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余晖 蜀汉帝国的最后十年》
第4节

作者: 陟云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费祎死了,留下一个千古谜团。谜团的焦点集中在,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郭脩舍命刺杀费祎,他背后是否有什么指使者呢?历史的真相不可企及,但我们可以试着做一番分析。首先我们来看郭脩这个人。关于郭脩的名字历来有两种说法,另一种写法是郭偱(注意是单人旁的偱)。这两种写法在《三国志》及裴注中都出现过,其中郭脩出现四次,郭偱出现两次,到底哪一种更接近本源呢?我们注意到他的字是孝先,根据魏晋时人名和表字往往释义相一或相反的特点,相一的如诸葛亮字孔明,孙登字子高,黄盖字公覆等,相反的如吕蒙字子明,乐进字文谦,曹洪字子廉等,只有脩字可释义为“束脩”,即捆扎在一起的条状干肉,引申为对师长的酬金,才可以与孝先这个字表里相对。为了证明这个名字的准确,我们还可以看一下同时期吴国的武将滕脩,他的字是显先,两相对照足以说明郭脩之名不误。至于单人旁的偱字,则只有“述”一种释义,明显与此不符。之所以会在同一种书中出现两种写法,有可能因为传抄过程中字形相近笔误所致。

  日期:2015-11-29 20:44:53
  07
  郭脩本人是魏国凉州西平郡人(郡治在今青海西宁),虽然仅仅是一平民百姓,但却素有声名。郭家世代为河西大族,包括魏明帝曹睿的妻子明元郭皇后、宣德将军郭立、散骑常侍长水校尉郭芝在内的诸多名人都出身于此。公元250年姜维兵出西平郡,听说郭脩的声望后就没有当即诛杀,而是顺手将他带回了蜀汉。郭脩在蜀汉上升极快,才不过三年功夫已从一白衣秀士升任重号将军——左将军,可以说坐着火箭提升,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史书上没有明说他被提拔的原因,也没有记录下他在蜀汉的表现,目前仅剩的记录就是这次刺杀。关于他的身份,有两个问题需要确认,一是他在魏国是否有官职,二是在蜀汉究竟是谁提拔了他?

  第一个问题不难解释,虽然在当年八月魏帝曹芳的褒奖诏书中称之为“故中郎”,但中郎实为九卿之一的光禄勋之下的属官,掌的是宫中侍卫,秩比六百石,官位虽然不高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近臣,郭脩真要是实实在在地担任了中郎,那就只能出现在曹魏的都城洛阳,怎么可能会在偏远的西平郡被姜维所获?若是任的虚职(可以参看姜维父亲姜冏战死后恩荫姜维的中郎),那也应当早已释褐,而不会被称为“西州一男子耳”,所以郭脩在魏国没有官职,不存在先后效力于两国的可能。至于曹芳诏书中称的这个中郎,后来加上去的痕迹非常明显,否则既然称他向来有美好的德行,本国又置若罔闻的任他自生自灭,那这次下诏岂不是打自己的脸?

  再看第二个问题,左将军在汉制中是高级武职,按《后汉书•百官志一》注引蔡质的《汉仪》:“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在蜀汉担任过左将军的有马超、吴壹等人,皆为元勋宿将。郭脩本无功名,想要在短时间内骤然升迁,没有人赏识是不可能的。在这一时期中能赏识他的不外乎刘禅、费祎、姜维三人,他们分别是此时蜀汉的一、二、三把手。有人从事后结果推断,说是姜维提拔了郭脩,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费祎和姜维固然可以在郭脩的初期晋升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别忘记左将军可是重要武职,刘禅虽然庸劣此时却也乾纲独断,姜、费在这种重要的人事任命上只有建议权而没有最后的决定权。换句话说,在郭脩最终升为左将军的这次人事变动中,出面首肯的一定是刘禅本人。

  剩下的问题就在于郭脩刺杀的原因了。抛开他自己无脑乱杀、精神错乱等因素以外,合理的原因还有私人仇怨、政党倾轧以及敌对势力的指使。我们不太清楚郭脩是否在这几年之中与费祎有什么杀父之仇夺妻之恨,私人仇怨可以先抛开不谈。来自敌对势力的指使只可能是吴国或魏国以及与蜀汉发生关系的少数民族部落如羌、氐等,但蜀汉与吴国外交往来虽多,却从来没有用过一个降人作为外交官员敦睦邦交(具体名单参看后文的介绍),因此郭脩没有出访过东吴,也不认识东吴到访的使者,吴国指使的可能性可以排除。羌、氐等生活在华夏西陲的少数民族部落虽与郭脩早年的活动区域有交叉,但郭脩受他们派遣的可能性依然很小。首先姜维兵出西平是个偶发性行为,羌氐等族怎么知道姜维一定会经过西平郡,又怎么知道姜维见到郭脩一定会将他带回朝中而不是安置在汉中或者干脆一刀杀了呢?再来看魏国方面的表现。此次刺杀发生在元旦,但魏帝曹芳的褒奖诏书却是迟到八月份才发出的。费祎被刺是当时的国际级重大事件,按说汉寿到洛阳虽然山水迢远,但以细作的信息传递速度,怎么也不会超过一个月(在魏国境内可以使用六百里驿传,速度自然更快)。如果魏国方面真要主谋了这次行动,该很快发出表彰通告庆祝胜利才是,怎么会拖延这么长时间?而且与前面分析相类似的是,魏国如果真要选定郭脩作为杀手就要保证郭脩肯定被姜维带入朝中,刺杀链条的跨度未免大了一些。更何况屡屡出兵袭扰魏国的主战派是姜维而非费祎,费祎是主张保境安民的鸽派,魏国真要苦于蜀汉出兵侵袭该派人刺杀姜维才对(就像若干年后路遗请求刺杀姜维一样),怎么把看起来最无公害的费祎杀了?凡此种种,皆说明魏国在事前懵然不知,事后也是斟酌再三才以魏帝的名义给予褒奖的。

  日期:2015-11-30 19:58:16
  08
  把其他几个因素都排除在外,剩下的只能是来自内部的斗争了。首先可以把蒋琬、董允等人的嫌疑排除。费祎与蒋、董二人都在蜀汉中央供职多年,若说有什么矛盾也说得通,但蒋、董二人早在郭脩被掳前四年即已不在人世,此时墓木早拱,毫无理由会在生前安排一次如此穿越的刺杀。更何况蒋、董二人都是持身甚正的君子,很难想象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会出如此下策。其次也可以将刘禅排除。费祎固然权柄极大,但一向表现得十分恭顺,处理政事又是得心应手,刘禅如果想要罢免他只不过需要一句话,完全没有必要如此落人话柄。更何况就在此前一年刘禅才允许费祎开府,不是推心置腹怎会如此做?因此刘禅也无嫌疑。除了以上这几位外,有人说一定是姜维,的确姜维与此事纠葛颇多,怀疑的理由似乎也总有成立的依据,但如果细细分析起来你就会发现——

  一定不是姜维。
  姜维此时是卫将军,是仅次于大将军的军事上的二把手,但与费祎不同的是,他自从归顺蜀汉以来,没有任何担任郡守或是文职重要部门的经历(凉州刺史是蒋琬为了方便姜维拉拢陇西羌胡给的虚职,不计),即便费祎不在他也不会兼任尚书令,最多只不过没人阻挠他向曹魏用兵而已。东汉以降,内朝的职权不断加大,尚书令和侍中作为皇帝的近臣权力不断扩大,丞相已渐渐变为名实不符的虚衔(诸葛亮在这时期的所有丞相中是一个另类),真要掌握实权必须加上录尚书事或平尚书事的称号。姜维已经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没有进步空间,可见费祎被刺不会给他带来任何职务上的提升,事实也正是如此。刘禅在这之后也并没有给姜维升官,姜维的大将军是三年之后洮西之战大破王经凭军功所授,与此事毫无关联。又有人说姜维向来胆大如斗,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出格的举动。可事实上姜维却是一个思虑精密之人(诸葛亮语),当年赵云请求释放同乡夏侯兰后即明于夷夏之防,不复与夏侯兰相见。姜维的见识难道不比赵云,明知郭脩是自己俘获的还要天天关起门来与其密谋?他本人在益州根基极浅,能赏识他的不过诸葛亮、蒋琬、邓芝等寥寥数人,平生交游的亦不过尹赏、梁绪、梁虔等几位原在天水郡的同僚,如果不是善于修身远祸怎么能以降将的身份克当大任?又有人说费祎一死,便于姜维弄权。我们不妨看一下从此时开始的延熙十六年到二十年这五年间姜维的活动情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