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癫疯——大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崩溃》
第17节

作者: 迟玉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3-08 11:04:57
  附文:
  《废藩置县诏书》
  朕惟值此更新之际,如欲内以保安亿兆,外以与各国对峙,宜使名实相副,政令归一。
  朕前听纳诸藩奉还版籍之议,新命各知藩事,使之各奉其职。然数百年因袭之久,或有其名而不举其实,将何以得保安亿兆而与各国对峙哉?朕深为之慨叹!
  故今更废藩为县,务除冗就简,去有名无实之弊,无政令多歧之忧。汝等群臣须体察朕意!
  明治四年(1871)七月十四日
  日期:2014-03-08 23:11:23
  7.西洋取经
  中国人对日本人的看法呈两极趋势,哈日派将日本人视为东亚人的楷模,反日派则将日本人视为黄种人的败类。日本人的确是东亚人中一个极特殊的族群,这个自称“大和”的族群以区区之地在二战前后连续两次创造了世界经济神话。做为一个民族,日本人身上有一些东亚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性格特质。

  笔者总结了五点:
  其一、小岛现状,大国情怀;
  其二、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
  其三、拼命三郎的工作态度;
  其四、淡薄生死的人生观念;
  其五、关照本心的信仰倾向。
  正是这些性格特质塑造了日本历史,也塑造了我们对日本人的观感。

  日本人始终摆脱不了大国情怀,这种情怀并不是近代才生出来的,而是自古有之。做为东亚大陆的一片外岛,日本始终不愿意融入中华帝国的朝贡体系。即便是在大唐,它也只是来学习的,它从来就不愿意像朝鲜那样俯首帖耳。即便是面对蒙元,它也是以一个挑战者的姿态出现,那意思是“老子就不怕,有种你就来”!到了明朝末年,日本更是生出了蛇吞象的狂志,它妄想并朝鲜主中国袭印度霸天下。

  日本人的大国情怀和韩国人的大国情怀不是一个调调,韩国人的大国情怀本质上是一种意淫,它的历史也非常短,也就一二十年。韩国人并不是真想拥有这个世界,他们只是宣称他们拥有这个世界。日本人可就不同了,日本人是一个很认真的民族,他们敢把心里话讲出来。当日本人宣称他们要干某件事时,他们不是为了精神胜利,而是为了激励自己,因为它真的想得到那个东西。也许,在当时,他们尚不具备获得这个东西的能力。不过,在日本人看来,这个不要紧,这个可以学嘛!日本人又不怕麻烦,也不怕辛苦,他们连死都不怕,还怕啥?

  好了,咱们书归正传。上回书咱们说到,新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一统了日本,把日本从一个幕藩制邦国改造成了一个郡县制帝国。在这个过程中,新政府的政治手段和行政效率都堪称一流。如今,帝国一统了,新政府获得了幕府不曾有过的权能,它可以大刀阔斧地改革了。可是,要从哪里改起呢,要做什么才能与西洋并驾齐驱呢?
  欲成大事,谋定而后动。既然不知道如何开始,那就找到先行者呗。紧紧盯住先行者,看人家是怎么开始、怎么发展、怎么成功的,然后有样学样。日本人创新不成,模仿那太在行了,汉字拿过来就写,《孟子》拿过来就读,唐服拿过来就穿。以前中国强,日本学中国,现在西洋强,日本就学西洋呗。当学生不丢人,被挨揍才丢人!
  明治四年(1971)12月23日,一只近百人的日本官方使团出访了,他们的目的地是欧美。这个外访团的团长是右大臣岩仓具视,此人兼任外务卿,是公卿中的重臣,有极深的政治背景,十分得明治天皇倚重。在历史上,这个使团被成为“岩仓使团”。
  岩仓使团出访的这一年,日本刚刚完成废藩置县。随岩仓出访的都非等闲之辈,他们中有大藏卿(财政部长)大久保利通、参议木户孝允、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读者也许难以置信,岩仓使团竟带走了新政府一半的官员!除中央大员外,50名留学生也随团出访。日本,这个敏而好学的国家,继“遣唐使”之后,又一次为学习强大文明而起航了。
  岩仓使团由东京附近的横滨港出发,他们搭乘“亚美利加号”美国商船向东航行,这一走就是一年零十个月,其总花费竟占次年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二。
  使团首先到达美国,接着驶往欧洲,他们考察了英国、荷兰、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沙俄等大小12个国家。这次环球旅行让闭关锁国两百多年的日本人大开眼界,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向他们呼啸而来,留学生中江兆民将使团的感受总结为六个字:

  始惊,次醉,终狂!
  美国的教育让使团印象深刻。他们发现这些洋人主要教孩子们科学技术,而这些在日本被视为“奇技淫巧”,士人贵族耻于研究,他们更推崇理学、茶道和禅宗。使团成员意识到,要想维新自强,首先要改革教育制度,扭转虚空文风,培养务实国民。
  英国的工业让使团赞叹不已。英国人以贸易立国,首先极端重视贸易,其次立宪促进贸易,再次财政提升军力,最后军事保护贸易。经过如此循环,英国的实业越做越大,英吉利终成世界工厂,英伦三岛变身大英帝国,进而雄霸全球。使团成员觉得,日英两国都是海岛小国,英国人可以做到的,日本人也一定可以做到!
  德国的宪法让使团倾心仰慕。当时,德国统一不过五年,却迅速成为欧洲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这不得不归功于德国模式。德国模式包括德国宪法确立的政治体制,也包括政府主导产业的经济模式。德国模式带来了德国速度,这速度令使团成员目眩神迷,他们了解到高速发展是可能的。他们觉得,日本应该学德国,而且必须学德国。因为,后发国家要想赶超先进国家,没有速度是不行的!

  德国奇迹的缔造者俾斯麦更是成了使团的精神导师。这位“铁血宰相”教导日本人说:“方今世界各国,皆以亲睦礼仪交往,然而皆属表面现象,实际乃强弱相凌,大小相侮,强权即真理!”
  强权即真理,这句话说到使团成员心坎里去了,日本不就是因为弱小才被洋人欺负嘛!这次出访本来还有一个“修约”的外交使命。事情是这样的,《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签订于安政五年(1858)7月,条约的有效期为14年,到明治五年(1872)7月该条约就到期了。前文我们提到,安政五国条约引发了民怨,并导致签约大老井伊直弼在樱田门外被浪人刺杀。这也就足见这些条约极不得人心,领事裁判权让民众觉得司法不公,关税议定权又让政府很难收到税收,一方面收不到大宗关税,另一方面国内税也因之不足,因为本土产业受进口货冲击很厉害。因此,当时的日本人做梦都想修改这些条约。在修约问题上,官民朝野是一致的,政府因此才愿斥巨资派团访问欧美。然而,使团在第一站美国就碰了钉子,到了欧洲更是一个钉子接着一个钉子。人家洋人根本就不跟日本人谈,一个不入流的国家有什么资格跟世界霸主谈判呢。当使团意识到“弱国无外交”时,他们放弃了修约努力,他们把所有热情都放在了学习上,他们只有一个想法——师夷长技以制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