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
第41节

作者: xajh20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4-29 22:09:32
  有的时候,一个战略家他不出手就是在出手,不行动就是在行动。有趣的是,齐威王和孟尝君都是齐国的战略家,由于对赵国的战略要求有差异,他们以同样的方式行事,想达到的目的却正好相反。齐威王希望赵国变弱,越弱越好,他用掩人耳目的方式,悄悄的去尽量削弱赵国的实力,而孟尝君希望赵国变强,越强越好,他也用掩人耳目的方式,悄悄的去尽量增强赵国的实力。齐威王想遮掩住的是其他国家人的耳目,孟尝君则更彻底,他连本国人的耳目都要遮掩住,他准备不告诉任何人,自己一个人把这件重要的事情做完。

  为什么孟尝君这么辛苦的在独自前行?因为他和张仪的境遇不一样,张仪遇到的是一个能够完全理解他的君主秦惠王,张仪具体的每一步棋怎么走,秦惠王几乎都不管。孟尝君没有这样的好运,他每走一步棋之前都需要给齐宣王,可能还有几个齐国最高层官员解释理由,用这个理由把他们说服之后这步棋才能开始走。可是孟尝君根据齐宣王和这些高官们的一贯表现,认为他们很难理解弃子这步棋的意义所在,找不到可以说服他们的理由。

  日期:2015-04-30 18:08:26
  宋国背叛后,齐国还有两个附庸国,再放弃中山国,就只剩下一个没有多大用处的小小卫国了,孟尝君必须为齐国的损失提出一个非常充分的理由才行。我们现代人知道后来的历史发展,知道孟尝君这一步棋效果很好,赵国确实成为阻挡秦国东进的重要力量,我们很容易理解孟尝君的用意。但是在孟尝君所处时代,没人知道这一点,孟尝君又能用什么理由去说服别人呢?他能说,他已经预见到了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秦赵两国将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齐国应该扶持赵国吗?这是一个基于长期趋势的,高瞻远瞩的预见,但他不能实话实说,因为这是很久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如果他自称预见到这件事,会被人当成神棍看待的。

  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可以作为理由,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可以作为理由,有明显迹象很快就要发生的事情同样可以作为理由,这些理由孟尝君都没有。实际上,过了大致10年左右,秦国和赵国还一度结成反齐联盟,两国变成了盟友,从表面上看来,他们的关系不仅没有恶化,反而越来越好。过了超过20年时间,秦赵矛盾才开始慢慢的激化起来,整整20年时间里,没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孟尝君的说法,如果他敢实话实说,这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说法都将是一个公认的错误判断,从而成为遭到政治对手抨击的把柄。

  日期:2015-04-30 22:16:45
  孟尝君说的出口的话只能是这样的,秦国和它的盟友对齐国威胁巨大,仅仅这一威胁就需要齐国集中全力去应付,中山国的领土完整对齐国来说只是无关紧要的边缘利益,齐国不应该为了维护边缘利益而给自己多增添一个敌国。在齐国统治阶层对丹阳-濮水之战还感到余悸犹存的时候,这个理由是有说服力的。
  孟尝君能够帮到赵国的事情不止放弃中山国这一件。经过齐国和秦国的长期战略打击,赵国的军事实力已经下降到最低谷,不过,它的版图和人口基数保存的很完好,它复兴的基础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批小孩子长大成人,它的兵力可以自然的恢复过来,但是有个条件,这段时间内,特别是开始10多年时间里,赵国很脆弱,它无力再承受重大军事打击,它需要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外部环境。幸运的是,孟尝君认为,这一点和他的战略目标是吻合的,他顺带就可以替赵国做到,不需要费劲的特意去做些什么事情。赵国的周边国家当中,位于它西面的秦国和东面的齐国实力强大,能够对它造成严重危害。孟尝君指挥的齐国当然不会进攻赵国,他又准备和秦国展开激烈的争霸战争,被纠缠住的秦国也抽不出手来进攻赵国。而位于赵国南面的韩魏两国也将身不由己的卷入齐秦争霸的漩涡,它们没有闲功夫去管赵国的事情。最后,位于赵国北面的燕国和赵国关系很好,燕国一门子心思都在于报复齐国。所以,只要孟尝君维持既定战略,赵国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就唾手可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