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癫疯——大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崩溃》
第14节

作者: 迟玉德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孝明天皇困于京都,他本人并未与洋人直接接触,他对洋人的了解来自于朝臣和攘夷派。京都是一座很保守的城市,它并非通商口岸,其在思想上远不及江户、大阪和长崎。江户才是岛国真正的中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上领先京都,西洋公使馆也都设在江户。一个人的思想是由其见闻和朋友圈决定的。孝明天皇生于皇宫、长于皇宫、“囚”于皇宫,他一辈子就没出过京都,他的亲信跟他一样保守,他们就是一群活着的木乃伊。

  在孝明天皇即位时,天皇还是个小角色,说起来“神圣”,但实际没人把他当回事。自1192年源赖朝开创幕府政治以来,天皇都只是武家集团的一个政治工具,其俸禄不及一个中等大名。天皇的俸禄由将军发,天皇不但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他的朝臣。皇家的日子过得非常紧张,经常捉襟见肘,有时连吃穿都成问题。有这样一个传说,话说某藩主进京拜谒孝明天皇,他为天皇带去了腌鱼,天皇高兴坏了。孝明天皇十分珍惜那几条腌鱼,吃完了鱼肉还把鱼骨头留着,好第二天泡饭用,“天照大神”的后裔竟穷成这个样子!不仅如此,幕府还派京都所司代监视天皇。说穿了,天皇就是一名京都囚徒,一个受难者的化身,全天下被压迫者的总代表。

  孝明天皇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他的性格及命运,他没有井伊直弼那样的政治宏愿,也没有他儿子睦仁那样的英雄气概,他不是初生牛犊,他在初生牛犊时都怕虎,他只想安安生生的过日子。他心想,这样一个卑微的愿望怎么就那么难以实现呢?
  孝明天皇的政治地位是在黑船来航后慢慢提升的,尊王攘夷运动也是在这之后发展起来的。没有人愿意过穷日子,没有人愿意当囚徒,孝明天皇当然想借助尊王攘夷运动改变皇家命运。不过,孝明天皇不是一个革命主义者,他并不想推翻幕藩体制,而只是想获得应有的尊荣,希望能与幕府平起平坐。在孝明天皇看来,武斗不是最好的办法,妥协才能长治久安。所以,当在幕府提出“公武合体”时,孝明天皇就想与幕府将军联姻。孝明天皇的理想是通过“公武合体”建立一个他做“董事长”将军做“总经理”的政治体制,笔者称之为“王相内阁制”,类似我国宋代的政治体制。

  1861年,孝明天皇开始实施他的联姻政策,他将妹妹和宫赐婚给将军德川家茂,并定于次年赴江户举行婚礼。和宫开始十分反对这桩政治婚姻,她早在六岁时就与有栖川宫炽仁亲王订有娃娃亲,要嫁给将军就不能嫁给亲王,就得悔婚;再者,对任何一个女人来说,嫁给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人实在不能令人愉快;还有就是和宫讨厌江户,一来江户是压迫的象征,二来江户住着长得像妖怪的“西洋鬼畜”。但政治婚姻就是政治婚姻,没有高兴不高兴,只有需要不需要。这桩婚姻于1862年如期举行,当时和宫不满16岁,孝明天皇也才30岁。

  和宫降嫁反映了孝明天皇在政治上的肤浅和幼稚。到这一年,孝明天皇已即位16年之久,他当了那么多年天皇居然没看透德川幕藩体制,更没看清他所处的时代。孝明天皇搞政治联姻无非想“公武合体”,但残酷的现实很快就击碎了他的美梦。
  在和宫降嫁后不久,朝廷和幕府鼓捣出了一个“参与会议”。这是一个贵族议政会,参加者包括天皇、将军、公卿和雄藩藩主,有点像满清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然而这个制度维持了很短的时间便解体了,原因嘛也很简单,与会者离心离德、各怀鬼胎。日本当日所面临的问题需要一个全局性解决方案,公武合体显然不是这样一个方案。孝明天皇懦弱的性格和过时的思想已经成为政治变革的障碍,他不再是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变成了问题本身,其命运也就因之注定。

  在黑船来航后,日本最活跃的政治力量是下级武士,他们以救国为己任,人人舍生忘死,个个豪气云天。他们千里投奔京都是来干大事的,不是来当裱糊匠的!这间屋子本来就破了,早已不能遮风挡雨,还裱糊它作甚!这样一间破房子,早就该把它推倒重建了!这些武士抛妻弃子图个啥?一代明主,一个希望,他们怎么能替一个目光短浅、意志脆弱的软蛋卖命呢?既然孝明天皇救不了日本,那就只能让他为日本让路了。

  1867年1月30日,孝明天皇崩御于京都皇宫,享年35岁,死因“天花”。
  不管是天意还是人为,软弱的孝明天皇都死了,15岁的睦仁在公卿武士的簇拥下即天皇位。睦仁这娃儿年纪稚嫩,毫无历史沉疴,就犹如一张白纸,公卿武士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睦仁与他老爹不同,他身上有一股狠劲,这是一种武士气质,他与公卿武士有相同的梦想,那就是把压在他们头上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德川幕府彻底推倒!
  日期:2014-03-06 23:58:24

  5.大变局与新日本
  孝明天皇死了,与他所坚守的那个时代一起死了,他的儿子明治天皇将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李鸿章将他所属的时代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东瀛日本也处在同样的变局之中。德川幕府的崩溃始于鸟羽·伏见之役,此战之后,幕府就如9·11中的世贸中心轰然坍塌。幕府似乎在一夕之间众叛亲离,它自己也失去了统治决心,这情形有类于清帝逊位。
  《左传》有云:“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句话描述了中国人的传统兴亡观,同样的话也见于《新唐书》,甚至到了1945年黄炎培仍这么讲。这种讲法很有些道理,但也很容易误导我们把历史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因为无论是禹汤还是桀纣都是道德符号。
  然而,我们不能用这种兴亡观来解释德川幕府的灭亡,因为德川氏失天下不是因为道德堕落,而是因为跟不上时代。

  当我们描述清政府时,经常使用“腐败无能”这个词。其实,这是两个词——“腐败”和“无能”。笔者以为,无能比腐败更可怕。当一个政权无能时,即便它不腐败,它也是要亡的;而一个政权即便腐败,只要它还有能,它照样能存续。有能、无能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技术问题、智力问题。一个人若理解了时代,跟上了时代,甚至赶超了时代,他就能活得很滋润,甚至呼风唤雨,哪怕他是个混蛋。一个人如此,一个政权亦如此。

  德川幕府之所以速亡,是因为它实在没有能力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有历史遗留问题,但更多的是开国带来的新问题。幕府在天保改革时基本是反潮流的,它的“文治”主张沦为了空谈;不过,在黑船来航后,幕府很快就开国了,它很想站在历史潮流一边。塞缪尔·亨廷顿曾经说:“处于权威危机中的统治者往往会变成最真诚的改革者,对于改革的真诚,源自他们对保住权力的真诚。”幕府想开国,幕府想维新,幕府想自强,但它还是被抛弃了,既被时代抛弃了,也被人民抛弃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