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癫疯——大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崩溃》
第25节

作者: 迟玉德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以汉字为例,我们都知道日文源自汉字,日文中就有汉字,还有一种汉字的变体叫假名。假名就是日语中的字母和拼音,那些曲曲弯弯的叫平假名,如“お”,源自汉字草书,主要用于连接句子和表达本土语汇;那些横平竖直的叫片假名,如“エ”,源自汉字偏旁,主要用于拼写英语等外来语。笔者在非典前曾学过三个月日语,在这短暂学习过程中,笔者体认到了日本人的学习精神。在日语中,牛奶写作“ミルク”,读“米露酷”,是英文milk的译音;电视机写作“テレビ”,读“泰来比”,是英文TV的译音;公寓写作“アパート”,读“阿帕托”,是英文apartment的译音。这种音译词在日语中随处可见,其数量要远远多于中文中的音译词。当时笔者就在想,小日本干嘛这么着急啊,干嘛不本土化一下再使用呢?后来笔者慢慢意识到——日本人等不起!日本人之所以在学习上如饥似渴、在工作上拼命三郎,是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中国人可以等,美国人可以等,法国人可以等,日本人不能等!

  日本人在学习上积极主动,他们不但学得会,而且学得透,还经常超越师傅。日本人从我们这学走了汉字,但他们不只是模仿,他们还创造,我们今天用的很多词都是日本人发明的,如政治、经济、民主、法律、人权、自由、政党、干部、电话、杂志、派出所、手榴弹,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等等等。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这词组得多好,给人昂扬奋进之感。在这两项事业上,日本人也发扬了他们亟不可待的优良传统。
  无论是一国还是一家,要想立足久远都要殖产兴业。岩仓使团从西洋学得了产业真经,总结起来就是积累资本、兴办工厂、砸碎关卡、铺开邮政、大建铁路、搞活航运、升级农业、奖励创新、扶植民企、推动出口,终贸易立国。
  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政府专门设立了工部省和内务省。工部省设立于明治三年(1870),内务省设立于明治六年(1873),内务省设立后直辖工部省,内务卿为大久保利通,工部卿为伊藤博文。工部省的使命是“劝奖百工”,其下又设矿山、铁道、土木、造船、电信、制铁等司寮,并成立了自己的工学校。
  政府通过地租改正获得了稳定税源,除练新军和办学校外,政府把大部分钱花在了开工厂上。在最开始时,民间不接受西式工厂,也不知道该怎么搞,而且没本钱。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兴办产业,只能由政府挑头干,国营工厂因之拔地而起。政府采用拿来主义,引进了法国式纺织厂、德国式冶炼厂、英国式军工厂……
  大久保利通在考察法国时发现,法国里昂绢丝工厂所使用的原料竟是日本的屑丝,他觉得这钱没理由让法国人赚,于是一回国就推动建设纺织厂,一方面引进成套缫丝设备,一方面聘请法国专家组。令当局没想到的是,厂子建起来了,女工招不到!民间对纺织厂流言蜚语,说机器会吸走人的精髓,而法国人天天喝人血!大久保气得大骂:愚昧啊,谁说红色液体一定是人血,它就不能是葡萄酒嘛?为打消民众疑虑,官员们派妻女去工厂做第一批女工。不久后民间认可了纺织厂,大量女生选择做女工,日本纺织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到1890年代,日本人不但夺回了本土市场,而且打入了海外市场,其纺织品成为日本主要出口品。当时,日本纺织厂与西洋同行竞争的主要手段就是山寨,西洋新品出来后几个月,日本人就山寨出了更好更便宜的替代品,把西洋同行气得半死。

  在统一全国后,新政府接收并改建了原来属于幕府和藩国的工矿企业,然后对其进行注资和改组,从而拥有了一批国营工厂。新政府期待着这些国营工厂能成为公家的摇钱树,然而现实却是国营工厂连年亏损。到1880年代,政府实在养不起这些国姓爷了,于是决定抛售国有资产,其售价低到了荒谬的程度。三井、三菱等获得了贱卖的国有资产,其发展速度势不可挡,成为举足轻重的政商集团。

  三井是一家百年老店,而三菱的历史很短。三菱由土佐商人岩崎弥太郎创办于明治三年(1870),其以海运起家,最初只有三艘航船,后来在政府的扶植下大发横财。在征台战争和西南战争中,三菱担当了政府的马仔,替政府军运送兵员和物资。明治八年(1875),大久保利通授意岩崎弥太郎开辟横滨——上海航路,以对抗英美邮船公司。岩崎率领三菱不负所托,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挤跑了英美对手,从此垄断了日本至上海的航运业务。

  政府在扶植三菱的同时也扶植三井,令二者在不同区域开拓航运业务。后来,两家公司的业务开始交叉,彼此展开了激烈竞争,政府不希望看到这种局面,于是出面干预,将两家公司的航运部合并为日本邮船会社。
  如果说船政还可以搞公私合营的话,那铁路就一定要由政府来修了,民间可没那个闲钱和耐性。明治初期的政府没钱修铁路,要成此事只能贷款,而民众强烈反对借外债。要想富先修路,管不了那么多了,霸王硬上弓吧。政府顶住汹汹舆论,坚持向洋行贷款修路。明治五年(1872),品川——横滨线通车运营,全国铁路网由此铺开。
  在交通通讯上,政府还架构了全国电信网。很快,电杆架起来了,电线拉起来了,电报通起来了。工部省专门成立了电信寮(司局级),还聘请英国专家坐镇指挥,为政府、军警和企业提供高品质通讯服务。电报方便是方便不过太贵,民间需要更实惠的通讯服务,于是政府建立起了贯通全国的邮政网络
  为推动贸易展开,政府废除了原来藩国之间的关卡。为推动农业发展,政府大力引进西洋农业技术和农牧品种,同时出台政策奖励士族务农。为提升商业氛围,政府积极组团参加奥地利维也纳世博会(明治六年/1873年),同时在国内举办各种产业博览会。
  日本四岛到处洋溢着大干快上的创业豪情,日本的面貌日新月异,东方英吉利正在崛起。

  (未完待续)
  日期:2014-03-19 23:35:45
  (正文接续)
  如果说“殖产兴业”是里子工程的话,那“文明开化”就是面子工程。“文明”一词为大学问家福泽渝吉所创,其对译英文为“civilization”。福泽认为文明有优劣之分,西方文明为优等文明,东方文明为劣等文明,日本必须身心俱进、脱胎换骨、脱亚入欧。
  福泽渝吉所鄙视的“东方文明”即指儒家学说。我们知道,儒家鼓吹“华夷之辨”,认为华夏为文明的中央,夷狄为文明的边缘,因此贵华夏而贱夷狄,主张适时以夏变夷。日本人古来学习中国,他们完全接受了儒家的华夷论,因此才有了“征夷大将军”这样的官衔。不过,日本人认为他们才是华夏正宗,尤其是在元清二朝。

  自黑船来航后,西洋文明不断挑战日本旧体制。日本人逐渐意识到世道变了,华夷易位了,在新时代,西方成了“华”,而东方成了“夷”,东方应该学习西方,甚至应全盘西化。于是,在中国人固守文明优越感时,日本人开始了文明开化,他们学仪容、改风俗、调饮食、易建筑、更历法、换思想,比洋人更洋人,比西方更西方!
  在仪容上,日本男人剃去了难看的发髻,留起了西洋式短发,他们也不再带刀上街。日本女人则不再剃光眉毛染黑牙齿(幕府时贵妇都这么“美容”),而是学起了洋女人的化妆法。日本人逐渐脱去了和服穿起了洋装,政府官员还搞起了洋味儿十足的化装舞会。在这些方面,天皇与官员们带头示范,全国臣民则与时俱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