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模块和立体化的角度&严谨的八卦精神)》
第48节

作者: 唐岛渔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31 09:03:37
  皇明祖训(九)
  秦朝在消灭六国的基础上,依靠法家思想,幻想建立一个真正的皇权专制体系,因此急火火地实行了郡县制,得罪了六国贵族不说,还让一个强大的大秦帝国在短时间内灰飞烟灭。后来的汉晋两朝,参考了秦亡的教训,在保留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同姓诸王分封,结果搞出了闹哄哄的“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尤其是西晋司马氏,对外战争不怎么样,自家兄弟对砍,倒是耍的有模有样。
  正因为前朝的教训太过深刻,后来的唐宋两朝,索性对分封的藩王不再赐予封地。比如前文提到的临淄王李隆基(唐玄宗),端王赵佶(宋徽宗),都是只有封号而没有封地。用国库的银子养着你吃喝玩乐可以,但不允许你列土封疆。这种极端政策,导致唐末出现了草头王专权地方的藩镇割据,进而发展成为五代十国这种全国性的大分裂,大混乱;大宋则更惨,两次亡于异族之手,祖宗蒙羞,生灵涂炭。

  血泪教训在前,因此朱元璋结合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点,对两者进行了有机结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明代藩王制度。
  日期:2016-12-31 09:08:32
  分封制和郡县制
  中国古代自周代开始,就进行着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两种妥协。
  周-秦-汉-晋-隋-唐-宋,各个朝代则进行着一轮又一轮惨烈的实践
  日期:2016-12-31 09:09:34
  皇明祖训(十)
  简单来讲,明朱元璋为了限制地方做大,取消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也没有继承前朝的刺史,州牧,节度使等制度。转而,在原来元朝各行省上基础上,废行省而设“承宣布政使司”,比如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等等。布政使司这个部门,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布政使”,但实际上布政使同其他两个行政长官“按察使”和“都指挥使”三司并立。布政使主管行政和钱粮调度,按察使主管当地司法,都指挥使主管地方军事,三司在行政级别上都是从二品,又都分别可以向中央相关部门进行直接汇报。这样,在地方上,就形成三司互相制衡的“三权分立”的权力制度。

  不仅如此,承宣布政使司又和地方藩王权力交错。从理论上讲,藩王的职能主要侧重于军事,尤其是边防。然而,布政使可以控制地方藩王的财务,都指挥使又可以同藩王的军事部署相互影响。从而,藩王和三司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发展到尾大不掉的程度。在朱元璋的头脑中,这是一个堪称完美的,军政相互制衡的地方官制和藩王分封制。
  诸王守边的形势,如下图所示,
  日期:2016-12-31 09:13:43
  明代“九王守边”示意图
  洪武年间,除太子朱标之外,朱元璋最年长的九个儿子沿着长城一字排开,九王守边,抵御外敌。
  这九个藩王,被称为“边塞九王”
  日期:2016-12-31 09:37:27
  明代地方官制-三司并立示意图

  明初全国共设置有十三个布政使司,布政使名义上相当于省长,但实际上同其他两个行政长官“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属于平级。
  为了避免地方做大,朱元璋在省一级的行政单位分权,是一个大明版本的“三权分立”。
  与此同时,三司又与地方的藩王权力相互制约,杜绝了任何一方的权力过分膨胀的可能。
  三权分立的好处,是避免了省级单位形成党政军一体的地方割据。
  然而,省级行政以下的“知府”“知州”“知县”则无法三权分立,只能够全盘接受三司不同的行政命令(卫所除外,后文会讲),造成了明代基层地方官工作强度很大,工作内容不胜其烦。
  日期:2017-01-02 08:59:41
  皇明祖训(十一)
  当然,为防止藩王军事势力过大,朱元璋在《皇明祖训》这本家族红宝书里,严格规定了藩王的活动原则,并限制藩王的部队编制为“三护卫”。也就是说,对于边塞上的藩王来讲,拥有带兵打仗的权力是很正常的,但是带兵的规模要受到严格限制,最多只能有三护卫。每个护卫规定3000到15000名士兵。这样一来,按照规定,三护卫的总兵力一定不会超过五万的编制。以“三护卫”制度,来对各路藩王们进行军事上的约束。

  晚年的朱元璋,按照自己对政治的理解,为自己长孙朱允炆的登基,铺平了血迹斑斑而又坚实宽阔的大路。公元1398年,工作狂朱元璋,极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朱元璋,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生。同一年,朱允炆顺利即位,史称建文帝。
  朱元璋终于可以放心地去见自己的儿子朱标了,因为他交到孙子朱允炆手中的大明帝国,至少看上去很美。
  日期:2017-01-02 09:06:29
  大侄子的任性(一)
  朱允炆,是一个极端理想主义者。
  朱允炆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实行儒家“仁政”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君王既是普天下的政治领袖,又是这个社会的道德楷模。而这个世界里的百姓们,则人人有饭吃,人人懂礼貌,人人守法纪。朱允炆的年号“建文”,体现着鲜明的个人色彩,从而与明朱元璋的年号“洪武”形成了风格迥异而又意味深长的对比。
  朱元璋是马上得天下,而且在他本人幼年的生活经历中,对于元末公务员的官僚体系产生了非常大的憎恶。因此在洪武一朝,文人的地位并不高。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知道自己离不开读书人,但他又处处防着这些看起来一肚子坏水的读书人。与此同时,朱元璋用自己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来弥补读书人的缺位造成的政治真空。而当朱元璋发现,单纯依靠自己的个人能力,就大概能够控制政局的时候,他就开始对文人士大夫们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比如当年的锦衣卫,就是朱元璋为了用特务手段,监视爱说怪话发牢骚的士大夫们而设立的。酸腐文人们往往晚上喝点革命的小酒,听点革命的小曲,就开始嘴上没有把门的,指点江山,信口开河起来。结果他们的酒话和疯话,第二天就会原封不动,一字不落地传到皇帝耳朵里。而一旦发现有表现异常的风吹草动,朱元璋便会采取手段,对付这些不安分的读书人。

  轻则锒铛入狱,重则灭门抄家。
  可以这样讲,朱元璋时期的士大夫们,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日子的。每次上朝会之前,酸腐文人们都要回忆一下昨天晚上有没有胡说八道,如果确认没有,则信心满满;如果实在想不起来,那就在出发之前,跟家人做一次庄严肃穆的告别。因为这一去,还不一定回不回得来。
  日期:2017-01-03 08:57:03
  大侄子的任性(二)
  与朱元璋时期截然不同的是,建文帝时代的读书人们,则真正地实现了儒家学者登堂入室。建文帝信任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名臣,都是饱读诗书而高中进士的大儒。而建文帝本人,也不是朱元璋那种日理万机的工作机器,更谈不上所有的事情都乾纲独断。事实上,朱元璋的后世子孙们多半都不具备媲美朱元璋的治国能力,即便有那样的能力也未必有那样的精力,有那样的精力也未必有那个体力来支撑自己的健康。所以建文帝时期,虽然没有设置丞相一职,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大臣,同建文帝一起组成了一个集体领导集团。齐泰等人的分工各有不同,齐泰任兵部尚书(国防部部长),黄子澄为翰林学士(相当于国务院总理),方孝孺为侍讲学士(相当于皇帝智囊团负责人)。职务虽然不同,然而三个人的出身秉性却基本雷同,比如正直,忠诚,学富五车,富于政治理想。也正因如此,建文帝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团,被称为“秀才朝廷”。三个政治理想家,遇到了一个极端理想主义者朱允炆,组成了“秀才朝廷”。他们是真正怀着儒家的家国天下之梦,凭着一腔为国为民的热血在不知疲倦地工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