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8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1805年的乌尔姆战役中拿破仑指挥法军主力由布伦港出发,长途奔袭乌尔姆,平均每天的行军速度达到惊人的24公里,这在当时就已经是闪电战了,以至于战后法军士兵骄傲的说:“我们的皇帝创造了新的战争艺术,不用武器,而用我们的双腿来作战(王朝田、梁湖南:《从土伦到滑铁卢》,解放军出版社,第153页)”(1)。要知道当时欧洲国家军队的平均行军速度大概只有每天15公里。

  这些还都是地理地形因素对行军速度的影响,如果再考虑后勤的因素行军速度就更要受到严重的制约。在火车出现之前军队的补给只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国内用畜力大车运送,其次就是抢劫。抢劫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土匪式的,一种是文明式的。所谓文明式的抢劫就是向当地居民强行摊派,或者打白条。抢劫的好处多多,不但可以丰富自己而且可以打击敌人的作战潜力,但坏处更大,很大的一个坏处就是会引发当地居民的反抗从而使自己承受不必要的损失;其次这种竭泽而渔的补给方式决定了军队不可能长期驻扎一地,只能长期保持流动状态,而且在决定行军路线时还必须考虑前方的物产是否丰富,是否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等因素。中国古代有很多“流寇”,黄巢张献忠之流就是典型。他们从来不固定占领某些地盘,在把当地劫掠一空后他们便立即前往下一个目标。这固然有流动作战以避开官军主力的意图,但他们没有可靠的后勤补给系统,只能依靠抢劫补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依靠抢劫补给最大的弊端就是不稳定,在攻占某个大城市或占领一个富庶的地区后军队的补给自然不成问题,但如果在贫瘠的地区作战军队就会立刻陷入困境,历史上仅仅因为粮食无法补给而导致军队不战而溃的例子多得很。“从历史上看,军队被匮乏和混乱搞垮的例子比军队被敌军搞垮的例子多得多([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蒋葆英 等译,1989,第88页)(2)”。

  依靠抢劫补给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坏处那就是军队纪律无可避免的败坏,依靠抢劫补给的军队最终无一例外都会堕落成土匪强盗。而且对于政府来说军队一旦依靠抢劫而不是由政府提供补给的话,政府逐渐就会失去对军队的控制,军队的首领就会变成军阀,这是政府绝对不能接受的。一支能够自给自足的军队绝对是中央政府的恶梦。
  正是因为依靠抢劫补给的种种弊端促使欧洲近代化的国家都想方设法的建立正规的后勤补给系统,这就使军队的行军作战严重受限于后勤系统的补给能力。由于战局错综复杂,后勤系统往往不能满足军队所需,所以各国军队事实上采取的都是混合制的补给方式,如果后方的补给不能及时送达就开始抢劫。抢劫始终是作为正规后勤系统的一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的。
  日期:2016-02-04 09:31:51
  正是对提高行军速度和保证后勤补给的需要才使铁路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头一个显示出铁路作用的战争是法国同奥地利帝国1859年在意大利北部的战争。当时法国约有十二万人,只用了十一天便到达战场,而从前越过这一距离需要两个月([英]迈克尔·霍华德 :《欧洲历史上的战争》,褚律元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第102页)”(3)。

  普鲁士军队的总参谋长老毛奇是最早发现铁路军事价值的人之一,早在1841年他就发现铁路运送军队的速度比三十年前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的行进速度快10倍,1列火车的运输能力则等于1000辆马拉货车(注:当时还没有汽车)。
  由于李斯特、老毛奇等人的呼吁普鲁士对于铁路的建设非常重视,并且很早就意识到铁路在军事上的价值,专门建立了普鲁士铁路基金,向一些在商业上暂时无利可图,但却具有军事价值的铁路线路的建造和运营提供资助。在1850 年代,一英里铁路的建造成本,比利时是 1.65 万英镑,英国为 3—4 万英镑,而在普鲁士则不到 1.1 万英镑,之所以能以这么低的价格保质保量的建设铁路完全是因为普鲁士政府对铁路的高度重视,大搞征地拆迁,使得地价特别便宜。50 年代,德意志较大的邻近城市间的铁路线彼此不相连接。 从 1860 年起,主要的铁路线已连接起来,并开始形成有主干和支线的铁路网。1850—1875 年,铁路长度由 6044 公里增至 2.8 万公里,机车增加了 7 倍,货车车厢增加了11 倍,铁路货运量增加了19 倍。1850 年平均每 100 平 方公里有 1.1 公里铁路,1870 年则达 3.6 公里。

  在铁路出现之前陆路运输的成本之高是我们今天根本无法想象的。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秦始皇打匈奴的时候,由富庶的琅邪郡(今山东省诸城市)往河套边防前线运粮,发送一百九十二石,到目的地就只剩下一石!在铁路出现以前陆路运输最廉价的方式就是使用牛马驴骡拉运的大车,但是大车的载货量非常有限,欧洲的四轮大车能够装载约300公斤的物资,中国由于一直无法解决四轮大车的转向问题所以一直使用两轮大车,装载量只会更低。但牛马和赶车人也要消耗饲料食品,考虑到牛马和赶车人从事的是重体力劳动,一辆大车一天消耗十多公斤乃至更多的饲料和食品是合理的(根据拉车的牛马数量不同而有不同)。而且还要扣除大车回程时也要带走部分饲料食品,所以真正能够运送到前线的物资其实是很少的,大量的饲料食品都被消耗在运输途中了。畜力大车在道路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平均每天能走30公里,但如果考虑到当时大部分道路条件都非常恶劣,平坦的路面并不常见,坑坑洼洼上坡下坡才是正常,雨雪天气河流山脉又会严重影响行进速度,所以大车的行进速度又要大打折扣。

  这里要说明的是,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牛马等动物是必须吃粮食饲料的,仅仅吃草根本就不能补充体力的巨大消耗。

  这一切都使战争的成本大大增加,所以各国都很难支撑大规模的长期战争。战场的上胜败暂且不论,单是为数万数十万将士马匹提供后勤补给就能让一个国家彻底破产。
  但铁路的出现使得这一切都改变了。铁路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行军速度,保证后勤物资迅速送抵前线,更为重要的是铁路大大的降低了后勤补给的成本。也就是说铁路使战争变得便宜了,这就使战争的规模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变大了。在铁路出现之前敌对双方能够投入战场的兵力最多也就几十万人,不会超过一百万,而且战争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太长。但在铁路普及之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双方投入战场的兵力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数百万人,而且竟然持续了四年之久。这在铁路出现之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为上百万的士兵持续四年提供充足的后勤补给。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铁路在普奥战争中的作用。在普奥战争之前普鲁士就建成了5条通往奥地利的铁路,这就使得普军得以迅速调动集结,1866年5月7日普鲁士才开始动员,但6月22日普军即攻入奥地利境内。反观奥地利4月27日即开始动员,即使战场在自己国内也只能把23.8万军队投入作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奥地利只有一条铁路通往波西米亚(注:今捷克境内,当时属于奥地利)战场。而普鲁士则依靠铁路的强大机动能力,把25.5万军队和800门大炮迅速送上了前线,并依靠铁路为前线提供后勤补给物资,从而形成了一个普军虽然在整体上兵力处于劣势,但却在局部形成优势的局面,最终在萨多瓦的决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也就是说速度可以弥补数量的不足,铁路所带来的高度机动性可以使分散驻扎在各地的军队迅速集结,从而在决定性的战场取得数量优势。奥地利军队总数虽然远远多于普鲁士,但这些军队由于无法及时赶往战场所以其实没有在战争中发挥任何作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