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骚的小姨子,文静的老婆,豪爽的岳父,善良的岳母,幸福在俄罗斯》
第1节

作者: 回不去的13年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作为已经在俄罗斯工作了10多年的心理学工作者,我想同大家共享一下我作为的倒插门洋女婿的生活经验,大家也可以同时学习如何的同岳父岳母相处,如何同爱人相处,如何同妻妹相处,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女婿,如何做一个称职的丈夫,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亲,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兄长,我作为心理工作者的一些对待家庭和婚姻情感的理念,以及我那心爱老婆的一些独特的生活见解。以下说的都是我的真实经历和亲身感受,跟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

  面对不经意间绝色妻妹的带给我的身体诱惑,我是如何化解的,我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跟大家共同探讨和分享。家庭是复杂的集合体,涵盖了很多的智慧,如何处理家庭关系中的各种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你的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需要智慧和策略,同时需要情商,在此,我把自己拿来解剖,给大家一起分享,当然大家可以把自己的困惑说出来,一起探讨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提升您的幸福指数。如果大家觉得很多细节不可信,大家就当笑话和故事会看吧,希望大家能从中吸收到一些维护家庭幸福的技巧和方法,也希望大家跟我一样的幸福快乐!

  我将采取连载的方式,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而且给出中肯定意见,也希望您能够砸砖,提醒我在生活中的失误,我将追求更加幸福的快乐生活!既然重新发帖子,那我就把我从小的生活方式给大家好好的分享一下,从头到脚,从小到大,都是真实的故事,曾经我将这个故事转给朋友过,他曾经引用过!如果大家有觉得是盗版,我愿意承担一切的责任,如有雷同,那就是借用我的故事,估计普天之下很难找出我一样经历的人了。

  这个故事很长,从我出生到求学,留学,定居国外都有详细的介绍,如果大家有耐心,可以听我慢慢的讲述!如果大家觉得我们家庭工作做的不够好,也欢迎您提意见,如果采纳,欢迎砸砖!
  首先我要介绍一下我的生活轨迹,让大家有个初步的了解:出身于重庆江津一个山区农民家,小学、中学都在家乡上学,大学误打误撞上了华西医科大学,误打误撞在网上认识俄罗斯妹妹,然后为了爱情,放弃工作,远赴俄罗斯莫斯科留学,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为了爱人留在俄罗斯工作,娶妻,生子的一些爱情和在俄罗斯的一些家庭趣闻,供大家分享。
  日期:2016-07-04 16:27:28
  我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1980年出生于重庆江津一个贫困的小山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育有三个儿女,我姐老大,我哥老二,老三自然当仁不让就是我了。父母没有什么文化,饱尝没有文化之苦,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辛苦一年到头,还只能靠稀饭过活,否则母亲说了,吃干饭,后半年全家就得饿肚子。在家里孩子都还小的时候,一家人起早贪黑,省吃俭用,虽然过得紧巴巴,日子也勉强能够过下去。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那时的流行赶场(赶集),我父母一个月会赶一次集,办完事情4就急匆匆的回家,由于没有钱,我父母从来没有给我们带过好吃的回来,所以父母赶集对我的儿时记忆没有什么激动的感觉。只有我同龄的邻居,那些家庭条件稍稍好一些的娃娃们,父母经常能给他们捎回来一个烧饼啊,一些饼干什么的,有时这些可恶家伙拿着这些零食来馋我,奶奶的,馋了我,还不给我吃,搞得我口水直流,偶尔这个家伙发点善心,就掰下指头大小的饼干递给我,我还得感恩戴德好几天。有时就羡慕人家有个好父母,我咱就没有轮上呢。

  我父母回来经常给我唠叨一件事情,“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他们有时看见乡干部倒掉的残羹冷炙都比自家吃的好,其实这些乡干部倒的也是一点汤汤水水了,但是油分好啊,很是羡慕他们的铁饭碗,羡慕他们过得那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不受风吹日晒之苦,旱涝保收,乡干部一个月的工资能顶上全家一年的收入,心里很不是滋味,经常有些唉声叹气。

  日期:2016-07-04 16:31:26
  我家的隔壁邻居是两个文丨革丨期间精神受了刺激的农民夫妇,生了三个儿女,他们的大儿子是可能勤奋好学,居然成了恢复高考之后他们村、乃至我们乡的第一个大学生,在当时大学生可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轰动了全乡,成了全乡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邻居的二女儿、三女儿后面也相继考上了中专,在当时的农村,一个穷的叮当响的疯子农民家庭,一家三个子女能够考上大学,中专,端上铁饭碗,成为全乡经常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我家乡的骄傲,要是有人问我家的路,就直接问三个铁饭碗儿女的疯子家,可以说在当地方圆几十公里之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响当当的任务,都他们三兄妹都报以敬佩之情,可惜天妒英才,不到40岁,这个我家乡的第一个大学生死于癌症。

  日期:2016-07-04 16:31:57
  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同一个地基,由于他家穷,为了节约钱,当时造房子的时候还是搭的我家的一堵墙,但是人家都出了3个人才,要是家里条件好,估计他们家三个孩子都能上大学,人家都说我们两家的房子风水好,出人才。我们年龄小些,那个时候还没有人考上铁饭碗。由于受了隔壁邻居励志经历的影响,好强的父母也从此报定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头,疯子的儿女尚且如此争气成才,父母便下定决心,让我姐弟三人一定要出人头地,跳出农门,在80年代的农村,要想吃上国家粮,端上铁饭碗,唯有两条路,读书和当兵,但是当兵端上铁饭碗的概率很低,90%的当兵会到家乡,还是只有重新操起锄头,当农民。对于我家,要想实现鲤鱼跃龙门,只有华山一条路,那就是读书,上学,中专或者大学。所以一到寒暑假,隔壁邻居儿子我哥从北京师范大学放假回来,我的母亲就会请求这位北京的高材生课外辅导一下我们三姐弟,我姐和我哥学习比较刻苦,学习成绩倒还可以,在班级名列前茅。

  日期:2016-07-04 16:33:26
  但是80年代的农村都流行中专,因为考上中专就直接端上铁饭碗,拿干部指标。考高中之后上大学需要多读几年,还有考不上大学的风险,花钱较多,所以在农村,一般家庭都不愿意让孩子上高中。然后那是的中专都是全县的尖子生才能上的,都是出类拔萃的娃娃才能考得上,你想想,全县80多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两到三个班,一万多的初中毕业生,全县每年才招收三四个中专生,正所谓千里挑一,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所以一个乡镇最为顶尖的学生也不一定能考上,要想上中专,除了天资聪慧,勤奋刻苦以外,往往还需要复读一次又一次,应届毕业生很少有考上中专的。当时流行一句话:“一流的学生念中专,二流的学生念师范,三流的学生念高中,四流学生当农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