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之威征八方--蒙古帝国最远都征服到那里?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第43节

作者: 守阳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过对于蒙古人来说,你不投降会让你死的很难看,投降了也未必有好结果.蒙古人把当地人士兵和平民分成两队,士兵全部被处死,有的被刀砍死,有的被箭射死.平民则根据你的特长分配给百户和十户.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其他没有手艺和特长的年轻人被强制编入军队,这种军队叫做签军.说白了就是进攻下座城市的先头部队,敢死队,俗称炮灰.
  别以为这些活下来的人就有多幸运,死去的人至少还有两个选择,天堂和地狱.而这些活着的人,从此生活在人间地狱.
  下面面对的城市就是忽毡了,守将是大名鼎鼎的帖木儿灭里.这是一位猛人,不过不知为何摩坷末不把忽毡地区的军队全权交给他指挥,如果那1万康里人在他手里,这五千蒙古部队的命运还真不好说,对了,忘了摩坷末也未必有权利决定这支队伍由谁指挥.
  帖木儿灭里有多牛呢?他的名字翻译成汉文白话文就是铁王的意思.当地传说,如果鲁思坦(当地传说中的英雄)活着只配给他做马夫.虽然这人很牛,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手头只有1千名战士.他不得已只能退守到他筑在锡尔河河心岛上的城堡里.
  蒙古人抵达后,可就开始犯愁了,这仗没法打.城堡在河中间,在弓箭和抛石机的射程之外.蒙古人本就不习水战,就算乘船去攻城,可那是水战么?前方是城堡,不是地方的战船.过去和自杀没啥区别.
  阿剌黑他们赶紧向讹答剌,不花剌求援.并且在忽毡地区征召民夫,增援后的蒙古军队达到2万人,征集的民夫和签军达到5万人.所以说,花剌子模的兵力分散部署是真分散,各个城市个人顾个人了,看似防线,其实就是一个个的点,而蒙古人看似分散,其实还是一个整体,哪里需要支援,随时调配.
  蒙古人把征集来的民夫和签军,每十人变成一小队,十个小队,派一个蒙古将官监督,是不是感觉这场面挺熟悉,历代战中中都有这个景象,就如同一只牧羊犬,就可以管理一大群羊.
  这些签军暂时的主要任务是从很远的地方往这里背石头,河中地区主要是沙漠和草原,石头还真算是稀缺物资,不过没问题,有大量的免费人力往这背,干嘛用呢?填河.蒙古人的想法很简单,你不就是仗着这条河么?我给你填上,最好可以填成一条通往城堡的路,实在不行抛石机能够着也不错.这办法挺笨不过管用.
  帖木儿看着心里着急啊,他想出一个办法,他造了12艘密封的船,上面蒙上湿毯,毯子上面在涂上揉进了醋的粘土,船上还留有射箭的口,每天早上派出六艘.一边用弓箭攻击岸上的蒙古人,一边打捞石头.这就出现一个很怪的景象,这面人往河里扔石头,那边人就往出捞.
  日期:2014-03-25 06:53:48
  可恨的还是,这些船你放箭射不透,放火烧,不着.用刀砍,够不着.用抛石机砸,这个很不靠谱,抛石机这东西,你投个大体位置还行,想砸中一条船?那只能靠一个字,蒙.这搞的蒙古人很是头疼,这还不算,晚上竟然还来偷袭.这十二艘船两班倒.
  虽然这么做很有效果,但毕竟力量有限.就如同我们小时候学的一道应用题,一水池,一个进水口每小时进多少水,一出水口每小时出多少水,问多久能注满水池.这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进水量一定要比出水量大,帖木儿和蒙古人的实力对比,和这差不多.帖木儿只有一千将士,城堡内的物资也有限,水池被注满是早晚的事.
  帖木儿很清楚这点,所以在骚扰蒙古人的同时,他造了70艘大船.把辎重,和财物都装上,自己率一队人登上最大的一艘,船队出发,飞速顺流而下,蒙古人发现以后分别在两岸同时追.帖木儿乘船顺流而下,既平稳又有速度,而蒙古人在岸上骑马追可是异常辛苦,还要防着船上射过来的箭.
  蒙古人在费纳客忒用铁链把河封住,但是并没有拦住船队,史书上说,帖木儿,一击断链,(不知道用的什么利器).船队继续向下游冲去,眼看到达毡的,术赤可正在毡的呢,蒙古人的信息联络都是相当及时的.术赤听说后,用船和船相连,在河上搭起一座船桥,并架起弩炮.这个防线可要命了,首先弩炮的攻击力惊人,准确率也极高,就算能抗住弩炮,船桥也冲不过去.
  帖木儿得知后,马上弃船乘马,像阿姆河,花剌子模方向逃,蒙古人则在后面紧追不舍.帖木儿让辎重队先行,自己带队断后,把蒙古人击退以后在重新赶上辎重队,但是蒙古军队源源不断,如同一群饥饿的狼群.几天下来帖木儿灭里的人已经伤亡过半.
  最后辎重队也被抢了,身边只剩下几个随从,他还是没有放弃,边打边逃,战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身上还剩下三支箭,其中一支还有质量问题,不但破而且钝,这时又有三个蒙古人追上了他,他用那支钝箭射瞎了一个蒙古人的眼睛 ,然后对另两个人说:"我还剩两支箭,舍不得用,却刚刚够你俩消受,你们最好退回去,保全各自的性命."
  这三蒙古人一方面敬佩帖木儿的勇武,一方面也没必要白送性命,所以撤了.帖木儿到了花剌子模组织了游击队,继续抵抗,并且一度进兵干城,杀死了蒙古留守的总督.但是他感觉花剌子模地区已经没有组织了,也建不起来根据地,小打小闹的很难成气候.于是动身去找摩坷末.
  虽然找到了摩坷末.但是很难改变摩坷末的逃跑的方针路线.你怎么能唤醒一个装睡的人呢?摩坷末死后.他流浪到西亚.成为一个苏菲教徒,这是一个伊斯兰教派,比较神秘,修炼的方法,方式也很神秘.
  多年以后,中亚地区战火平息,局势稳定下来,他的思乡之情也越来越浓.他忍不住踏上了回乡之路,他没有直接回忽毡,而是先到了附近的把那汗.在斡失城住了几年,然后时不时的去忽毡,探访.一次终于找到了他的儿子,此时的河中地区已经是钦察汗国的领地.拔都汗把帖木儿的资产和财产还给了他儿子.
  帖木儿问他儿子:"要是你见到你的生身父亲,你还认得他么?"
  他儿子说:"我们分手时候我还是个孩子,认不出了,不过还有个奴隶认识他."于是马上把他叫过来,这老奴隶马上认出了帖木儿.他回来的事在当地就传开了.但是当初帖木儿委托帮自己保管财物的几个人不承认他是帖木儿,他们这不是不认识,而是被贪婪蒙蔽了双眼.
  但是帖木儿经历这么多年的沧桑,也没有让自己的心态更平和,他执着的要讨回公道.他想去找合罕(这时成吉思汗已死,窝阔台继位,被尊称为合罕),在路上遇到了合答罕(窝阔台的第六子),合答罕把他绑了起来询问当年和蒙古交战的事.这激起了帖木儿的那段传奇回忆.
  他饱含激情的说:"大海和山岳目睹,我怎样跟都兰军的著名英雄交锋,星星可以作证,因为我的英武,全世界拜倒在我的脚下."本事大的人都有傲气和傲骨,这时候巧事发生了,当年他射瞎眼睛的那个蒙古人也在这,并且认出了他.
  合答罕听说他就是帖木儿灭里,就详细的问当年那场战争的细节,但是人和人在一起,气场和气氛很重要,百分之三十是聊的内容,百分之七十是聊的气氛.这时的蒙古正是如日中天,接受不了任何人在自己的面前不低头,而帖木儿作为一个响当当的英雄不可能低头,可以说这两人气场不对,在这种氛围中可能会惺惺相惜,也可能更敌对.他俩很明显不可能相惜,只能更敌对.
  合答罕一气之下,说既然当初你射瞎了他的眼睛,今天应该还回来,帖木儿在尊严和生命两者之间选择了尊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