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16节

作者: Wubeif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1-28 20:28:33
  其实七月份武宗要跑去宣府的事情就已经有风闻了,张钦当时就上了道奏疏,劝阻武宗不要乱动。但是真等武宗到了昌平,发了诏命过来,张钦还是擦了好几遍眼睛才敢相信。张钦知道兹事体大,绝对不能让这位祖宗出去,要是出关后碰到任何问题,他张钦就成了千古罪人。于是他命令孙玺闭关,不准放任何人出去。镇守太监刘嵩打算去昌平觐见武宗,也被张钦阻拦,说反正抗命是死,打开关门要是发生土木堡一样的事变我们还是个死,那不如就闭关抗命而死,死得其所。武宗见居庸关二位镇守都没来,只好派使者传召。召孙玺,孙玺说御史在这,我不敢擅离职守。召刘嵩,刘嵩跟张钦讨饶说:“我只是皇上的家奴,皇上召我,我可不敢不去。”,张钦仍然阻拦不让去,并且抱着柄宝剑坐在关门下面,说谁敢说开关门,我就斩了谁。刘嵩也去不成了。

  要说张钦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抗命是死罪,所以赶紧上疏对要求出关的武宗一行人等说:“天子一举一动都关乎社稷,皇上如果要出关,要么就是御驾亲征去荡平虏寇,那样就要颁布明诏,并且举行大朝议。如果是不得已要出关,那也应该选定日期,戒严清道,并且由百官跟随护卫。现在我既没有接到诏命说皇上要御驾亲征,也没有接到命令说要戒严清道,百官更是半个未见。就你们几个人轻装简从的偷偷摸摸跑来要出关,我怎么看怎么不靠谱。如果是有奸人冒用皇上的名号要跑出去,把胡人给引进来,这就有大麻烦了,社稷都要倾覆。我的责任就是镇守边关,所以陛下的这个诏命我万死也不敢尊奉。”

  日期:2016-11-28 20:53:04
  张钦明知道要出关的就是武宗,诏命也是如假包换,但他就是不认。只说万一是贼人偷了陛下的诏命来骗开关门,把胡人给引进关来,那大明的社稷就危险了。所以张钦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就是不听命。于是武宗一行就死活出不去这居庸关。这边厢武宗被张钦阻拦,那边厢北京已经炸开了锅,睡了一觉,皇帝不见了,传来消息居然跑出了京城,还打算出居庸关,这如何了得。因此朝臣们接连上疏,要求武宗以社稷为重,赶紧回銮。武宗一概不理会,但是张钦死活就是不开关,说破了天去他也就是一句话,这里头有诈,这关不能开。武宗等人赖到八月初六,在外头喝了好些天的风,武宗觉得实在是拿张钦没法子,又被朝臣们的上疏催得烦不胜烦,心说总不能在外一直喝风,只好回銮,但仍然不进城,而是停在了京郊的御马房。朝臣们继续轮番上疏求武宗赶紧回城,再赖了几日,在大臣们无休止的催促下,武宗于八月十三很不情愿地回到了豹房。大臣们松了一口气,大学士粱储等人第二天就上疏说,皇上你回来了真是太好了,大家可以安心了。

  岂料,粱储虽然很老,但还是太幼稚了。武宗的玩心是一个小小的张钦就挡得住的吗?一次失败的宣府之旅只会让他对去宣府有更大的兴趣。
  日期:2016-11-28 22:48:06
  八月十三回到北京,八月二十八朱厚照又跑了。这次武宗是做好充分事前准备的,边跑边打听清楚张钦的行踪。前面说过张钦是在巡视,既然巡视就不可能一直待在居庸关门。武宗再次微服从德胜门出发,这次学乖了,夜晚就住在了放羊的百姓家,以免打草惊蛇。到了白天,就赶紧打听清楚张钦在不在关门,一听说张钦离开关门巡视他处了,武宗一行立刻疾驰闯关,孙玺和刘嵩就是给他们二百个胆子也不敢阻拦。

  于是,武宗终于成功闯出了居庸关,往宣府去了。整个过程之惊心动魄,简直可以拍一部“武宗出关记”的电影。刚一出关,武宗就命太监谷大用把守关门,“令勿纵出”,命他不要放任何人出关。这下好了,张钦和朝臣们就算追过来也没用了。就这样,武宗是困龙入海,可以在宣府恣意放纵了。首先,他就史无前例地给自己封了个官。这个官不算特别大,但很威武,因为它就叫“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这个官我来拆解一下,它的差遣是“总兵官”,称号是“威武大将军”,职权是“总督军务”,很详细很分明。

  然后朱厚照就顶着这个名头在正德十二年的十月跟屡次侵犯明朝边境的小王子打了一仗,史称“应州大捷”。小王子到底是谁不重要,只要知道他是蒙古鞑靼部的首领就行了。这次的战绩,《明史:武宗毅皇帝本纪》压根没写,《明实录武宗实录》倒是记载了,是斩敌首十六级,明军死亡五十二人,重伤五百六十三人,然后实录加了句 “乘舆几陷”。杀了十六人,自己死了五十多,重伤五百多,最重要的是还差点把武宗自己给折进去。这样的记载差点就没直接说武宗大败而归了。

  日期:2016-11-28 23:08:31
  这里稍微花点笔墨分析一下这次战役,因为对此战存有不少的错误理解和争论。在《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下,不少人认定这个是数字是明朝官方出于不认同武宗的胡乱作为而故意篡改的数据,所以让读者觉得武宗是一个被历史所埋没的热血皇帝、军事家。
  首先,《明朝那些事儿》所描绘的战争过程基本上来源于《实录》,再加上一些艺术加工,来源于历史,但是高于历史。明月自己也说了,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很少,翻遍史料也找不出太具体的战争经过,实录的记载已经是最为详细的了,确实如此。抛开一些艺术化的加工不谈,就说最后这个史料所记载的伤亡数字是否准确。当年明月的说法是这个数字是假的,主要有两个漏洞,第一,十万人的规模,大战一天,不可能只有这么点损伤,第二,史料自己就明确记载了,“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也就是说以后鞑靼虽然每年都犯边,但不敢深入,以此证明鞑靼应该是被武宗打怕了,而杀死区区十五个人是绝对不可能让鞑靼害怕的,所以史料在伤亡数字上造假。

  第一个漏洞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明月首先有一点错误,就是这个大战,并非一天,而是前后五天。《明史》和《实录》的记载都是五天,而不是一天。《明史》载:“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
  丁未、辛亥都是干支记日,从丁未(初五)到辛亥(初九)刚好五天。那就要说了,打一天都不可能只死这么点人,打五天就更不可能了,这是绝对没错的。十万大军大战五日,不要说互相砍杀,就是跑步摔倒被后面踩死的都远远不止十五个。所以《实录》的数字看似很有问题。
  但是不是就说明《实录》造假呢?从《实录》记载这次战役的语气来看,我们可以断定记载的人对于武宗这次的行为没有好感,肯定是有故意贬损武宗的成分在。但是公然在战役数字上造假,并且造皇帝的假,却也未必就有人敢这么做。那到底是怎么回事?
  日期:2016-11-28 23:22:41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