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贼》
第43节

作者: 五味酒
收藏本书TXT下载
  周瑾却突然开口了:“二公子之言也不无道理,孤注一掷未免太过冒险,不如折衷一下,生力军可调,但开花弹可先不使用,以防万一。”
  高阳城外北风愈发强烈,大雨夹雪也逐渐开始变成漫天鹅毛般的雪片夹着淋漓雨滴,斜斜的砸向地面。遍野横尸慢慢被大雪覆盖,只显露出淡淡的白色轮廓。战场的惨烈不再那么触目惊心,却寒气逼人,无论攻方还是守方,都开始变得有气无力。
  不论城西、城北与城南,所有的清军也开始只见呐喊而渐少登城。
  位于城南将旗之下的多尔衮等的就是这一刻,抖开布甲上凝结的冰碴,大手一挥,身边的掌旗军卒便开始挥动手中令旗,随即战鼓隆隆骤响,沉闷的战场上竟然再次爆出震天的杀声,多尔衮一直隐忍不发的生力军出动了。

  **做足,真正的好戏才刚刚开场,这场大雨虽然令战斗变的艰难,却实实在在帮了多尔衮的大忙,高阳军善使火器,如今大雨断其双臂,真刀真枪的对战,八旗子弟放眼这天下还真罕有敌手。
  这股呼号狂奔的清军踏着满地的白雪与残肢断臂直冲到墙下,攀着云梯如蚂蚁般附墙而上。高阳城上守军几乎到了强弩之末,清军一鼓作气气便登上城头,随之是更为惨烈的肉搏之战。而高阳军在危急时刻似乎也爆发出了惊人的耐力,最终还是将拼死将登上城头的清军赶了下去。
  战鼓隆隆如冬日惊雷,伴随漫天雨雪,数不清的鞑子又如潮水般一浪高过一浪的涌向高阳城。
  可就在这关键时刻,爆炸之声竟此起彼伏传了开来。由于雨雪的阻隔能见度极低,多尔衮分辨不轻究竟是何处传来爆炸,精神不由得为之一紧。
  隐隐约约可见伫立在高阳城墙外的楼车轰然倒下,爆炸之声仍在陆续传来,最终报信的军卒终于带来了令多尔衮难以置信的消息。高阳城头在扔开花雷,登城攻势受阻,损失惨重,几辆楼车全部报废。
  楼车与云梯是登城的主要器械,没了这两样东西,难道还能填土攻城吗?如今的天气不适合不说,仓促之间又如何准备?多尔衮似突然醒悟,开花弹?如今这天气连雨带雪,什么火器还能正常使用?这明显与常识不符,但偏偏又是事实!
  多尔衮一阵冷笑,好个李信,竟又骗了本王一次。只可惜大明朝重文轻武,注定这样的人才不可能得到崇祯那老儿的重用,你逃回高阳等于自投死路。
  随着开花弹的使用,高阳之战胜利的天平逐渐倾斜向高阳军,清军最后一波生力军的士气也逐渐损失殆尽。多尔衮长叹一声,情知今日攻城已然失败。
  片刻之后,金铁之声响彻整个战场上空,雪夹雨也终于变作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精疲力竭的清军如退潮般离开高阳城,倒卷回营。
  此战失败出乎多尔衮预料之外,终究还是诸多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假如没有营啸大大影响了军中士气,假如早知道高阳守军在大雨天气下也可以使用开花雷等火器……但事实没有假设,多尔衮能做的只有整军再战。

  他还有真正的杀手锏没有使出,那就是河间府图尔格正星夜赶回的万余大军。只要图尔格赶回来,高阳守军在今日一战早已元气大伤,看孙承宗李信还拿什么来抵挡大清的铁骑!
  百里之外的李信并不知道惨烈高阳战况,随着太阳西斜,天空竟然飘起了雪片,几乎在一瞬间便演化成漫天大雪。崇祯十一年迟来的大雪隐藏了李信这600人的痕迹,谁也不知道,在蠡县境内还有一支今后将影响整个直隶、山东战场形势的骑兵存在。
  当然,这一点连李信自己都不敢肯定。大雪突降使得他不得不提前了进击铁灯盏巡检司的计划,此时所有人身上只着单衣,大雪一下,转天温度就可能降到零度以下,解决这些人的棉衣竟然也成了当务之急。
  李信终于体会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更佩服后世那支在没有任何后勤保证的情况下,能够转战万里的红色军队。如今,他们面临的情况也是如此,附近各大县城几乎全部落入鞑子之手,没有棉衣,没有粮食,一切都需要亲自去抢。
  “去铁灯盏的斥候还没有信吗?”
  李信能清晰的透过身上单衣感受到罩在外面铁甲的冰凉,陆九亦是冻的哆哆嗦嗦。
  “该不是出了意外?”
  派出去的是高阳本地人,曾来过蠡县,也到过铁灯盏,迷路的可能性不大,但现在大雪弥漫,几乎伸手不见五指,能否迷失道路就不好说了。张石头搓着手,认为斥候迷路的可能性不大!
  “不等了,召集人马,现在就出发!”
  注:大旆:又叫旄旆,只有身份高贵统率全军的统帅才会拥有。大旆也往往会成为两军对垒时,敌军的主攻方向。
  出发的命令一经传达,所有人都行动起来,左右两营由于组成成分不同,风格也大为迥异。左队是以马贼为班底组建,雷厉风行,却失于散漫。右队是高阳军老营的民壮,以强调纪律见长,比起跳脱的左队又略显死板。
  崇祯十一年的第一场大雪大有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趋势,不过一个时辰光景,地面上的积雪已经没过脚面。如果按照这种速度下上一夜,恐怕会深可及膝,到时候行军都将十分困难。
  李信急于出发正是基于此点判断。

  在左右二营准备整军出发的空挡,李信找到了孔有德,由于他在清军中征战多年,对清军的行为习惯极为了解,所以他想了解一些,关于清军把守这种小型津要的部署惯例。
  孔有德自是将所知和盘托出,他也没有必要隐瞒,毕竟自己的安危已经绑在了李信这架战车之上。虽然他恨李信毁了自己的大好基业,由堂堂王爷变成了疲于奔命的贼寇,但现实便是如此,在没有足够力量之前,蛰伏才是上上之选。
  例如铁灯盏这种地方,通常会留下几十个鞑子兵再辅助以百人或是更多的汉军,一可监视明朝内部的动向情报,二可保证各部人马之间的信息通畅。
  听到孔有德的判断,李信对这次突袭铁灯盏巡检司的行动还是充满了信心的,现在摆在他面前最大的敌人竟不是鞑子,而是大雪弥漫的贼老天。
  再看军卒们,将身上仅有的干粮,一点点喂给了战马,宁可自己饿着肚子。左队马贼出身,爱护对战马更甚于自己。右队虽是民壮但亦有很多人是马户出身,自幼养马自然也知道战马的重要性。只有让战马吃饱了,它们才有力气在战场上驰骋。

  李信的目光透过鹅毛大雪织成的帘幕在军卒们身上一一扫过,弹尽粮绝也不过如此,此战没有退路,只许胜而不许败。
  左右两营随李信转出树林,便是一马平川的开阔地,奈何积雪甚深,能见度又非常低,尽管李信一颗心脏能急出火来,行军速度仍旧慢的难以接受。
  由于天气与路况极为复杂,几十骑被远远的撒了出去探路,以避免大队人马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与鞑子军迎面撞上。张石头紧催了几下战马,与李信并驾齐驱。
  “教习,前边该是杨村一段的猪笼河,过了河便是铁灯盏巡检司的地盘,只不知水位如何,过不过得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