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癫疯——大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崩溃》
第42节

作者: 迟玉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4-16 15:50:00
  更正:
  第五节《一个时代的终结》倒数第五行“马车经过曲町清水谷”之地点更正为“纪尾井町”,此地位于纪尾井坂付近,故此次暗杀又称为“纪尾井坂之变”。
  日期:2014-04-16 22:05:50
  7.独裁者的国葬与反叛者的雕像
  暗杀大久保利通的刺客来自中南部,他们是征韩论的信徒,对西乡隆盛持同情态度,对现政权十分不满,此次暗杀既是报复又是警告。暗杀团首领为岛田一郎,他在行动前写了一份《斩奸状》,行动后将其留于现场。岛田列举了大久保五大罪状:
  其一、杜绝公议,抑压民权,以政事为私;
  其二、法令滥施,请托公行,恣张威福;
  其三、兴不急之土木,以无用之修饰为事,以徒耗国财;

  其四、疏远慷慨之士,嫌疑忧国敌忾之徒,以酝成内乱;
  其五、误外国交际之道,以失坠国权。
  此外,岛田还严厉指责了当局,说“近来政府发出禁令、设立规则,都不问人民的得失,只看是否方便官吏”,他列举了官商勾结的种种证据,最后责骂道:你们这帮贪官污吏,只知道吃喝玩乐、苟且偷安,简直就是人民公敌!“我们商议策划就是为了斩除奸贼,现在要斩除的有木户孝允(时已故,此文应作于之前)、大久保利通、岩仓具视,这些是最坏的。其他如大隈重信、伊藤博文、黑田清隆、川路利良,也是不可赦之人。至于岩仓以下的那些人,相信会遭到因我们的行动而奋起的志士们的惩罚,所以此辈不久将难逃被斩灭的命运。”

  这份斩奸状文风慷慨激昂,与其说是一篇辩护文,不如说是一篇宣战书。明治政府严肃处理了此事,岛田一郎被以“国事犯”的身份斩首。这光“压邪”还不行,还要“扶正”。在大久保被杀次日,政府追赠其为右大臣正二位官阶,并赐予其国葬待遇。当时西南战争结束仅半年,政府财政十分紧张,但它坚持举办国葬,这也是明治皇朝第一场国葬。
  大久保利通是一位铁血宰相,他的人缘可不好,只有权贵参加他的葬礼。国葬的气氛庄严肃穆,参加者个个神情凝重,人们缓缓将大久保灵柩送至青山墓地。一路之上,送葬人群思绪万千:回顾过往十年,维新的确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官民之冲突已经到了你死我活,每个人都在问,强人政治还能走多远?
  大久保死后,伊藤博文接替了他的位置,其胜出的理由有四:
  首先,伊藤出身于长州藩,明治政府就是由萨长联盟主导建立的,萨长藩阀自然主导了新朝的政治;明治六年政变后,西乡隆盛下野,萨摩官员大量出走,其派系势力走衰;现如今,萨摩藩出身的大久保死了,这内务卿的宝座轮也该轮到长州人坐了。
  其次,伊藤是文官,且出过国,资格也老,比山县有朋、大隈重信和井上馨都更有威望;
  再者,伊藤孤傲不群、务实合作,他既不像山县有朋那样拉帮结派,也不像大隈重信那样天真任侠,是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人物;
  最后,伊藤的个性较大久保柔和,他懂机变会妥协,很适合领导当下局面。
  对伊藤博文而言,士族再度挑起叛乱的可能性已不大,他更担心的是自由民权运动。西乡死后,武斗派与民权派合流,他们以英法政治理论为武器,要求政府开设民选议会并设定时间表。大久保的国葬更是激起了他们的不满,冲天的怨气到处传染,逐渐发展成一股怒潮,在之后持续十数年,其影响遍及全境。为西乡隆盛平反成了所有人表达不满的政治武器,而萨军在西南战争中的恶行被全面淡忘。在公众的脑海中,西乡隆盛成了一个至义至仁至勇的伟人,就算这个伟人有错误,那也是让大久保给逼的。总之,一切都是政府的错!

  政府接下来要怎么办,要如何既推进维新改革,又缓和社会矛盾,如何对付日益壮大的民党势力,这是摆在伊藤博文面前的严峻课题。
  在文官反思的同时,武人也在反思。参战的新军不能忘记这场战争,这些主要由农民组成的庶民兵被萨军身上的勇武精神彻底震撼了。在西南战争期间,政府总共派出了六万大军,其装备精良、后勤充足,而萨军只有三万临时拼凑的人马,西乡的嫡系部队仅一万三,他们枪支不足、没有火炮且财力薄弱,两军的实力极为悬殊。然而奇怪的是,萨军居然和政府军打了个平手,其死亡人数居然比政府军还要少!政府军高级将领明白,他们得以取胜不过靠狂轰滥射,这种胜利没什么值得夸口的。而反观鹿儿岛人,他们横冲直撞,不顾死活,简直称得上“冥顽不灵”,那么,是什么让这帮愤青像打了鸡血一样舍生忘死呢?

  战后,当新军回顾短兵相接情形时,他们仍心有余悸。当时,步枪还不能连发,打完一枪后要先清膛再拉栓,得小半分种后才能打另一枪。在山林交战期间,缺少弹药的鹿儿岛人就利用这时间差杀敌,他们向凶神恶煞一样突然窜到你的面前,挥刀就砍,新军士兵的人头在山林间到处滚落。政府军为减少不必要伤亡,决定使用当时极为罕见的机关枪,要不然,还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呢。军方高层在想,若是鹿儿岛人也拥有同等装备,那谁生谁死谁成谁败呢?再进步一步想,鹿儿岛人的内在精神难道不是一种更强大的战争武器?

  西乡隆盛是鹿儿岛精神的化身,他的一生是践行武士道的一生,他不仅被普罗大众所喜欢,对明治天皇亦有影响。西乡为人刚毅果敢、大胆豪爽且不屈不挠,这样一种人格很容易打动年轻人的心。到西乡败亡时,明治天皇也不过二十五岁。西乡曾成立保卫皇宫的近卫军并亲自担任都督,他还陪明治天皇观摩军事演习。西乡迷恋传统,当大久保以洋装亮相时,他以和服示人,当大久保向全国鼓吹西学时,他告诉天皇要多习儒学,做到俯仰不有愧于天地。而今,西乡死了,大久保也死了,明治天皇怅然若失,他已经为大久保献上了国葬,他是不是也该为西乡做点什么?

  随着西南战争的远去,全面否定西乡隆盛越来越难以做到,西乡已经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化身为一种象征,既代表下层不满,又代表武士精神。明治政府则既要面对汹涌澎湃的民权运动,又要为对外扩张做准备,因此,它既需要一种民意支持,又需要一种军人精神,西乡问题无疑是其最好的政治工具。
  明治二十二年(1889),天皇发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同时特赦西乡隆盛,还追赠其正三位官阶。又八年后(1897),东京上野公园的西乡隆盛像竣工,这位枭雄自此得以接受世人瞻仰,在雕像的碑文上刻着这样七个字——代表日本的伟人。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西乡隆盛的遗孀在雕像揭幕时刻大喊:“我丈夫不是长这个样子!”据明治政府说,西乡隆盛十分讨厌照相,因此没有留下写真,他的雕像依据他的胞弟西乡从道和亲戚大山岩的模样综合而成。雕像中的西乡隆盛是一个矮胖的中年男人,穿着一件类似睡衣的和服,腰间挎着一把武士刀,左手扶着刀,右手牵着狗。望着这尊雕像,你非但起不了敬意,反尔很想发笑,心想难道这厮就是叱咤风云的西乡隆盛?

  需要说明的是,明治政府并没有替西乡隆盛平反,而只是特赦了他。换句话说,西南战争仍被定性为叛乱,而西乡本人依然有罪。可是,政府的这种意思能得到民众的准确理解吗?它既为大久保利通献上国葬,又为西乡隆盛立起雕像,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在向世人发出何种政治信号?我们知道,伟人的雕像从来都是代表某种精神。那么,明治政府想要立起一种什么精神呢,它又将借助这种精神把日本引向何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