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模块和立体化的角度&严谨的八卦精神)》
第2节

作者: 唐岛渔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学习相当于饥饿之下的进食,而行路实践则相当于进食之后的消化。没有实践的读书,就如同纸上谈兵,所有的理论只能是味同嚼蜡。

  司马迁的游历,壮哉,伟哉!
  这样的游历之后,司马迁的人生必将更加厚重,必将更加坚韧。
  日期:2016-10-19 06:52:16
  残忍的宫刑

  公元前99年,即武帝天汉二年,父亲遗言中提到的那本史书,司马迁已经开始写作到了第十个年头。
  这一年,汉武帝刘彻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匈奴,在主力部队没有斩获的情况下。李陵自请精兵五千,以寡敌众主动出击匈奴。不料,却遇到了匈奴主力。李陵在重重包围之下,力战而不能脱身,最后不得已而投降了匈奴。这件事情,很快传到了长安。
  汉武帝刘彻怒了,
  原因之一,投降本身,对古人是一件奇耻大辱;
  原因之二,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堂堂名将之后;
  原因之三,统帅李广利,是皇亲,也是当时皇帝最信任的统帅。

  这一年的汉武帝,57岁,已经过了古人的知天命之年。
  人岁数越大,越不容许失败,尤其是耻辱性的失败。因为,人的岁数越大,就越输不起。因为一旦铩羽,属于自己翻盘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自然规律面前,英明神武的汉武帝刘彻,也不过是一位年迈的老人而已。汉武帝眼睛里面闪现的,是年轻时代一幕幕英雄了得的画面,匈奴在背景板上痛彻心扉地惨叫。他想到了卫青,霍去病,想到了李广……然而今天的李广利,路博德们无功而返,尤其是李广的后人李陵,居然能够叛变投敌……此时此刻,年老的汉武帝一定是痛彻心扉的。

  朝臣众口一词,要求给李陵重罪。
  然而汉武帝环视朝堂之上,看到了官微言轻,平时也极少发言的司马迁。历史在很多时候都是偶然,这一次也不例外。破天荒地,刘彻要求司马迁来发言。

  司马迁认为,李陵可能是诈降,而实际是心向大汉的。司马迁在后来的《报任安书》中曾经提到这件事,他的初衷只是想做一名好臣子,上能宽慰皇帝,下能保全李陵。这当然符合一般正常人的想法,然而,却不符合皇帝对一名合格政客的要求。
  司马迁的准备显然是不充分的,最起码,他没有揣摩皇帝的想法,也没有顾及皇帝的忌讳。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司马迁甚至不是李陵的朋友,他这样做,真真切切只是仗义执言,为了保全一位名门之后的名节和其全家性命。
  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这次司马迁的发言,都算是一次意外。
  日期:2016-10-19 06:54:58
  残忍的宫刑(二)

  发怒的汉武帝,听完司马迁的发言,怒气值瞬间爆表。
  司马迁不知道,不管李陵是否诈降,这场仗都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军事失败;司马迁更加不知道,替李陵开脱,等于在给李广利难看。给李广利难看,就是打脸汉武帝,这打脸啪啪作响。
  李广利,汉武帝后期的外战名将。
  李广利的上位,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裙带。
  西汉的人才选拔制度不够完善,所以人才选拔的路径也不一而足。常见的有,察举制(也就是举孝廉),赀(zi)选制(以钱捐官),任子制(选拔官员子弟),太学选拔,皇帝征召等等。其中的皇帝征召,是官员提拔最快的一条路径,可谓一步登天。
  皇帝征召,汉武帝是尝到过甜头的。
  比如卫青的上位,是因为皇帝的宠妃是卫子夫,而卫青又是卫子夫的哥哥;
  比如霍去病的上位,是因为皇帝当时的爱将是卫青,而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

  卫青,霍去病对匈奴的战争胜多负少,成为汉武一朝的军人榜样。
  所以,皇帝用人之际,出于惯性思维,一定想复制当年的辉煌。
  按照卫青霍去病第一定理,
  已知皇帝的宠妃是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兄长是李广利,则李广利和李广利的亲戚一定能够为刘彻分忧解难。
  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成为贰师将军;
  李夫人的二哥李延年成为宫廷音乐家;
  李夫人的三哥李季成为宫廷皇帝近臣
  经验主义害死人。

  事实证明,李广利这个人作为统帅,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
  从公元前104年开始,李广利两征大宛,三征匈奴,劳民伤财不说,军功也是杀人一万,自损一万五。不仅如此,李广利在公元前90年最后一次征匈奴失败之后,居然投降了匈奴。更加极品的是,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9年,投降匈奴的李广利,又因为另外一个汉奸(卫律,匈籍汉裔,先于李广利降匈奴)的诬陷,被匈奴的单于处死。从而,结束了其奇葩的一生。
  然而, 人不可能穿越未来。公元前99年的李广利,还是皇帝亲自提拔而刚刚大破大宛的李广利。虽然朝臣对这个人的能力颇有微词,但是还没有谁敢在皇帝面前直言。
  司马迁的发言,为自己招祸。皇帝盛怒之下,要求按《汉律》给司马迁治罪。
  按照《汉律》,司马迁的刑罚是死刑。
  汉代的死刑,其实是可以免除的。其一,如果有前朝皇帝御赐的丹书铁劵,可免死。但,这个就比较难为司马迁了;其二,如果花五十万钱(大概相当于人民币3000万)作为保释金,可免死。然而,司马迁只是一个普通官吏,断然拿不出如此多的钱;其三,只有最后一个选择,接受残酷的宫刑。
  宫刑,意味着需要丧失作为男人的基本自尊,而苟活于世。
  但,司马迁别无选择。
  日期:2016-10-19 07:07:41
  更正一下……。卫律,匈籍汉裔……。应为卫律,匈裔汉朝人……。
  卫律是出生在汉朝的,已经归顺汉朝的胡人,后投降匈奴
  日期:2016-10-19 21:12:22

  伟大的史记(一)
  司马迁的内心,一定是痛苦到极点的。
  痛苦到极点的司马迁,想到了一句话。这句话流传到现在,哪怕是个文化水平一般的普通人,也能脱口而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是的,求死太容易了。古代人的气节很重,“士“可以为保全名节而慷慨赴死,春秋战国可以有二桃杀三士,至今我们也知道士为知己者死。然而,死对于司马迁来说,又太难了。
  司马迁想到了自己二十岁之前熟读儒家经典;想到了自己二十岁开始,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来周游天下;想到了父亲临终前对自己讲的祖宗遗训,国家责任;也想到了自己那部,已经写了十年,业已定名为《史记》的还有很多年才可以完成的巨著。
  司马迁知道,轻易赴死,世界上只会少一个太史令,而多了一个死士。艰难求存,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本可能流传千古的煌煌巨著。
  然而,即便接受宫刑,若想求生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运气。
  古代,接受宫刑者,死亡率接近十之七八。谁知道,司马迁到底是不是能够活下来的那个幸运儿。稍有差池,后续的中国历史将会被改写的面目全非。更加痛苦的是宫刑之后,在蚕室(密闭的房间,宫刑之后恢复的专用词)的恢复过程,那种钻心之痛作为男人是可以想象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