冯道的频率更高一点而已。
  如果有,区别在于50步跟100步。
  但是很少有人说狄仁杰是奸臣的,其实在选择的主动权上,狄仁杰更为优先,武则天称帝以后,他可以致仕或者自杀殉节呀,熬死了武则天他可以接着出来(最后没熬过武则天),可是他都没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