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29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意大利自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便陷入长达十四个世纪的分裂。直到1852年意大利杰出的民族英雄加富尔担任撒丁王国首相后意大利才算走上了统一的道路。但与主导德国统一的俾斯麦不同,加富尔更多的是利用外交手腕实现的意大利统一。因为与普鲁士相比,意大利的军事力量实在是太差了。截止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前意大利距离统一只剩下最后的两步,一是奥地利占领下的威尼斯地区,二是由教皇盘踞的罗马。俾斯麦当年正是以收复威尼斯鼓动意大利与之结盟共同打击奥地利的,为此俾斯麦还忍痛答应给意大利1.2亿马克的援助。但意大利却是个没出息的,又想吃肉又怕狗咬,竟然打算多花点钱从奥地利手里把威尼斯买回来。后来被奥地利拒绝了才只好与普鲁士结盟夹击奥地利。但让俾斯麦万万没想到的是意大利军队竟然是如此不堪一击,开战不过两天12万装备精良的意大利军队竟然被8万奥地利军队打得屁滚尿流;海军也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奥地利海军打的惨败。但由于普鲁士在萨多瓦战役中决定性的打败了奥地利,所以意大利也鸡犬升天人模狗样的成了战胜国,逼着奥地利交出了威尼斯。收复了威尼斯意大利的统一问题就只剩下罗马了。

  罗马是教皇长期盘踞的地方,事关数千万天主教徒的感情,而且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一直强烈的支持教皇以换取国内外天主教徒对他的支持,所以解决罗马问题很是让意大利头疼。1867年意大利政府鼓动另一位为统一意大利做出卓越贡献的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率领志愿军进攻罗马。意大利政府的如意算盘是进攻得手的话自己就顺手接管罗马实现祖国统一,万一法国干涉就把责任推在加里波第身上。没想到法国的反应极为激烈,立即派遣大军保卫罗马。意大利政府吓得魂飞魄散,首相拉塔齐居然无耻的宣布加里波第的志愿军是“叛军”。得此消息的志愿军将士士气受到严重打击,被法军打败。罗马问题被迫搁置。

  1870年9月1日法军在色当战役中被打败,驻防罗马的法军被紧急召回保卫法国本土。意大利一看法国人走了顿时来了精神,十天后派遣大军进入罗马,教皇退入罗马城中的梵蒂冈。出于安抚国内外天主教徒的考虑意大利没有再进军梵蒂冈,而是给了教皇和教会一系列的特殊权利。1871年7月意大利正式迁都罗马,意大利完成统一。
  统一后的意大利被称为“欧洲的第六架轮子(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62页)”(1)。因为相较之于英国、法国、德国、奥匈、俄国这五个欧洲大国来说意大利很弱,但又比土耳其、大清之类的列弱和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小国以及非洲还处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的黑人部落强大。因此意大利事实上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列强里最弱的一个,列弱里最强的一个。

  意大利虽然实力不强国力较弱,但野心却是极大极大,其穷凶极恶与瘦胳膊细腿小拳头形成极为强烈的反差,因此号称“穷光蛋帝国主义”。由于凭借自身实力完全无法实现自己的野心,所以意大利就变成了国际社会中的无赖,靠两面三刀撒泼放刁投机取巧。
  统一后的意大利痴心妄想要重振罗马帝国的雄风,其恬不知耻简直到了下流的程度。意大利重振罗马帝国雄风的第一个重大打击就来自法国。在柏林会议期间英国强迫土耳其把塞浦路斯岛租让给他,法国却一点儿好处也没捞到,这让法国极其不满,为了安抚法国英国答应把突尼斯让给他。突尼斯是罗马帝国曾经的劲敌迦太基帝国的地盘,也是意大利企图重振罗马帝国雄风而向外扩张的第一步,没想到这第一步还没迈出去就被英法蛮横的挡了回去,这让意大利非常恼火。意大利因此便有了接近法国的死敌——德国的念头,企图借助德国的力量牵制法国。

  此时的意大利还面临非常严重的内政问题。意大利收复罗马完成统一后教皇的世俗权力被一扫而空,自称“梵蒂冈之囚”的教皇因此对意大利非常愤恨,欧洲的天主教世界也都站在教皇一边共同表达对意大利的强烈不满,而国内激进的共和派却强烈要求将教皇赶走,意大利政府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在突尼斯扩张的失败更让意大利感受到外交的孤立,意大利因此更加坚定了靠近信仰新教的德国的想法,提出要加入德奥同盟。

  但俾斯麦根本看不起意大利的实力,认为意大利没有什么价值,其军事实力简直就是笑话。对于意大利不切实际的雄心壮志俾斯麦更是嗤之以鼻,“意大利的胃口很好,牙齿却极为差劲”。因此俾斯麦其实对于与意大利结盟并没有什么兴趣,之所以最后同意意大利加入德奥联盟不过是为了解决意奥两国间的领土争端,给奥匈一个友好的西方邻国而已。因此俾斯麦对于意大利与之结盟请求的回答是,“通往柏林的道路要经过维也纳(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65页)”(2)。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签订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意大利在遭到法国无端进攻时德奥应提供全力援助;德国在遭到法国无端进攻时,意大利需履行同样的义务。

  通过与意大利的结盟俾斯麦事实上并没有使德奥联盟的实力增强,但至少使奥匈获得了一个友好的西方邻国,得以全力对付俄国。而且也剥夺了一个法国潜在的盟友,使法国更加孤立。但以后的事实表明,意大利不但实力弱小而且反复无常,俾斯麦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1)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62页
  (2)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65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