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26节

作者: Wubeif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既然朝臣们不愿意放弃抗争,而嘉靖也绝对不会放弃维权,那更激烈抗争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一旦抗争激化,作为首辅的杨廷和要么选择站在朝臣们一边对抗皇帝,要么选择站在皇帝一边压制群臣,没有第三个选项。他没有不选边的权利,如果他不选边,那将同时成为朝臣和皇帝攻击的对象,指责他作为首辅竟然坐视君臣不和,这样的罪名太大。而无论选择站在哪边,杨廷和的下场都会非常难看。

  日期:2016-12-06 11:58:36
  选择站在朝臣们一边对于此时的杨廷和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即位三年的嘉靖已经坐稳了皇帝的位子,在这三年里,嘉靖对于杨廷和的不满日积月累,原因当然很多,但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专断的帝王对于妨碍自己专权的大臣那种天生的反感和猜忌,这是体制所决定的。三年交道打下来,杨廷和对于这位陛下的顽固和专权也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作为饱读史书的士大夫领袖,当然深知登高跌重的道理。像他这样担任首辅掌权多年,又有所谓拥立之功的大臣,已经犯了人主的大忌。随着嘉靖为君日久,杨廷和本来就必须抓紧考虑如何谦退自保了。如果在此时再与朝臣站在一起激烈对抗皇帝,顷刻间就会把自己的退路堵死,到时候他再想体面退休安享晚年,恐怕就很困难了。

  而站在皇帝一边对于杨廷和来说同样是个不堪的选择。前面也提到过,明代士大夫们对于站在士大夫主流意见对立面的人从来都是口诛笔伐,必欲搞臭你而后快的,如果作为士大夫领袖的首辅居然敢公开或者暗中向皇帝输诚,那无疑就是士大夫的叛徒,这首辅根本别想干下去,干不下去也就罢了,名声还得臭了。这里举一个数十年以后发生的事情作为例子。

  万历年间,群臣纷纷扰扰所讨论的头等大事是“国本”,也就是皇太子问题。万历本人想立宠妃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而朝臣们坚持依照祖宗成法要立皇长子朱常洛,双方为此激烈交锋。“国本之争”旷日持久,双方互不退让,也成为导致神宗怠政的主因之一。两方面你来我往争斗到了万历十九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由于早前万历答应了要在万历十九年举办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的仪式,群臣上疏催促万历赶紧兑现承诺,举行这个仪式。当时的首辅申时行正在休假,所以次辅许国出于对首辅的尊敬,也因为申时行一贯和群臣的意见一致,反对立福王,所以许国就仍然把申时行的名字列在了群臣奏疏的第一位。申时行知道以后,居然就赶紧上了一道密折给万历,说:“臣正在休假,不知道有这事。册立皇太子的事,陛下你已经有了主意,只需要圣裁独断就行了,不要因为小臣妨碍国家的大典。”,等于暗地里向皇帝输诚示好。

  日期:2016-12-06 17:27:01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所谓密折从来不密。消息泄露,群臣大哗。科道官立即群起弹劾申时行说他首鼠两端,明着同意士大夫的意见,暗地里却邀好皇帝。自此,申时行这首辅就当到了头,在群臣汹涌的议论之下,他也没脸再做首辅,只好上疏辞官回家。
  这件事实际可以告诉我们,在明代,如果首辅想邀好皇帝,而与士大夫们意见相反,尤其是违背祖宗成法去邀得皇帝的恩宠,那必然要在朝野公论中声名扫地,这首辅也就做到头了。皇帝给你保驾也不好使,一个人除了老板喜欢,所有同事和下属都不喜欢,这活还能干吗?更何况,杨廷和是有政治操守和政治理想的人,绝非严嵩这样只为名利的人可比,让他违背自己的本心去改口支持嘉靖,也绝不可能。所以,杨廷和左右都不能选,但也不能不选,除了主动辞职,避开正面抗争,还有别的办法么?

  到这里,可能还是可以说他是因为倦怠。既然没得选,那我就烦透了,就不选了嘛。为什么我不同意说他是因为倦怠而返乡的呢?因为后面所发生的那场激烈抗争与他脱不开干系。如果杨廷和真的是倦怠归乡,彻底放手不管大礼议之事,那后面这场抗争就不会有他的影子。前面我总结过杨廷和的两个特长,一个是政治手段远超同侪,还有一个就是懂得妥协和退让。这次的辞职,不过是杨廷和玩的最后一次政治手腕,可谓是一箭三雕,第一,在嘉靖权力日益稳固,而嘉靖本人对他又日益不满的背景下,适时而退,不恋栈权位,避免重蹈前代权臣不得善终的覆辙;第二,通过辞职公开表明与士大夫们站在一起的态度,表明反对嘉靖议礼的立场,维护了自己一贯的政治理想,也守住了自己的政治底线和政治名誉;第三,在与皇帝爆发更大冲突之前退居幕后,避免艰难而无益的选边站,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通过朝中的故旧亲信继续发挥自己的影响。所以,杨廷和这一招实在是非常高明的,而不仅仅是因为倦怠而做出的随性之举。

  日期:2016-12-06 20:54:16
  杨廷和的离去是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巧合。嘉靖三年二月杨廷和离去,而这一年正好是甲申年,120年后的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大明灭亡。
  可以说杨廷和的离去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一个悲剧性时代的开始,大明国祚至此已经过半,开始长达120年的沉沦。从嘉靖开始的历代大明天子,几乎每一位都往大明已经日渐沉重的身躯又重重踩上了一脚。
  120年间,只有短暂的隆庆时代和张居正时代让人看到了一线曙光,但很快就泯灭并陷入更为深沉的黑暗。漫长而层出不穷的各类斗争是这120年的主线,皇帝与朝臣、内阁与部院科道、首辅与次辅、士大夫与宦官、士大夫与士大夫,大明与后金、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大明内外几乎陷入了无休止的各种斗争。

  杨廷和与他所代表的那种斗而不破的精神和气质在此后渐渐绝迹,理智的妥协和退让不再被赞赏,要么无底线的迎合,要么无上线地反对,撕破脸的各种斗争不断上演,最终也耗尽了大明的元气。
  日期:2016-12-07 00:39:31
  杨廷和的辞职报告刚打上去,嘉靖顺水推舟,同意了。两个政治高手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上演再三请辞的戏码,心照不宣地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东西。
  杨廷和的离去让朝臣们顿觉失去了主心骨,但事情却仍然要做。其他人可以不管这事,礼部尚书汪俊却没办法不管,因为所有关于礼的事情都是他的本职工作,嘉靖让朝臣们讨论张璁、桂萼的上疏,汪俊就必须组织讨论。内阁没了主心骨,部院大臣们只好自己抱团取暖。于是,以吏部尚书乔宇为首,六部九卿再次联名上疏,把礼部组织讨论的结论给呈递上去,说:“皇明祖训说的兄终弟及,说的自然是同胞兄弟,武宗是你的亲哥哥,你是他的亲弟弟。陛下你认孝宗为爹,不仅仅是为了给孝宗继嗣,不让他绝后,也是因为武宗都把天下交给你了,你难道就忍心不继承他这一宗的法统吗?”

  这次大臣们的上疏已经近乎直白,也不跟你扯太多祖宗成法,天地大典之类的大道理,就问你好意思不好意思。朝臣们的潜台词大概就是说:你即位是根据皇明祖训说的“兄终弟及”,这个兄弟自然是说亲弟弟,没听说过大街上随便认一个弟弟就拉过来继承皇位的。你既然接受了武宗交给你的皇位,那你就是武宗的亲弟弟,如果不认这事,你怎么好意思?俗话说拿人的手短,你把天下都拿过来了,手怎么就不短呢?另一层意思是说,早知道你不认武宗这个亲哥哥,鬼才想让你来继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