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通俗幽默学术史——国学史话》
第1节

作者: 邺下风流在晋多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1-20 21:20:00
  本书是我当年考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时突发奇想之作,在一年一年的冲刺中,我突然萌生了一
  个想法,为什么不把自己理解的学术史写下来,供一二同志三四相好的茶余饭后消愁解闷,喷饭供
  酒,学术史原来也能写得很有趣。每一个枯燥生硬的理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每一个学

  术理论创建的背后都有一段喜怒哀乐的故事,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在本书中,我只作一
  个导游,摆了个pose,这里没有强制购物时间,更多的故事和理论意义等着你底下去尽情欣赏和挖掘
  日期:2015-01-21 21:45:40
  第一回 破长夜万古生仲尼,兴礼乐孔子整诗书
  浩浩宇宙,茫茫乾坤,原本混沌一片。其间阴阳相接,万物滋生,人类也孕育其中。日送月递,潜移默化中,人类渐渐心智大开,顿觉天地骤然分明。人虽无爪牙之利,唇吻之强,只因灵侔天地,识见远异他类,故能执长策而御万物。构木为居,钻燧取火,削石为兵,张木为弓,自不待言。又有结绳记事一项,远非他类所能。结绳记事只是人类的早期技艺,后来常见的是在树皮,树叶,石头,墙壁上刻记符号。这些符号逐渐演变成了文字。文字诞生是人类史上的最大事件。在中国古传说中,文字诞生那天,天雨粟,鬼夜哭,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才会积累传承并裂变开来。

  在说正文之前,先拽一段文,算是开开场子。
  单说中国的文化传承到了周朝中叶时,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四个字:
  诸侯力政。
  具体来说就是这些诸侯国各干各的,不再听从共主周天子的话。并且还你捅捅我,我打打你,搞起了小动作。
  周朝就像一个出现了裂纹的瓷器。
  这引起了一位有识之士的担心,他真的很在意这件瓷器,在他眼里,这件瓷器曾是那么精美,上面绘制的图画是那么和谐。
  如今它却快要裂了
  他开始四处奔走,大声呼吁,要求恢复周初的礼制,建立一个有秩序,共安处的和谐社会。
  此人姓孔,名丘,字仲尼。后来他有了个妇孺皆知的名字--孔子,作为大家对他的尊称。

  孔子是鲁国人,他的远族本是宋国人。到他第六代祖先孔父嘉时,发生了一场灾难。
  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司马,是宋穆公的顾命大臣,宋大夫华父督有一次在路上见着了孔父嘉的妻子,被她的美丽惊呆,用眼看着,管接管送,脱口而出,说了句:
  “美而艳”。
  这三个字是对美眉们的最传神记载,这段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女人的最早的回头率记录。
  第二年春天,华府督攻打孔氏家族,耍开了流氓手段,悲剧就此发生。
  难怪孔子后来一再告诫人们说要好德,不要好色。

  剧情结果是孔父嘉被杀死,他的美妻被掠走。
  宋殇公见在自己国内竟上演了这样很黄很暴力的一幕。大发雷霆,要收拾华父督,结果华父督又攻杀了宋殇公。
  真是悲情又悲摧。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逃到鲁国,请求政治避难。
  他的避难申请被接受,最终逃脱了华父督的魔掌,没有被引渡回国,并且还一去不复返,由难民变成了永久性的移民。
  孔子家族从此加入了鲁国国籍,就在鲁国居住繁衍。
  一直接力到孔子父亲叔梁纥。
  叔梁纥是位武士,孔武有力。在一次战役中曾手托住城门的闸门,让进城中了埋伏的将士们及时撤出,确实很给力。更给力的是,
  据路透社消息,叔梁纥在60岁时,与20岁的女子颜征在道边野合后生下孔子。
  尽管不怎么好听,可不管怎么着吧,投胎是第一生产力,不投胎生产力从哪儿来?出生总是首要的,干什么事你总得先出来吧,你也宅,我也宅,这世界怎么精彩?
  中国文化生产力第一巨人孔子,就这样诞生了。

  野合总归是不合礼数,这也许就是孔子终身“礼失而求之于野”的宿命吧。
  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死了,母亲辛苦把他拉扯大。孔子很懂事,勤奋好学,15岁时,立志要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干一番事业,到30岁时已在鲁国小有名气,他晚年回忆自己的人生时,把三十岁定为而立之年。这时他最大的愿望是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他很想去周天子所在的京城看看京城的礼乐建设,毕竟那是首善之区。
  这个愿望被反映到了鲁昭公那里,鲁昭公欣然支持,给他派了一辆马车,两匹马,一个仆人,帮助孔子完成了这次文化之旅。
  孔子带着两个学生,在京城作了将近一年的访问学者,对礼制、文物、典籍进行了考察,又去拜访当时的文化名人。这里选择礼乐方面的两个代表。
  一个是周大夫苌弘,他是位资深音乐师,孔子向他请教了些音乐理论知识。苌弘为人和气,两人谈得很投机。他很赞赏孔子用音乐教化人的观点。苌弘最后的结局也很感动人,有个成语叫苌弘化碧,说的就是他被冤杀后鲜血化碧,用生命谱写了一篇华丽的乐章。
  孔子又去拜访的另一个文化名人就没那么融洽了,还碰了一鼻子灰。
  日期:2015-01-23 11:33:59
  此人是当时的国家博物馆馆长,名叫李耳。李耳的名字叫起来有点乱,有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有说他还有个名叫重耳,字聃。虽然有点乱,不过他后来有了一个家喻户晓、整齐统一、好听又好记的名字——老子,这也是大家公认了的。
  孔子青年时就听说李耳博古知今,通礼乐、明道德,是个学术超男,只是脾气有点怪,想法有时异于常人。
  孔子见了老子,诉说了心中的郁闷,他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一点儿,但其后代杞国的文献不够征用了。商礼,我也能说出一点儿,但其后代宋国的礼也不够征用了。如果文献足够征用的话,稍微损益一些,我就能差不多完成夏商周三代的礼了。“
  老子见眼前这个大个子,满肚子学问,却像个小学生向老师汇报思想动态一样向自己诉说,在老子看来,孔子的复古礼只是给破衣服打补丁,是恋旧心理在作怪。见他如此叨叨于礼呀礼,认为该给他降降温了。于是说:
  “你说的这些,他们的人和骨头都早已朽了。礼,是失去道德仁义后才设定的东西,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我听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转蓬飘去。我又听说,会做买卖的人都深藏若虚,他们的外表就像个傻子一样。那些装样显摆的老板都是底气不足,没有修炼到家的。把你的娇气和多欲去掉,这些都对你没有用处。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孔子听了这番话,失语了好久。这才知道眼前这位睿智的人不只是个学术超男,简直是个生活艺术超人。他思考的是超越时代的东西,而自己却还在夏、商、周三代的圈子里打转。
  问完礼后,孔子惘惘离去,路上对自己的学生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