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伟哥讲『山海经』——讲那个逆天的上古世界》
第53节

作者: 听伟哥讲山海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1-01 20:17:55
  下篇
  一、12000多年前,那一场水银泻地的全球征服
  1、文明的同一性和差异化

  既然本人是持“全球文明同源说”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何为“全球文明同源”吧。文明同源,究竟同个什么源?同的什么样的源?是怎么同源法……
  何谓同源?所谓同源就是同一个源头。而文明同源就是指现在全球的文明最初是从一个源头,即“母文明”发展而来的。通俗点说就是,尽管现在我们人类的文明呈现千变万化的形态,但实际上其起源却只有一种表现形态。这就类似天文学上的“大爆炸说”一样,尽管现在的宇宙有各种不同的天体星辰,但所有的一切却全是从“奇点”爆炸发展而来的。很具备代表性的案例就是前面所说的“环太平洋岩画”,尤其是其中的“人面岩画”,不但加工工艺相同,而且表现的内容形式也一致,这就是“同源”的最佳案例。

  日期:2017-01-01 20:18:55
  说到岩画,目前来看,主要有两种绘制形式。一种是在石头上雕刻成图案,比如前面例举的那些案例。一种是用颜料涂在岩石上,这种岩画暂时还没有涉及到。为了将问题简洁化处理,这里我就只讨论以第一种雕刻的岩画为主,再辅助以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探讨。
  上次讨论岩画时,有网友认为都称呼岩画不合适。那种用颜料涂画的画叫岩画,而这种在石头上刻制的画其制作工艺不同,不宜用同一名称称呼。于是,我就这种岩画重新命名“石刻岩画”,或者简称“石刻画”、“岩刻”、“崖刻”。从此以后,凡这种在石壁上刻制类型的画本人都称呼“石刻岩画”或“石刻画”。
  日期:2017-01-01 20:19:26
  这里就来讨论“环太平洋石刻岩画”了。“环太平洋石刻岩画”之所以被人承认,主要是环太平洋两岸的石刻岩画都具有相同的属性,尤其是“人面石刻岩画”,两岸不同地方的石刻岩画所使用的刻制的手法一致,表现的内容也趋于一致,其某些局部特征也表现一致。因为有如此之多相同和相近的特征,所以被认为为同一文化所为。

  这种方法是研究文化的同一性因素,在同一性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同样,我这里也是研究文化的同一性因素,通过同一性因素来推测上古文明的传播方向和范围。
  日期:2017-01-01 20:23:05
  说到同一性的文化因素,当然首先想到的是前面所说的“环太平洋石刻岩画”,这些石刻画无论是从制作工艺还是表现形式,还是从地缘环境来看,无疑是出于同一文化所为。为了简便起见,我这里把拿几张图片拼合在一起做个对比。从这张拼合的图片来看,其相同的文化因素和制作工艺一览无余了。而这种同一制作工艺的石刻画就分布在太平洋两岸:
  日期:2017-01-01 20:23:41
  实际上,相关的石刻岩画是很多的,不但种类,而且数量也相当客观,我这里只是撷取其中几张有典型代表的石刻画来举例说明。从上面两张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明同源的分布地点,再加上其他相关考证,我们就很能说明这个源头的走向、传播。
  我上面两张图旨在说明“同一性”这个问题。既然是“同源”,那么这个“源头”必须要保持同一性。即相同的制作方式,相同的表达方式,以及其他相关的相同方式。总之一点,通俗一点说就是,两个不同的作品就像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徒弟做的。如果缺乏同一性,那么自然也就谈不上源头了。
  日期:2017-01-01 20:40:54

  跟“同一性”相反的就是“差异化”了。何谓差异化?差异化就是两个作品之间很难甚至根本没有相同的文化因素,甚至连相近的方面都难以找到。虽然可以从更深层次找到一些隐约的线索,但具体表现出来的不同因素甚为明显,让人一看就是两种直接关联不大的文化。比如:
  我这里特意精选了四种很有代表性的文字出来跟上面那个人面石刻岩画对比一下看看什么叫同一性,什么叫差异化。这四种文字分别形成各自的笔法和风格,毫无任何相似之处,其差异很明显。而根据我的“全球文明同源说”来看,实际上这四种文字其实都是从一个源头而来的次生文明产物,只不过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各自走上一条不同的道路。于是,在差异化的道路上就越走越远,最后演化到彼此之间毫无相似之处了。

  要说明这个问题最典型的莫过于玛雅文字了。从前面的论证来看,印第安人是从东亚过去的,自然也把东亚的文明带了过去。但是印第安人在与东亚几乎隔绝的环境下,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文明特征,其逐渐演化出的玛雅文字跟东亚的甲骨文就完全不同了。这就是差异化所造成的结果。
  就像我前面批驳的那样,那些持夏朝埃及论者就显得相当可笑了。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去看待埃及象形文字跟中国甲骨文之间如此巨大的差异性,他们都不具备这些基本辨别常识的吗?
  日期:2017-01-01 20:54:10
  文明,既然有起源,那么自然就有发展。只要有发展,那么不同地区的文明,其发展经历和方向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只要有这些不同的因素存在,那么其发展的轨迹也会不同。而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其发展之后呈现的面貌也会变得跟原初的面貌不同。我们可以以汉字的发展经历做个很简单而又生动的证明:
  从上图来看,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今天的楷体,已经完全变了样。如果不是保存有中间的过渡字体,谁还能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变迁过来的?更何况,甲骨文还不是最早的文字。至于更早的文字,那是图画,但汉字这系目前只能追溯到甲骨文,再往前,就因为产生了文化断层而失去了联络。所以,我们即便看到更早的文字,也完全不认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