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23节

作者: Wubeif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04 22:17:14
  一次武宗大概实在无聊透顶了,想学习武松,要抓老虎玩。毕竟他还没疯,知道老虎可不会管什么万岁千岁,在它眼里都是一百多斤肉。所以武宗自己还不敢上前,想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好吃好喝好睡的养着钱宁,关键时刻不得你上场么。于是让钱宁去抓,钱宁当场就傻了,开什么玩笑,我要能抓老虎还在这混,早上梁山当山大王了。我前面说过,钱宁这个人就是四个字,酒色财气,床笫秘戏他在行,打虎就实在是为难他了。所以快要吓哭的钱宁始终畏缩不前,任武宗怎么说都不去。老虎可不管那么多,看见一群人围着他,而且意图看着不大良好,遂决定先发制人。这只老虎的智商大约是虎界的翘楚,看准了朱厚照是老大,所以擒贼先擒王,直奔着朱厚照而去。我估摸着是朱厚照吆喝钱宁,太吵了,把老虎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武宗撒腿就跑,但人要是能跑得过老虎就见了鬼了,眼看危机时刻,江彬大喊一声,跳入场中,舍身拦虎,武宗才算转危为安。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汉元帝的冯婕妤为元帝拦熊的旧事,汉元帝从此加倍敬爱冯婕妤。而江彬也一样,就这一舍身,关键时刻就看出来谁靠谱了,武宗从此越发喜爱江彬,而对于畏畏缩缩,看见老虎都要尿裤子的钱宁越发不喜。

  但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他俩毕竟是睡过很多天的,武宗一时也没有怎么着钱宁。但钱宁却心内不自安,加上看见武宗都快30了也没有子嗣,这江山说不定将来是谁的。为了保住自己的无边富贵,钱宁自作聪明地开始勾搭宁王,且交往甚深。宁王叛乱之后,钱宁结交宁王的那点破事当即被江彬举报,朱厚照大怒,随即将他全家拘禁,南巡回京之后又抄了钱宁的家。只不过还没来得及正式处置他,武宗自己就先见了阎王。所以武宗驾崩的时候,钱宁已经是阶下囚,死老虎了。

  江彬则不然,江彬神气活现地率领着数万边军一路陪着武宗下江南,所到之处可以说是威风无两。威风到了什么地步呢,史载 “成国公朱辅为长跪,魏国公徐鹏举及公卿大臣皆侧足事之。”,也是就是成国公朱辅看见江彬要长跪,长跪是古人的一种礼节,简单来说就是双腿跪着,但是腰身挺直,而不是把屁股坐在腿上,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侧足事之”其实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也就是两人当着面,一方出于畏惧或者为了表示尊敬,不敢直立正对,而是双脚斜站着,稍微侧身以对,显着那么谦恭。这里无论是长跪还是侧足都是表示两位国公对于江彬所刻意表现出来的尊敬和畏惧。现在我们已经很少看到有人会这样了,即便是面对总统,我也不会长跪或者侧足。

  日期:2016-12-05 00:53:03

  插播一小节背景材料,仅供有兴趣的朋友看看,没兴趣可以跳过这两更。
  ————
  明代的国公是一等公爵,属于外姓大臣所能得到的最高爵位,一般都允许不降等世袭,类似清朝所谓的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有明一代都是立有重大军工才能封国公(除了最后一位),所以国公的数量十分稀少,和宋代一堆士大夫被封国公有显著区别。因此,绝大多数国公受封都集中在开国和靖难两个时期,承平年代想立下重大军工实在困难,永乐之后封的国公寥寥无几。国公本来就稀少,能够排除一系列天灾人祸、艰难险阻,成功世袭到正德年间的国公更是比熊猫还金贵。这里就稍微说一下国公们是怎么炼成的,看看活到正德朝的国公家有多不容易。

  朱元璋时期封的公爵,除去追封的(实际并不能世袭公爵),总共有9家,其中6家是开国初年封的,也就是常说的开国六公爵,其他3家是稍后封的。之所以用“家”来形容,是因为有的国公称号在爵位传承的过程中变了。比如说鄂国公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承袭爵位之后就改封为郑国公,常茂无子,他的弟弟袭爵之后又改为开国公,虽然前后三个名号,但实际都是承袭常遇春而来,只算1家。常遇春死得太早(洪武二年),开国后正式封的实际上是他的儿子常茂,郑国公。

  开国六公爵的地位理论上是最为尊贵的,所以这六个国公的称号与其他国公都不同,依次是“韩、魏、曹、宋、卫、郑”,所采用的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有影响的古国名。韩和魏大家比较熟悉,其他几个稍微不是那么出名,以上六国中“韩、魏、曹、卫、郑”都是周天子的本家,也就是 “姬”
  姓,比如韩国是“姬姓,韩氏”,所以属于周的后裔,不管实际是否强大,但地位无疑尊贵。古代姓和氏的分别这里就不展开说了。而宋则是商的直系后裔,是周灭商之后遵照中国古礼“二王三恪”,给商的后裔分封一块土地用来承继商的宗庙祭祀的。宋就是周朝的“二王三恪”之一。所以,宋作为商的后裔,地位也同样尊贵。用这些称号来封给这开国六公爵是很有讲究的,古人做事那是一点也不能马虎。

  这里再提一句,从汉代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头等强国的国名被视作最为尊贵的称号,一般被冠给地位最高、最亲信的亲王,而其中往往尤以“秦、晋、齐、楚”等为最高。除了以上四国都是一时之霸外,其实也有非常现实的考量。在藩王需要之国的时代,封晋王一般就要去晋地为王,秦晋齐楚都是要害之地,地域广大,地理位置重要至极,所以必须以地位高且亲近的亲王镇守。隋唐之后虽然渐渐地没有了藩王镇守一地的规矩,但名号的尊贵还是保留了下来。等到朱元璋复古,大封儿子们为王的时候,除了太子朱标之外,二儿子和三儿子分别封为秦王、晋王,而之所以四子朱棣获封燕王,而不是什么楚王、齐王,也是因为时代改变了。明朝早期边患主要就是蒙古,防范北部边患,最重要的三个地方就是秦地(陕西一带)、晋地(山西一带)和燕地(河北一带),而周地(河南开封一带)作为燕云之地的后盾封给了五子,齐楚倒反而不那么重要,不需年长的儿子镇守了。

  以上几个大国的称号在明初已经给了朱元璋的皇子们,所以开国六国公的称号已经算是非常尊贵了。与这六个国公相比,其他国公们起码在名头上就稍微差了点行市了。这也算一点周边趣闻吧。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所谓谋反案发,也就是后世所称的洪武四大案的第一案:“胡惟庸案”,朱元璋借此大肆诛杀旧臣,前后长达十年,牵连进去两家开国公爵,分别是排名第一的韩国公李善长本人,和排名第五的卫国公邓愈之子,已改封为申国公的邓镇,谋反吗那当然本人被杀之外,爵位也就被剥夺了。
  洪武二十六年,凉国公蓝玉被人告发谋反,由此兴起洪武四大案中的最后一案:“蓝玉案”,牵连致死之人达到一万余人,饶进去凉国公、常遇春之子常升的开国公两家。
  日期:2016-12-05 01:15:35
  洪武二十七年,颖国公傅友德因细故与两个儿子一起被朱元璋逼杀,全家流放,爵位自然也就没了。傅友德之死很离奇,所以稍微说一下。蓝玉在洪武二十六年被杀之后,冤狱大兴,已经被“胡惟庸案”扫了一遍的大明开国功臣们又像被篦子给细细地篦了一遍,所剩无几。劫后余生的少数开国功臣们越发胆战心惊,其心里也大概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十分不乐观。朱元璋摆明了是在有计划地诛杀功臣,与你本人是否犯罪关系不大。是人都想活,傅友德自然也不想死,因此也动了点脑筋。他知道自己作为开国功臣,功劳极大,威望又高,这些在年老的朱元璋看来都是刺,说不定哪天就要拔去。傅友德应该也是读过一些史书的,因此在洪武二十五年就向前辈高人学习,提出要朱元璋给他赏赐千亩良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