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1-29 17:58:33
(续:)
六
在润州,这一日池州节度使杨琏偕同夫人回故宫省亲,碰巧妹子燕国君也回到江都。大家结了伴,来到丹阳宫,但见守卫森严。
进得侧门,里面甚是荒凉;三人叫了好久,才听到废帝在阁楼上的声音。三人急忙上楼,见逼仄的阁楼上,废帝瑟缩在角落,阁楼显得特别空旷。大家看去,废帝不光头发全白,胡须、眉毛也白了,连脸色、肌肤,这时看去也是异常地惨白。
这一天,应燕国君要求,体质羸弱的废朝父子俩,各自被这互为姑嫂的两个女人搀扶着,颤危危地来到润州城外长江边。
已到深秋,一阵寒风拂过,黄叶纷纷飘落于大荒中;长江从远方奔涌而来,寒波澹澹。看着长江那泛着郁郁流光的来龙和去脉,废帝叹道:江山多妖娆,可惜太萧条。
废太子道:大好江山,大好江山啊!就这么喑哑失色、无语东流了吗?言毕,废太子传出好一阵咳嗽,浑身抖索。永兴急将身上的黑裘披到他身上,将他裹严了,却仍然止不住他一身的抖索。燕国君说:父亲,要不我们回去吧,你们都病这样了。
废帝并未回答,又一阵出神,忽然吟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回去?回哪去啊?我们从哪里来?能去哪里?
(本章未完待续)
日期:2015-02-03 11:21:50
(续:)
燕国君说:江东之地,沃野千里,难道就没我们杨家人的容身之处?
废帝喊道:天要亡我,人奈其何?
忽然,天空飘洒下雨点,四人无处可躲,只得听任雨水沾湿衣裳,而远处的守兵却有人给送去蓑衣斗笠。燕国君忿忿道:他们怎能如此狠心?这里站着的,可是他们以前的君主啊!
废帝言:罢,罢,落花流水,一去不回,这事由不得我们。
言及此处,往事浮上了这几个曾经显贵的昔日皇族心头。润州,这个位于邗沟与长江交汇处的要塞,在朝代变迁中更多了几分凶戾,因为这里正是僭主徐诰的发迹之地。
当年,徐诰的名字还叫徐知诰,他的养父徐温徙为升州刺史,将镇守升州的徐知诰调往润州。而徐知诰本意想去宣州,从而可以免遭江都长兄徐知训的荼毒;可恼宋齐丘劝他就留在这京口,静观江都变化;果然,因为徐知训过于飞扬跋扈,后来霸占诸道副都统朱瑾的小老婆,并且贬他为静淮节度使,结果惹来了杀身之祸。朱瑾杀了徐知训,就去策反当时在位的吴国君杨渭;无奈杨渭胆小怕事,急着与朱瑾敝清关系;朱瑾在悲愤中逃离江都,各处城门紧闭,他便只好从城墙上跳下来,结果摔断了腿,被逼自刎。徐知诰这老贼打听到消息,就星夜兼程赶到江都,以戡乱名义掌控了吴国政权,杨氏从此就牢牢地控制在他手里。
(本节未完待续)
日期:2015-02-14 10:55:35
(续:)
如今,杨渭作古,三哥杨濛又遭遇不测;四兄弟中,只剩下了杨溥一人在苟全性命。
就在这长江之滨,当年受徐知诰之邀,杨溥曾到对岸的白沙检阅水军;那时军列肃整,军纪严明,却让杨溥感觉到一股煞气;因为,作为一国之君,却并不是这支水军的实际控制人。那时,徐知诰这老贼还毕恭毕敬,惺惺作态,恭迎杨溥迁都升州,杨溥谢绝。为此,老贼将白沙镇改为迎銮镇。即使徐温专权,虽然时常暴躁失态,总还有君臣之分;这徐知诰看似孰厚,却暗藏祸心,将吴朝的江山就这么一锅端了。
雨止了,风来了,一派萧瑟之声,如四面楚歌;环视大江两岸的吴朝故土,泪眼婆娑的杨溥忽然大喊起来:杨溥无能!愧对父王!愧对杨家的锦锈江山!愧对千万吴朝遗民……我去也!
喊罢,就要纵身跳进汹涌的江水中,杨琏及姑嫂二人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见状齐刷刷奔上前,死死抱住废帝,都恸哭道:父皇,千万不能轻生,你不能丢下杨家三百口人家啊……
(本节未完待续)
日期:2015-03-01 11:50:36
(续:)
废帝稳了稳情绪,回头看看还留在身旁的三名杨家眷属,再看看远处荷戟而立的徐家亲军,黯然道:拿纸,取笔。
废太子迟疑地送上纸笔,燕国君取了墨汁,废帝蘸了蘸,沉吟半晌,忽然在纸上龙飞凤舞:
江南江北旧家乡
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
广陵台榭合荒凉
烟迷远岫愁千点
雨滴孤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
不堪回首细思量
废太子取过墨迹,一看大惊失色:父皇,你怎能写下这种诗?你可曾想过,这里每一寸土地都已改姓为徐,再由不得我们杨家随意言语了;你率性写下这等慷慨悲愤之句,稍不遂意,就让老叫化抓了把柄,他可是不留情面的人啊。父亲,您得好好活着……言毕,杨琏顺手将这未干的墨迹捏成团,扔进东流的江水中。
废帝对废太子的举动并不突然,只念叨:好好活着、好好活着……
这时,守吏马思让赶来,向废帝做揖:让皇,时候不早,该回府了,省得皇上记挂,为臣不好交代。
废太子言:有劳马将军费心,我正在劝父亲回府……父亲,是时候了。
废帝回首再看一眼长江,沉吟半晌:是时候了……咳,回吧,再也别到这断肠之地来,任江水东流去吧。
(未完待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