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5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俾斯麦明白普鲁士与奥地利的战争将会被列强们看做是一场对德意志诸小邦国领导权的争夺,也就是说获胜的一方将很有可能统一德意志,这将是列强们并不愿意看到的,尤其是法国。由于地理上的接壤,德国一旦统一将会使法国直接面对一个强大的德国,这无疑将是法国的灾难。法国不但要失去长期以来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而且其自身的安全都将受到严重威胁。而保持一个四分五裂的德意志不但自身的安全也不会受到威胁而且大大的有利于法国从中渔利。

  对于俾斯麦来说法国的态度完全可以决定他是否能够发动对奥地利的战争。不但因为法国是个大国,而且法国位于普鲁士的西方,而奥地利位于普鲁士的东南方向。如果不能让法国在未来的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那普鲁士就将会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普鲁士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打败法国和奥地利的两面夹击的。所以稳住法国,让法国保持中立就成了俾斯麦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
  法国当时的皇帝是拿破仑的侄子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三世并无过人的才干,只是因为拿破仑垮台后法国的政局动荡不安,法国人普遍怀念强人拿破仑曾带给他们的秩序和荣光,拿破仑三世借此当选总统,随后又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自立为帝。拿破仑三世的偶像就是他的叔父拿破仑,一心要效仿叔父建立赫赫武功,只可惜他的野心虽然极大极大但才干却是极小极小。估计他也就是个村支书的水平,最多也就领导一个乡镇,居然掌控了一个伟大的国家,真是法兰西民族的悲哀。

  1864 年 10 月,1865 年 10 月、11 月,俾斯麦三赴法国拜谒拿破仑三世。 在与拿破仑三世的会谈中俾斯麦探明了他的意图:拿破仑三世想获取比利时、卢森堡和莱茵河左岸的土地。但是根据1831年英国、俄国、奥地利、法国和普鲁士参加的伦敦会议的协定,比利时是获得上述五国保证的永久中立国。法国夺取比利时必将引起英国的不满,所以拿破仑三世希望可以取得普鲁士的支持。
  但俾斯麦并不想为此而得罪英国,他只是含含糊糊的答应只要拿破仑三世让普鲁士在“德国放手去干”,对于法国“在讲法语的地区”扩充其疆界,他都予以承认(注:比利时部分地区为法语区),但双方却并没有签订条约对俾斯麦的承诺做出书面约定。
  这并不是拿破仑三世的粗心大意,这个自作聪明的家伙其实目前对于上述三块地方的兴趣并不大。此时他更感兴趣的是让普鲁士和奥地利赶紧打起来,而且打得越大越好。根据他的判断普奥这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必定在短时间内无法结束,而且奥地利的胜算更大。因为从表面上来看奥地利显然更为强大,1865年的奥地利比普鲁士人口多78%,军队多38%,国防预算多54%,国力和军力都明显占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在1866年4月2日普奥战争爆发前两个月给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信中写道:“从军事上来看,我认为双方的军队大体差不多,战争将是十分残酷的……如果弗里德里希-卡尔(注:普军第一军团及易北军团的指挥官)没有得力的和有威信的参谋人员,那么我认为普鲁士人会被打败……如果第一仗以普鲁士人的大败而结束,那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奥地利人向柏林挺进。如果普鲁士获胜,它却没有力量渡过多瑙河,尤其是通过佩斯(注:今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向维也纳进攻。奥地利能够单独迫使普鲁士媾和,而普鲁士却不能单独迫使奥地利媾和。”可以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的这一看法与拿破仑三世英雄所见略同,这也是当时的普遍观点。

  拿破仑三世的如意算盘是当普鲁士被打败后他将能够从已被严重削弱的普鲁士身上榨取更多的利益。而老奸巨猾的俾斯麦一眼就看穿了拿破仑三世的心思,故意在会议中大谈普奥战争必将是残酷的而且是长期的,普军并没有必胜的把握,普鲁士只是认为现在打比拖下去要好,而他本人则很担忧未来两败俱伤的前景。拿破仑三世简直就要担心普鲁士不敢去打奥地利了,居然说:“对于普鲁士的扩大,我们没有反对意见(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2卷,第411页)”(2)。并且明确表示自己不会与奥地利结盟,不会“自己去紧靠着一个靶子站着([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130页)”(3)。

  英国的态度也很重要。英国一向奉行大陆均势政策,对于日益野心勃勃的法国越来越感到不安。在对欧洲大陆的总体局势做出评估后英国认为普鲁士的势力扩张尚不足以改变欧洲的均势,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普鲁士的扩张还可以对法国形成制约,这对英国是有利的。俾斯麦对英国的这种态度深感欣慰,慨然允诺与英国签订关税协定,降低了关税,以进一步巩固与这个由资本家控制的大国的“柏拉图式的友好感情”。

  此时的俄国刚刚镇压了波兰起义,整个国家是民穷财尽,根本就没有力量干涉普奥之间的冲突。而且俄国与英国、奥地利、法国的关系都很紧张,实在是不能再失去普鲁士这个唯一的朋友了。俾斯麦很快就得到俄国政府的保证,俄国将在普奥未来的冲突中保持善意中立。

  1861年意大利王国建国,但意大利的统一却还没有最后完成,主要是因为威尼斯地区还被奥地利占据。俾斯麦对这个潜在的盟友自然是不肯放过,竭力游说意大利与普鲁士结盟共同打击奥地利。但意大利却是个软骨头,宁愿多花点钱把威尼斯买回来也不愿意为了祖国的神圣领土流血流汗。没想到奥地利人却对自己的侵略所得看得很重,任意大利人怎么开价就是不卖。意大利人还是三心二意举棋不定,就连急于促成普奥开战的拿破仑三世都看不下去了,提出由法国保证意大利的安全,再加上俾斯麦答应给予1.2亿马克的援助意大利这才下定决心与普鲁士结盟。1866 年 4 月 8 日,普鲁士与意大利正式签订同盟条约,双方保证在对奥战争中不得单独媾和。

  但让俾斯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开战后不过两天12万装备精良的意军竟被8万奥军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溃不成军。意大利海军虽然斗志昂扬,并且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却在实力占优的情况下仍然可耻的输掉了海战。意大利在整个普奥战争中唯一的作用就是拖住了8万奥军,如果不是普军速战速决,使得这8万奥军来不及回援萨多瓦,那意大利连这点作用都起不到了。
  但这已是后话了,至此俾斯麦已经完成了彻底孤立奥地利的战略部署,而老大腐朽的奥地利竟然还浑然不觉,照样昏昏噩噩的过日子。俾斯麦决定动手了,故意制造事端,有意恶化与奥地利的关系,切入点当然就是他两年前故意安排下的荷尔斯泰因。
  1865年的最后两个月俾斯麦就开始故意制造摩擦,借口是“奥古斯滕堡公爵呆在荷尔斯泰因是同奥普对这些地区的共同主权不相容的([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 高年生、张连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第131页)”(4)。普鲁士派驻石勒苏益格的官员故意煽动奥古斯腾堡的支持者闹事,以此证明奥地利把他留在荷尔斯泰因是多么的不负责任。奥地利对于普鲁士横加干涉内政自然不满,作为对普鲁士的回应1866 年 1 月 23 日,奥地利驻荷尔斯坦因的总督批准在荷尔斯泰因的行政中心阿尔托纳举行一场支持奥古斯滕堡大公的群众集会。俾斯麦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把事情闹大的机会,三天后他向维也纳发去抗议照会,威胁要“终止两国政府的合作”,要“保留普鲁士政策的行动自由”。奥地利首相门斯多尔夫回答:别人不得干涉奥地利管理荷尔斯坦因的权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