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不是军队。”众人纷纷松了口气。
“等等!走在最前面那个年轻人瞅着眼熟……那、那不是司马家的伯达吗?”
这伙人有上百号之多,他们正是温县豪族司马氏。司马氏的宗主名叫司马防,官拜治书御史,这时候已经身不由己跟着朝廷搬去长安了。司马防没法摆脱董卓的控制,但幸运的是,在洛阳焚毁前,他的长子——年仅二十岁的司马朗历经周折带领全族人从洛阳逃回温县。乡人们口称的伯达,正是司马朗的字。
一路上,司马氏族人个个欢呼雀跃。眼见快走到县城门口,乡人们终于看得真切。“果然是伯达!快,快去迎接。”
老乡见老乡分外亲热,纷纷跑上前抱作一团。
“听说洛阳遭难,咱们那叫一个担心,没想到你们都能逃回来。”
“以后就留在温县,哪儿都别去了,躲过乱局再说吧!”
司马朗表情严肃,并没像其他人那么兴奋。“我们不能在这里久留。只是回家收拾下行囊。”
此言一出,不仅乡人们愣住,就连司马家的人也是目瞪口呆。
“伯达,怎么还要走?去哪儿?”
“关东联军正向洛阳逼近,战祸必殃及河内郡,到时候温县肯定不能幸免。我想继续北逃,去冀州黎阳避难。黎阳营兵的长官跟咱们有交情,肯定会出面保护咱们。”
顿时,所有人鸦雀无声。过了好一会儿,几个司马氏长辈言道:“全族老小能平安回家全靠伯达,以后,伯达说怎么办咱们就怎么办!”
司马朗点点头,又恳求乡里宿老:“请几位长辈劝劝乡亲们,跟我们同去冀州避难吧。”
宿老闻言眉头紧锁。
“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可不能单凭你一句话就背井离乡。再说这兵荒马乱的,哪儿都不安全,我们还是留在温县吧。”
只要不是死到临头就没勇气迈向未知的前途,这是寻常百姓根深蒂固的想法。司马朗苦劝无果,只好吩咐族人回家收拾行装再度启程。
此时,在司马朗身边,一个孩子拉着他的手,满脸不解地问道:“大哥,他们怎么就是不信你?”这孩子时年十一岁,正是司马朗的二弟司马懿。
“唉!他们不是不信。”司马朗悲伤地叹了口气,又仿佛自言自语:“世道太残酷了,大部分人都不敢面对呀……”
司马懿听得似懂非懂,眼神中掠过一丝失落,随后,他使劲拽着大哥的手,头也不回地向冀州而去。
数月后,果如司马朗预料的那样,灾难降临温县。由众多诸侯率领的关东联军军纪涣散,沿途劫掠百姓,致使当地超过半数人死于非命。司马家族则因司马朗的先见之明躲过兵劫。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类似这种事比比皆是,譬如豫州颍川名族荀氏,在荀彧(荀彧读音xún yù)的带领下先是逃到冀州,后又辗转去了兖州投奔曹操;同属颍川名族的陈群逃到徐州,后来也归附曹操;出身徐州琅琊名族的诸葛亮则南下荆州,诸葛亮后受刘备三顾之礼加入其麾下;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更独自流落江东,后加入孙权麾下。说实在的,这些士人动辄举家迁移颠沛流离,并不一定就能找到安全的归宿,但是,正因为他们对时局敏锐的嗅觉,以及敢于迈向未知新天地的魄力,使得他们比那些固步自封者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成功机会。
日期:2016-03-15 11:15:39
稳健投资
司马家族离开温县三年后才又重归故里。这一家族人口众多,单是司马防就有八个儿子,老大司马朗,字伯达;老二司马懿,字仲达;老三司马孚,字叔达,其余五个弟弟的字中也都带个“达”,所以,这兄弟八个被人合称为“司马八达”。这里顺带一提,自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士人之间彼此标榜、相互起名号是社会风气,这对他们名声迅速传播非常有利。对于士人而言,名声是他们安身立命、乃至于捞取政治资本的重要基础。当时天下大乱,政治环境险象丛生,这种捆绑打包式的称谓也将士人的心更加牢固地栓在一起。
不久后,司马朗和弟弟们俱出仕为官。司马朗历任多处地方官,以爱民如子著称,口碑相当不错。公元201年,曹操想聘司马懿为幕僚,可是,司马懿却假称有腿疾婉言谢绝。
司马懿为什么要规避仕途?《晋书宣帝纪》给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汉室已走向穷途末路,所以司马懿不愿屈节于曹氏。这恐怕不是他的真实想法。当时,曹操横扫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但黄河以北的霸主袁绍(汝南袁氏成员,袁逢的儿子)依旧势力庞大,足以跟曹操分庭抗礼。司马懿不确定鹿死谁手,故选择静观其变。还有一个原因,司马懿的至交好友——名士胡昭以隐居遁世而闻名,这或多或少也影响了司马懿。不过话说回来,胡昭的确是淡泊名利,他直到八十九岁去世时始终未曾涉足官场,但司马懿的性格绝对跟淡泊名利沾不上边,他大概是想靠清高的行径邀名射利,为将来的仕途积累政治资本。
就这样,司马懿整整装了七年病,直到公元208年,曹操将袁绍余党彻底歼灭,再无政治风险后,他才接受曹操延揽,加入其幕府。这时候,曹操家大业大,已当之无愧成为中国最强霸主。同年,曹操为独揽朝政大权,废除三公制(太尉、司徒、司空),恢复西汉时期的丞相制(关于三公制和丞相制的渊源,在后面马上会讲到),并自任丞相。公元213年,曹操被汉帝刘协册封魏公,魏国的国都定在黄河以北的冀州邺城。通常情况下,东汉藩王的藩国仅有一个郡,但魏国的国土面积却大得惊人,足足占了冀州十个郡。公元216年,曹操进爵魏王,成为东汉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合法的非刘氏藩王。
曹操有了偌大的家业,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也开始觊觎起世子的地位,二人明争暗斗不断。毋庸置疑,谁能当上世子,谁就能继承魏国。关于世子这一称呼,其实和太子意义一样,因为曹操是诸侯,诸侯的继承人称世子,皇帝的继承人称太子,就是这么一点区别。
司马懿既然踏上仕途势必要考虑政治前程,他心知自己无论如何都拼不过那些跟曹操打天下的老臣,不过,他却敏锐地发现另一条出路——只要死抱住曹操的继承人,等曹操一死,自己的仕途肯定安枕无忧。那么说,曹丕和曹植到底谁能坐上世子之位呢?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概率各百分之五十。
不赌没出路,赌就有风险。最终,司马懿与三弟司马孚联手,采用了一个相对稳健的投资方式——对冲。
所谓对冲,即是同时进行两笔方向完全相反的投资。司马懿押宝曹丕,他和曹丕越走越近,不出几年就成了曹丕的死党。司马孚则押宝曹植,他成了曹植的幕僚。不过,即便这样最多只是保本,搞不好兄弟二人一死一活,那就更得不偿失了。别忘了,对冲投资的关键在于随时调节投资比例。
公元217年,曹丕设计把曹植灌了个酩酊大醉。曹植耍起酒疯,竟私自打开皇宫司马门,更在专供皇帝行走的御道上酒驾马车。这事把曹操给惹毛了。曹植由此失宠,曹丕赢面越来越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