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揭秘 明宫100太监秘史》
第52节作者:
皇帝不称朕 日期:2014-03-12 08:47:21
明初卷·第三章 权阉出场:“国老”王振
一 “仁宣盛世”,宦官去哪儿呢(2)
上回说到,正统元年十月,英宗皇帝亲自驾临将台,大阅京师官兵——
只见高高的将台之下,一声令炮响过之后,原野上万马奔腾,一队队的骑士,扬鞭促马,卷着风尘,沿着马道疾驰而过。一支支五颜六色的羽箭,赛如惊飞的群鸟,从雾尘中劲透而出,向箭垛攒射。
10岁的小皇帝哪见过这等热闹,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直呼过瘾。在他身旁站立的群臣,都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不敢随意说话,唯有一名太监,毫不拘谨,时时俯身,指指画画,他告诉皇上:每名将士都要连发三箭,以中的最正、最多者为优胜,待其胜出,皇上要优予奖赏,以激烈将士的斗志。英宗听了,连连点头。
最后,驸马都尉井源以三发三中的优异成绩,荣膺全军之冠。
井源的妻子是仁宗的长女嘉兴大长公主(按:公主是皇帝的女儿,长公主是皇帝的姐妹,大长公主是皇帝的姑母),论辈分,他是英宗的大姑父。英宗听说是他力敌万人,荣获冠军,愈发高兴,可他想起什么事,却为难起来。
每当遇到疑难之事,他都会习惯性地询问师傅。这时,他因为兴奋而脸颊红潮,回过头来问刚才那个太监:“我该赏些什么呢?”
“随皇上喜欢,赏他就是了。”太监答道。
英宗身穿天子阅兵的礼服皮弁服,虽然浑身挂满珠宝、玉佩,无不价值连城,可礼服上的物事,连襟带襻,哪里拽扯得下来。英宗在身上划拉个空,一眼觑见面前台案上的酒樽了。
“把它撤了,赏!”英宗用手一指,用稚嫩的声音说道。
两旁近侍连忙将酒樽用盘端了,送下去赏给今天的大英雄井源喝。
英宗此举本为深意,却不料正应了一句古话,叫“才子配佳人,美酒赠英雄”,而撤“上尊”以赐大将,自古就有令豪杰激动的典故。皇上赐酒的举动立刻赢得上万将士的热烈欢呼,万岁之声,惊天动地。
眼见小皇帝开心得手舞足蹈,那太监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
然而,阅武大会散后,有一句不满的话很快在京师播散开来,成为北京官场和民间暗中讨论的热烈话题。皇帝的赏赐,也太微薄了!论者都道,因为就在三个月前,司礼监太监王振——也就是站立在皇帝身边的那位太监,奉旨偕同文武大臣,同样在将台阅武,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名列第一,被骤然提拔为都督佥事,由正四品官阶,坐直升飞机,直升到正二品,连升四级。今天是天子亲自驾临,对井源应该更有“殊擢”才是,如何只是一杯薄酒呢?据传言,纪广本不过是居庸关上的一名守卒,因为投靠王振,大见亲昵,所以才得此“超擢”。
这种传言的未言之意,对它的“话题人物”王振,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是舆论的红色预警气球,它在暗示,太监王振行事霸道,擅作威福,他眼里已没了皇帝!——这在帝制时代,是致命的话题毒药。
这段故事,被写入许多历史读本里,作为权阉王振的“一宗罪”,成为英宗正统年间“王振用事”(按:用事含有专权之意,明代太监被称为“用事”者,除了王振,就是正德初年的刘瑾,巨阉魏忠贤都没够上)的第一条严重指控。
正统元年秋天的这次将台阅武,意义非常,它既是明代皇帝最后一次亲自检阅军队,也成为明朝国势由盛而衰的重要标志;由于大太监王振在这次大会上公然“僭越无上”,它也视作宦官干权、把持朝政的起点——“宦官专政自此始”。
然而,我却以为,所有这些可怕的指责,不过是宦官反对者们的上纲上线、任意发挥,在关于王振的诸多“传说”和“解读”中,类似的例子非常之多,且听我慢慢道来。
日期:2014-03-13 09:53:19
明初卷·第三章 权阉出场:“国老”王振
一 “仁宣盛世”,宦官去哪儿呢(3)
上回说到,正统元年七月、十月,明朝两次阅武,其中一次,英宗亲自驾临,不想最得意的却是太监王振,这引起了普遍的不满——
英宗小小年纪继位,臣民期待这个孩子能够在以“三杨”(指三位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的三朝老臣的辅佐下,大兴文治,给大明的盛世带到新的气象。然而结果如何?史家多如是评价:正当辅臣们雄心勃勃,积极讨论开经筵,将皇帝培养成一位学问渊博、儒学涵养深厚的文治天子时,太监王振却诱导皇上阅武将台,开启皇帝游戏之心,并借机在阅武场上,一手遮天,兴风作浪,此举意在狐假虎威,压制群臣。
或者说,本来一条光明大道已经修好了,可小皇帝硬生生被坏太监引到邪路上去了!
一次小小的阅武,在后人一惊一乍的评价中,竟成了明王朝盛衰的主要标志和分水岭。
这个逻辑真是奇怪,明朝本以武兴国,怎么到了英宗这里,检阅一次军队就成走“歪路”了呢?
关于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今天的中国人是否灰常熟悉?
我们来套用一下以加强理解。以“三杨”为首的大臣们,希望通过开经筵、日讲等皇家课程,加强对皇帝的培养,其实是试图通过圣学经典与儒家齐家治国之道的演绎,使皇帝“尊文”。这对大明王朝来说,其实是一条“新路”。因为从明朝建立起,
在“右武”的理念下,文官的地位始终不振,在朝廷上长袖善舞、呼风唤雨的,都是勋臣武夫。从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的那一刻起,文官集团的政治理想已遭到重挫。建文帝稍一“右文”,很快失败。而永乐时期,大兴事功,武臣保持了既往的地位,但同时一个新的政治力量——宦权——迅速崛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们,经常地处于被动的和弱势的地位。
在短暂的仁、宣二朝,这种状况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积习已成,没有根本的改变。宣宗去世后,英宗朱祁镇以稚龄即位,内阁“三杨”辅政,他们试图凭借这一优势地位,重振文臣的权利,恢复自宋代以来形成的,文人士大夫主导政治的局面。
以内阁、六部为首的文官集团,吹起了集合的号角,然而,当他们准备发起冲锋时,面对的主要对手,却不是勋戚武臣,而是宦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