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对冲基金的工作经历》
第19节

作者: 上班不休息
收藏本书TXT下载
  据说他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想去珠穆朗玛峰跳崖自杀,此人心高气傲,连死都想在世界第一高峰上死,结果他的部下死死地拉住了他,声泪俱下地劝说,让他带领这些旧部东山再起,由此可见此人的领袖才能。
  钟石在前世发行自己的基金时,特意对大陆知名的富豪研究了一番,也曾和后世功成名就的时金柱接触过,只不过那个时候时金柱谈吐之间已经萌生了退意,他委婉地拒绝了钟石,这件事还让钟石好生惋惜了一阵子  。
  不过眼前这位传奇的人还只是个普通的政府职员,每天在领导的眼色和教训中心惊胆战地活着,想来他心中一定有壮志难书的苦闷吧!
  对于实体经济钟石一直很矛盾,他既瞧不起那些搞实体经济的人,又对他们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
  做企业做得好的人,除了要有创业的勇气、坚韧的心志外,还要长袖善舞,八面玲珑,在华夏做老板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能把企业做大做强更是难于登天。所以一些私人企业家身上都有一种强烈的人格魅力。
  而且做实业还养活了众多人和家庭,承担着很大的一部分社会责任。因此在西方,人们把企业当作上帝,而在华夏,人们则把政府当作上帝。
  不过要快速积累财富,并不是只有搞实业这么一条路可以走的,在资本市场上兴风作浪一番就是其中一条捷径。
  这年头,华夏开始诞生第一批富人,有门路的人利用价格双轨制倒卖物资,疯狂赚取其中的差价,成为领导人口中的“先富起来的人”。

  钟石也想通过这种权力寻租致富,只不过他转世的家庭很普通,想拿到那些低价的物资根本不可能,所以也只能徒呼奈何。
  “你有没有想过继续进修?还是在政府机关待一辈子?”钟石突然开口问道。要是这么一个人整天待在办公室,处于勾心斗角和明枪暗箭之间,实在是可惜了。
  “咦?小朋友,你想对叔叔说什么?”时金柱闻言大惊,连忙问道。眼前这个小孩竟然说中了他的心事,要知道对于前途的考虑,他连最亲近的人也没有说过。
  自从进了政府机关,时金柱就一直在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在机关的人接触的东西比普通人多得多,报纸上天天都在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事,特别是在深港那个地方,几乎每个星期都有让人刮目相看的新闻爆出。在那个时候,深港已经成为整个华夏不甘于现实、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的圣地。

  “其实你还不到30岁,还很年轻,不如去读个前途光明的研究生,然后自己干!”钟石毫不惭愧地将时金柱后世的经历说了出来。
  “小朋友,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多管了,呵呵……”时金柱揉了揉钟石的小脑袋,脸上带着一种宠溺的表情。
  对于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孩,他是打心眼里喜欢。不过对这个小孩所说的,他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钟石已经把话说开了,也不会再强求。他也没打算在这个人的身上赚到什么,对于国内的实业家,他觉得还是尽量少打交道为妙。

  后世就有一个长得很奇葩的企业家,不仅私自转移企业的核心业务,而且还公然撕破先前和风投签下的协议,给海外投资机构留下一个极坏的印象,后来此人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人生导师,整天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心灵鸡汤”,以此来满足自己前几十年的落寞,最后此人竟然狂妄到公然对国家大事评头论足,站到了绝大多数有正义、有良知的人的对立面。
  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做事,也不知道是福还是祸!钟石望着远去的时金柱,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果然是历史名城,阁楼榭台都那么古色古香,这里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王谢堂’吧……”
  走到秦水河畔,钟石打量着河边的建筑,虽然没有专业的导游相随,但钟石也看得津津有味,古代那些老建筑,在这个年代还保存得非常完好。
  钟建军跟在儿子后面,吃力地拎着一个大大的行李箱,眼睛紧紧地盯着到处乱跑的儿子,生怕一个不小心,钟石就跑出了他的视线。

  钟氏父子这次来南都,是为了办去香港的旅游签证的。
  过了农历年,钟石明显地焦躁起来,经常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嘴里还念念有词,和香港那边的电话打得也比以前更加频繁。
  钟父钟母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不过他们也不知道这个儿子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自从这个儿子生了场病后,两人明显地感觉他成熟起来,特别是在卖白瓷碗那件事上,钟石表现得比他们两人还要出色。
  两人私下一商量,觉得以他们的知识水平,再想要管教儿子,已经有些不大可能了。就连香港来的大商人,在他们儿子面前,也是一副俯首听命的模样。
  如今能管教钟石的,也只有他那个堂哥了。钟意既是大学生,又生活在燕京这样的大城市,见识自然不是乡下农村人能比的。
  钟建军和刘兰两口子就趁着放寒假的时候,将他们心中的打算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钟意,钟意自然一口答应下来。只不过让钟建军和刘兰没想到的是,钟意早就给钟石收入麾下,成为第一大助力。
  钟意假意关心小堂弟,三天两头地往钟石家跑,兄弟俩一见面就躲进房间里谈话,一谈就是大半天。钟氏夫妇看在眼里,心中也落下了一块大石。
  事实上,偷偷躲在房间里的兄弟二人,基本上是钟石滔滔不绝地说,钟意聚精会神地听。谁能想到,主导的一方是个九岁的孩童,而听众是个燕京大学的高材生。

  钟石也只是讲了些国际上发生的大事,和几个主要大国的经济结构。为了不太惊世骇俗,他没有将那些复杂的金融知识、定价公式传授给钟意,可即便如此,也足以让钟意目瞪口呆、自叹不如了。
  有时候钟意也会怀疑,为什么这个小堂弟会知道这些?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不过看到堂弟满屋子摆放得乱七八糟的报纸,和一大堆从香港邮寄来的资料,钟意就自我安慰道,他这个小堂弟还真是个天才。
  直到有一日,钟石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他已经在香港的股票市场上赚了不少钱,粗略地估算一下,大概有三百万港币。钟意快速地在心中计算了一番,港币对人民币的汇率是二点五比一,即一块钱人民币可以兑换两块五的港币,那么三百万港币,就是一百多万人民币。
  在八十年代中期,一百万人民币绝对是天文数字,那个时候国家干部也不过几十块钱一个月,就算不吃不喝,也要攒上个好几百年。
  钟意上了大学后,经济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事实,就在这个学期,一个他暗恋很久的女孩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一个富家子弟的怀抱,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要不是这个小堂弟的开导,恐怕他现在还整天浑浑噩噩地度日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