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28节

作者: Wubeif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07 22:16:00
  本生皇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创造性的模糊。一个人当然不能有两个爹,但确实可以说有一个爹,一个原生爹,二婚家庭不就是这样么。“本生”二字既达到了将兴献帝提升为皇考的目的,又避免了把孝宗改为皇伯考,嘉靖和朝臣们之间总算暂时歇下来了。礼部的软弱,让尚书汪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皇帝不喜欢他,因为他屡次提出与皇帝不同的意见,其他官员也意见很大,因为他无法像他的前任毛澄一样坚守阵地,基本上是丢盔弃甲。两面不是人的汪俊只好上疏求去,嘉靖把他骂了一通,给罢免了,并且打算让议礼派的席书来做礼部尚书。

  战斗失利之后,恨得牙根痒痒的朝臣们开始找原因,找来找去,就找到了那几个惹祸精,自然是张璁等人。要不是这几只搅屎棍,哪至于议礼之事沉寂了将近一年之后又重新冒出来,把皇帝胃口越吊越高,还把杨廷和、汪俊都给弄退休了。这下好了,皇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孝宗眼看就要正式绝嗣,这让心心念念孝宗恩德的大臣们实在是难以接受。孝宗的可爱与可敬,在正德和嘉靖两位陛下的对照之下,越发让人怀念,如果孝宗可以复活,那我想当时的朝臣们将义无反顾地选择背叛嘉靖。

  要对张璁等人发泄,怎么发泄呢?首先就是让这些人消失在眼前,你不是想借着这机会重新回北京拿北京户口吗?就不让你得逞。首先要拦住席书,他要是做了礼部尚书,岂非是引狼入室,以后六部再难统一行动。于是户部侍郎胡瓒牵头上疏说:“现在大礼的事情已经尘埃落定了,席书这个人本身就是在江淮督办赈灾事宜,关系老百姓的性命,就不要让他再进京了。”,嘉靖想想,确实,赈灾不是小事,何况我爹已经是我爹了嘛,他们来也没啥意义。于是,嘉靖居然被忽悠住了,下诏让他们仨都别来了。

  这时张璁和桂萼正一路春风、满心欢喜地到了凤阳,处处春暖花开,日子是多么美好。岂料正欢天喜地之时,嘉靖猛地给他们一人泼了一盆冷水。张璁对于孝宗没有恶感,他吃饱了撑的非要孝宗绝嗣?兴献王上辈子又不是张璁的老公,张璁何苦为他争取什么名分地位?说白了,张璁就是为了借此上位而已。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那前面的一切努力都是屁。给别人父子争名分,争到自己守着南京养老,简直是见了鬼。

  日期:2016-12-08 17:32:20
  关键时刻就看出来人才和蠢材的区别了。一般人接到这样的诏书也就只有灰溜溜地回南京,无法可想了。
  张璁和桂萼不是一般人,他们既然豁出去了,就没有回头路,如果真回南京,皇帝陛下是不会天天惦记着他俩的,庞大的官僚系统有一万种办法让他们活得凄惨无比,让南京变成他们的炼狱。
  想到以后被人天天扔白菜鸡蛋的日子,张璁和桂萼心里就发抖,所以干脆把心一横,继续上疏,非要嘉靖回心转意不可。

  张璁和桂萼的上疏很有水平,直指要害,其主要目的就是完全打破朝臣和嘉靖之间好不容易寻找的这种创造性的模糊,把事情变成非黑即白,非你即我。张璁等首先说:“你被坑了!你又要称献皇帝为皇考,又要称孝宗为皇考,世界上哪有人有俩皇考?孝宗如果地下有灵能高兴吗?献皇帝地下有灵能高兴吗?你自己同时管俩人叫爹你能安心吗?”
  又说:“我们知道“本生”这俩字绝对不是皇上的圣裁,而是礼部官员的阴谋!皇上一时不察,还以为“本生”是表示你跟献皇帝更亲近的意思,殊不知,这正是那帮货用来说明你和献皇帝不是正式父子。一定要赶紧把“本生”二字去掉才行啊,如果不这样做,献皇帝这个皇考其实就和皇叔考没什么两样。”
  奏疏一上,嘉靖顿时改了主意,一股子被蒙骗的愤怒和屈辱涌上心头,心说原来礼部这帮人打的是这个主意,原生爹的意思竟然不是正式爹,那我还高兴个屁。于是立即下诏让张桂二人继续进京。
  日期:2016-12-08 18:49:53
  如果说张璁在正德十六年七月的第一次上疏还是为嘉靖打抱不平,看不惯朝臣们的所作所为,那张璁从嘉靖三年正月开始的几次奏疏就明摆着是为了从大礼议事件中攫取政治利益了。
  张璁三次上疏,一次比一次激进,每次都把刚要平息的争论给重新挑动起来,让嘉靖对朝臣们产生新的不满。大礼议的波澜被张璁、桂萼的三次上疏越挑越大。
  朝臣们简直要气疯了,我们容易吗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这么个聪明宝贝给胡弄住了,死了我们多少脑细胞,费了我们多少口舌。满以为就这么胡弄过去了,原生爹和正式爹和平共处了,结果这几个烂人又把事给搅和坏了。
  出离愤怒的朝臣们决定不动口,要动手了。皇帝我们不敢把他怎么样,你们几个小蚂蚱,还打算蹦跶过秋后吗。关于朝臣们的愤怒,历史有不同的记载。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继任首辅的蒋冕出离愤怒,上疏抗议,说 “你这样的作为孝宗不安、武宗不安、献皇帝不安,恐怕就连你自己也不能心安。你允许汪俊退休,又急召张璁等人进京,天下人都被你惊呆了。当初你让我们廷议给献皇帝在奉先殿旁边建庙祭祀,天气本来好好地,却突然变成阴天,到晚上就狂风大作。上天这样的示警,你还打算继续顽固下去吗?”
  嘉靖看完非常不高兴,但对首辅一定要给面子,所以只好软语回复。
  日期:2016-12-08 19:16:35
  蒋冕后面的言论就彪悍到飞起了,他当着嘉靖的面发飙,说:“二人若来,必扑杀之”。也就是说,蒋冕跟嘉靖挑明了说:“这俩人要是来,一定要扑杀他们。”

  扑杀最早是指把人装在袋子里,从高处扔下摔死。到这里扑杀的意思其实就成了群殴致死。正统年间马顺的死就是扑杀,被一群大臣们给拳打脚踢给活活打死了。
  《本末》的记载让我们看起来觉得很是刺激,一个大臣居然敢当着皇帝的面威胁说要群殴其他大臣,并且要打死为止。这样的言论已经不是君前失仪这么简单了。
  《本末》接下来描述嘉靖的举动,“帝不问,而遣人趋使速来。”,嘉靖居然没有计较,只是私下叫人赶紧给张璁等人通风报信,告诉张璁等人速速赴京,以免夜长梦多,在半道上被人给做了。
  《明实录世宗实录》全文记载了蒋冕的奏疏,与《本末》记载无异,只不过更为详细,但《实录》并没有记载后面蒋冕这样凌厉的话语。

  《明史:张璁传》则是说等张、桂二人五月到北京后又再次上疏挑事,还一写就是七件事,于是”众汹汹,欲扑杀之。”,朝臣群情激愤,要联手干掉这俩人。
  日期:2016-12-08 20:49:51
  三份记载看下来,《实录》从头到尾没有提过朝臣们要扑杀张璁、桂萼。但《实录》本来就是以文本性的东西为基础,一般只收录有明确文本记载的事件,所以《实录》有非常详细的奏章、诏书、律令等,但一般不记载人物口头对话,更不发挥主观联想去补齐人物间的对话。这与历代官修历史、私修历史、私人笔记等是有显著区别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