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6-15 12:30:00
继续讨论:(附录: 秦始皇统一文字?)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历史上文字的发展过程与国家的分裂和统一,与国家政权的边界线在哪里,其实是无关的。文字的发展和文化的认同有关,认同于同一种文化的人群就会成为同一个民族,同一个民族的人就会使用同一种文字。当代的一个人,无论他是生活在德国,波兰,还是瑞士,奥地利,还是捷克,斯洛文尼亚,只要他还认为自己是德意志民族的一员,他就会说德语,用德文。(中世纪的时候德国人曾经发起移民东方的运动)
如果他认为自己属于不同的民族,即使他身处的民族原本没有文字,在开始接触有文字的民族后,往往也会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字来。
日期:2013-06-15 13:39:13
继续讨论:(附录: 秦始皇统一文字?)
周王朝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有着高度统一的信仰,思想,风俗文化,礼仪,文字,乃至音乐,服饰,度量衡等等,由周王朝分裂出来的国家,550年时间就可以形成自己的不同文字吗?显然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极小极小。形成一种不同于汉字的异类文字的可能性都极小,更不用说形成七种不同文字了。象楚,吴,越,中山这些蛮族出身的国家,也逐渐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华夏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它们都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文字。原本就属于华夏族一份子的人当然更不可能去搞什么文字分裂。
经常看到有些人斩钉截铁地下结论说,没有秦始皇的强硬措施,中国就会有多种不同文字,甚至会因此把汉族分裂成许多不同文化的民族。在我看来,这些完全是无原则,无下限的吹捧。历史没有假设,谁也不能肯定没有秦始皇历史就一定会出现某种发展结果。他们的潜台词是,政治统一和不同的政策能够决定文化和文字的发展进程,从实践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
日期:2013-06-15 14:13:43
继续讨论:(附录: 秦始皇统一文字?)
不是政治统一导致文化的统一。而是文化统一使得政治上的统一更容易达成,统一后的政权也更容易把统治给稳固下来。春秋初年,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是蛮族,周王为了躲避西边的犬戎,迁都到了位于天下之中的洛邑,但在这里,他也仍然不得不和诸如陆浑之戎,洛阴之戎这类蛮族打交道。可以用一句话描述当时的情况,‘南蛮与北狄相交,中原不绝若线’。但到了战国末年,蛮族就仅仅指的是遥远的南方越人和北方胡人了。可见,民族融合已经基本完成,统一的时机成熟了。
秦帝国建立后还没站稳脚跟就被人推翻。但统一的局面在很短时间内就重现,后续的汉朝只需要改变秦朝的错误政策,就能够延续很长的时间。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具备强大的统一性和凝聚力的证明。这些成就显然不应该归功于秦始皇。
日期:2013-06-15 17:57:59
继续讨论:(附录: 谈谈申不害)
谈到申不害,传统的印象是这个人和商鞅一样是法家人物,但他治国的时候不象商鞅那样重视法治,而是更重视术治,所以论起富国强兵的成就比不上商鞅。这些看法对不对呢?
首先,商鞅的成就其实也没有多么大,这个前面已经论述过了,申不害和商鞅在实践中的表现,总的来说是半斤八两,在他们生活的年代都没有闯出什么名气。由于战国时期,商鞅所在的秦国远比申不害的韩国要强大,所以过了一长段时间后商鞅的名气就会逐渐超过申不害。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所谓申不害不重视法的论断也不很准确。作为一个有重法传统的郑国遗民,申不害是同等重视法术两方面的,他认为法和术在治国领域的作用差不多。不过申不害的法不象商鞅搞的军法治国那么特殊,执行过程中也没那么严酷,给人留下的印象就不会很深刻。也就是说,申不害重视的法治更大众化一些,没有商鞅的个人特点,也没有和商鞅一样执法时流那么多的血,所以到了战国末年的韩非子时期,申不害用法这一方面已经逐渐被人淡忘了。韩非认为他是重术不重法,这一说法被后人接受下去,变成了一个误解。
日期:2013-06-15 18:44:09
继续讨论:(附录: 谈谈申不害)
相比之下,申不害关于用‘术’的观点更容易被人记住。韩非子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申不害的术治理论在韩昭侯的具体实践中是怎样被执行的:
有一天,韩昭侯喝醉酒然后睡觉,负责帽子的人看见寒冷,给他添加一件衣服在上面。韩昭侯睡醒感到愉悦,问左右侍从:“谁添加衣服的?”,左右侍从说:“负责帽子的人”。于是韩昭侯定罪给了管帽子和管衣服的人——判管衣服的人有罪,是因为他没有做到他要做的职责;判管帽子的人有罪,是因为他越权作了不属于职责范围的事。
君主身边的人,仅仅因为一件我们看来完全无关紧要的小事就会被治罪。这种出乎常人意料的用术手段容易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法家的解释是这些人越权了,但是即使是越权,这个权力也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哪怕是一丁点权力君主都不能放过,都要注意到而且管理到,这说明申不害确实应该划分到法家派别之中。
日期:2013-06-15 21:51:19
继续讨论:(附录: 谈谈申不害)
根据杨宽的‘战国史’,申不害崭露头角是在前357年,当时魏国出兵伐韩,包围了韩国的一个重要地点宅阳。韩昭侯及众大臣束手无策,危急关头,申不害建议韩昭侯执圭(古时臣下朝见天子时所执的一种玉器)去见魏惠王。申不害认为,解国家危难的最好办法是示弱。韩昭侯采纳申不害建议,亲自执圭去朝见魏惠王,表示敬畏之意。魏和韩结盟,解除了魏对韩宅阳的围攻,又把釐地归还于韩。申不害由此令韩昭侯刮目相看,逐步成为韩昭侯的重要谋臣,并于前355年成为韩国丞相。
实际上,这次是韩国屈服于魏国的武力威胁之下。赵国本与韩国联合,在三晋联盟内部抗衡魏国的势力,现在却被孤立了。魏惠王因此增加了一统三晋的信心,更加迷信武力的作用。前354年,赵国为了扩张势力,进攻卫国,卫国是魏国的附庸,魏国以此为借口起兵伐赵。这只是一个借口,魏国和卫国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密切到可以为了卫的利益和赵国发生大战的地步,第二年,卫国就叛离魏国,倒向了齐国。魏国的真实目的是乘机灭赵。
日期:2013-06-15 22:37:03
继续讨论:(附录: 谈谈申不害)
但魏国的战争进行的并不顺利,赵国在邯郸城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同时,南边的楚国和西边的秦国都开始攻魏。前353年,齐国也出兵救赵,在桂陵大败魏军。魏国陷于被四面围攻的窘境,出现兵力不足,捉襟见肘的现象,这时韩国对魏国的支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虽然魏国的附庸还有宋,卫两国,但这两个国家都是迫不得已才加入魏国的战争机器,它们并不愿意为了魏国而战。比如,宋国奉命攻打赵国的时候,就暗中和赵国约好,一个假装努力攻城,一个假装奋力守城,打了一场假战争。魏国刚在桂陵被齐国打败,宋,卫两国就马上投靠齐国,反而成了魏国的敌人。
前352年,韩国出兵援助魏国,韩魏联军在襄陵与齐、宋、卫决战,这是魏国整场战争中扭转败局的关键战役。韩国毕竟是七雄之一,它提供的兵力超过了齐的盟国宋和卫所能提供的兵力。所以,韩魏联军打赢了襄陵之战。同年,魏国终于攻破了邯郸。在西线,魏国龙贾率领的地方军也有效地挡住了秦的攻势,反魏联军开始形势不妙了。下一年,前351年,齐国请楚国出面与魏讲和,双方休战。同时,魏国也和赵国讲和,并把邯郸归还赵国。包括邯郸在内的赵国领土,是魏国在这场战争中仅有的领土收获。为什么魏国愿意全部还给赵呢?因为魏国打到这个时候它也已经损失很大,到极限了。《吕氏春秋·不屈篇》说:“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士民罢潞,国家空虚,众庶诽谤,诸侯不誉,魏国从此衰矣。”
日期:2013-06-15 23:25:07
继续讨论:(附录: 谈谈申不害)
但魏国仍然能继续作战。又下一年,前350年,魏国经过准备之后,经过长段难走的道路,反攻西线,打败秦军,迫使秦孝公签定城下之盟。魏国在损耗巨大的情况下能够坚持这么多年的战斗,韩国应该也起了一定作用。不出兵的时候,作为盟国的应尽义务,韩国也可以提供物资和后勤方面的帮助。下一场战争中,魏国就没能表现出这样的韧性,在马陵战败后不久就歇菜了。因为那个时候韩国已经不再是魏的盟友。
前340年,马陵之战后的第二年,韩国正在庆幸自己逃过一劫,虽然国家变成一片废墟,但总算没被魏国给灭掉。这个时候他们回想前尘往事,突然发现了一个秘密,韩国原来早就上大当了。魏惠王从一开始就决心灭掉韩赵两国,当初韩国的屈服只是让魏惠王改变了灭韩赵的顺序而已。而且韩国投靠魏国,增加了它的实力,让它先灭赵国的计划更有实现可能性了。如果不是齐国正好强大起来,破坏了魏国的计划,魏国在灭赵之后再回过头来攻打韩国,韩国不是岌岌可危了吗?吞并赵国之前的魏国就已经不是韩国所能抵挡的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