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12节

作者: Wubeif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1-26 19:41:19
  第二天一早,尚不知情的朝臣们按计划朝见武宗,满打算皇帝要是不同意就跪请到底。岂料一进宫,就得知噩耗,晴天一个霹雳,把刘健等人炸得晕头转向。刘瑾安然无恙,司礼监倒来了个大换血。一夜之间,风云突变,本来认定明年的今天就是刘瑾的忌日,岂料刘瑾非但不会死,还一步登天,掌管了司礼监。刘健等人知道大势已去,无可奈何,震惊失望之下,立即上疏求去。
  刘健等人未必真想走,求去是高官们常用的手段,用以逼迫皇帝。我们看史书的时候不免担心,你老是辞职,万一皇帝真允准了,不是抓瞎了么。但事实通常不是这样的。我们中国历来是最讲究礼仪和面子的。皇帝登基要三请三辞,有名望的大臣们辞职按照惯例也是要三、四次固请之后,皇帝才可以允许。这是皇帝对有德望的老臣的一种礼遇。当然我前面说的是“通常不是这样”。不通常的情况下就会这样了,而武宗绝对不是个通常的皇帝。

  刘健等人未必真不想干了,但武宗和刘瑾却真不想让他们干了。刘瑾等人可不想重蹈朝臣们昨天的覆辙。一夜之间就翻盘的事情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小人们从不讲究什么礼遇面子之类的。所以刘瑾等人根本不敢再等刘健辞职三四次,他们大力鼓动武宗就此允准,武宗也有点烦刘健他们老是直言犯谏,因此居然就真的马上允准刘健、谢迁辞职。朝臣们集体傻眼。
  辞职报告是刘、谢、李三人一起打的,以示内阁辅臣同进退,三个元老一起请辞,这起码在舆论上会给武宗造成巨大压力。结果武宗迅速批准刘谢二人退休归家,却单单把李东阳留个下来。从这一招看,武宗和刘瑾绝非昏庸之人,也绝不是把国事当作儿戏之人。武宗贪玩但绝对不蠢,性格跳脱的武宗自始至终都知道国政需要有人打理,只不过他自己不愿意去打理。李东阳想留下吗,我看九成不想。走了的人从此洒脱,留下的人从此悲催。

  日期:2016-11-26 22:16:58

  再更一次,盼多多回复
  -----------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描述李东阳的留任比较戏剧性,并且认为李东阳的留任有一些悲情英雄的色彩,是他希望有所作为,并留在朝廷对朝政进行补救。这大概是扭曲了李东阳的本意。
  刘健走后,李东阳任首辅,开始了自己的悲剧晚年,不但劳心劳力,还做了不少有损令名的事。在刘瑾掌权期间,李东阳确实通过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段做了很多补救,也向很多同僚伸出了援手,所作所为还是十分让人敬佩。

  但是李东阳并非像所说的那样是以一种悲情英雄的情怀,留在岗位上并且长达七年。李东阳的留任和此后长达七年的首辅任期实际上充满了无奈和不情愿。我们翻看李东阳的传记,在任首辅的七年间,李东阳上疏辞职的奏章有数十份之多,每一年李东阳都要打好几次辞职报告,以各种理由请求辞职,但武宗一律不允。李东阳在任首辅期间,下有次辅焦芳处处掣肘,上有刘瑾把持朝政,武宗对于他的劝谏几乎从来都是充耳不闻,这样的情形让李东阳早已心灰意冷,因此不断求去,并非主动并带点悲情英雄的色彩去试图匡扶社稷。要知道李东阳在正德元年就已经快60了,这样的年纪放在一般明朝人身上,墓地上的柏树恐怕都可以合抱了,他不想继续留着也完全情有可原。但武宗和刘瑾却一直不让他走。

  为什么李东阳一直想走却走不成呢?因为只有他这个人选最合武宗和刘瑾的意了。三个孝宗顾命元老里,刘健是两朝首辅,资历极高,正德元年就已经73岁。他是天顺四年的进士,也就是英宗时期的进士。他中进士的时候,多数正德朝的大臣还未出生,杨廷和还在吃奶。这样的老臣,又长期掌管枢机,位高权重,且为人敢言敢为,必欲置刘瑾于死地而后快。所以武宗和刘瑾都不能容忍也不敢让他在身边久留。谢迁为人原则性极强,行事有雷霆之风,虽然较刘健要资浅,但人家可是状元,这种名号是拿首辅都换不来的。谢迁对待刘瑾可以说也是毫不留情,屡屡犯言劝谏武宗,并和刘健都力主诛杀刘瑾,这样的人刘瑾和武宗也不敢留。

  唯独李东阳,资格也极老,他是天顺八年的进士,当年只有十八岁。人望高,是文坛的灵修。又有做事的才干,善为谋略,智虑深远,性格也通脱,和刘谢二人的风格大异。在正德元年的斗争中,李东阳从策略的角度出发,并不赞成刘谢二人过分逼迫武宗处置刘瑾,在诛杀刘瑾的建议中也看不到李东阳的身影。所以刘瑾对李东阳尚能容忍,武宗也要倚重李东阳的干才和威望打理国政。如此一来,刘谢二人求去被准许,李东阳却前后几十次辞职都被慰留。

  退休的刘谢两人都得享高寿,刘健九十四岁去世,谢迁八十二岁,不但熬死了死对头刘瑾,也熬死了武宗,两人都活到了嘉靖朝。留下来的李东阳抱病理政,在刘瑾用权时委屈求全,做了不少有伤清誉的事情,也曾热烈吹捧过刘瑾,这七年对李东阳来说绝对是煎熬。李东阳最终在正德七年成功辞职,并在正德十一年去世,享受六十九。虽然也算高寿,但作为三人当中最为通脱的人享寿最短,不能说没有任首辅这七年劳心劳力的影响。

  首辅如此,杨廷和的境况自然更加不堪。
  日期:2016-11-27 15:30:21

  说杨廷和的境况不堪倒并非说他在这几年里头仕途受阻潦倒,而是另有所指。杨廷和在正德五年刘瑾伏诛之前的作为究竟如何? 看《明史》杨廷和本传的记载看不出什么名堂来。杨廷和本传对杨廷和在刘瑾用权的四年时间里的所作所为轻轻一语带过:“廷和与东阳委曲其间,小有剂救而已。”
  也就是说杨廷和以及李东阳委曲求全,对国政只能偶尔稍作补救而已。这样的说法当然十分客气。并且杨廷和本传记载他在正德二年,在给武宗讲经筵的时候借机指斥佞幸,得罪了刘瑾,所以被刘瑾扔到南京去做吏部左侍郎。给人以杨廷和不畏刘瑾的一种印象。
  然而事实上,杨廷和到南京没多久,就在正德二年的五月被升为南京户部尚书,又过了没多久,在本年的十月就重新回到北京,并且进为文渊阁大学士。也就是说杨廷和在南京兜了一阵风,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非但没有贬官,反而从东阁大学士进为文渊阁大学士。在殿阁大学士的名号中,东阁大学士最低,文渊阁次低,所以文渊阁大学士比东阁大学士更尊。更重要的是,文渊阁大学士一般可以开始参与机务,而东阁大学士一般专门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敕命。正德三年,杨廷和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正德四年,加光禄大夫、柱国,迁任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并由文渊阁大学士再进为武英殿大学士。也就是说在刘瑾权势熏天的四年里杨廷和屡次加官进爵,正德二年,杨廷和的本官还是个詹事(三品),无加官,兼东阁大学士,专门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敕命。而到了正德四年,杨廷和的本官成了吏部尚书(正二品),加官为光禄大夫(从一品)、柱国(从一品),兼武英殿大学士,参与枢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